毛泽东的思想(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毛泽东的思想(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作者: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责编:敖华//翟江虹|总主编:石仲泉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8.96
折扣购买: 毛泽东的思想(插图本)/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
ISBN: 978730006244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从学生运动到农民运动 (1917—1927) 按照年龄和经历,毛泽 东是五四时代的人。从 1915年《新青年》创刊以 来,毛泽东就是一个热心的 读者。在新思潮的影响下, 他通过参加政治团体以及对 政治的研究学到了本领,并 且在紧接着发生的五四运动 之后,开始了他实际的革命 生涯。 尽管毛泽东有许多极其 显著的个人特点,但在总体 上,他仍具有五四时代青年 的某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 一点,就是“转变的一代”。 当然,所有时代的人都在变 ,因为世界在永恒变化着。 但毛泽东一生和同时代人的 差距,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 ,不仅要以不同阶段,而且 要以不同时代来衡量。中国 接受西方影响的过程开始于 19世纪中叶,并持续到20 世纪中叶以后,但五四时期 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从此 以后一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总之,五四时代的人们意 识到,那种长期存在的中国 式的优越感曾使他们的前辈 陶醉,但他们却再也不可能 怀有同样的糊涂信念了。他 们中的一些人包括毛泽东, 很快就接受了西方的多种思 想体系,并为实行这些思想 付出了他们毕生的精力,但 同时他们也最大限度地保留 了对中国人民内在能力的信 仰,也保留了他们曾经否定 过的传统思维方式。这样, 他们就注定要生活在政治、 文化持久动荡的环境中。 毛泽东20世纪20年代初 以前的政治观点,只能从当 时文献的零碎片断和他自己 及别人许多年以后的回忆中 了解。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毛泽 东大约在23岁时写的一篇文 章,发表在1917年4月出版 的《新青年》杂志上。他的 这篇文章,虽然写在接受马 克思主义影响之前,但却显 露出许多个人的特征和思想 的脉络,并在以后一直延续 下来。整个文章中最关心的 ,也可以说是无法摆脱的意 念,是对中国人民要遭受“ 亡国”灾祸的担忧,“亡国” 就是国土沦丧,成为亡国奴 。这一主题,是那样广泛地 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的中国,它突出地表现在文 章开头的几句话中。 国力荼弱,武风不振, 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 可忧之现象也。提倡之者不 得其本,久而无效,长是不 改。弱且加甚。……体不坚 实,则见兵而畏之,何有于 命中,何有于致远? 毛泽东这里同时提出了 他思想和行动的两个基本主 题:一是民族主义或爱国主 义,二是对尚武精神的赞美 。这两点贯穿了他以后的一 生。但如果他显然是全神贯 注在笼统称之为民族主义的 奋斗目标上,那么他的民族 主义是保守的还是革命的呢 ?判断这一点的明确标准, 在于他是否理解使国家“富 强”增加国家的财富和武装 力量)这个目标不论在什么 情况下都有赖于进行社会和 文化革命,并把这种革命看 作是使国家强盛的必要先决 条件。实际上,这篇文章只 向我们表明了毛泽东对中国 命运的关心,几乎没有谈到 改良,更不用说革命。 这篇文章中共有20多处 出自典籍的引文或注疏典籍 的文字,其中12条是儒家的 经典,一条是儒家中的“现 实主义者”、法家先驱人物 孙子的,两处是儒家学说的 阐释者、宋朝理学家朱熹的 ,还有一处是朱熹的批评者 、明末评论家颜渊的。还有 三处提到毛泽东特别喜爱的 道家名著——《庄子》。在 这个时期,毛泽东的知识面 显然是相当广泛的,因为他 顺便提到了各个时期中许多 并不很有名的作家的一些不 引人注目的生平细节(更值 得注意的是在12处涉及儒家 经典的引文中竞有11条是《 四书》的基本精髓)。 然而,尽管这篇文章没 有明确提到社会变革,甚至 也没有任何必要的暗示,但 却包含着来自西方和中国的 许多近代的、反传统的思想 影响。首先是强调尚武精神 的重要性,这不但表现在上 面所引证的文章开头的话中 ,而且在叙述中作了“动以 工国也”的概括。为了证明 这个观点。毛泽东列举了许 多古代英雄的事例,并且摘 引了颜渊谴责朱熹“重文轻 武”因而造成一种和儒家学 说相反的有害传统的一段话 。 这个时期毛泽东的思想 的双重来源(既来源于中国 古代,又来源于西方近代) 这一特征,还清楚地表现在 1916年写的一封信中,那 时他大概正在为《新青年》 写研究体育的文章,信中写 道, 古称三达德、智、仁与 勇、并举,今之教育学者, 以为可配德智体之三者,诚 以德智所寄,不外于身,智 仁体也,非勇无以为用。 因此毛泽东不但在开始 时强调身体(即物质基础)的 至关重要,而且还赞扬了古 代中国人勇敢(勇)的美德, 毛泽东的这种思想倾向自然 主要不是从书本中获得的。 像20世纪初许多其他中国人 那样,他的思想的发展是当 时客观环境的反映,当时的 客观环境和明朝末年相似, 中国的统一和完整由于国家 军事力量薄弱而受到威胁。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