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证佛法

如何修证佛法
作者: 南怀瑾
出版社: 复旦大学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32.90
折扣购买: 如何修证佛法
ISBN: 9787309116090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内容简介

本讲缘起 释迦悟了什么 参考经典 解脱和悟道 倒因为果 见地修证及行愿 四加行 这一次我们讲这一门课,有一个因缘,在此先报 告一下。诸位学佛、学禅、学打坐,可以利用这个机 会盘盘腿,会有很大的好处,不讲有没有功夫,先把 两条腿练熟再说。现在继续刚才的话,谈到开讲这个 课程的因缘。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 ,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 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 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 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 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 才有这一生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 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 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 讲。当时印度的**,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 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释迦 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 不像我们现在人学佛,三心二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 ,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 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 工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 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修苦行,经过六年 ,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 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 死在那里,*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 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 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 。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后 “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 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 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 的那个“莫妄想”——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 想?**做不到。我常说笑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 ,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 了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做得到。刚刚有位比 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 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 不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 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经文字简单,我们很容 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 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 ”,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冥想”,其实,也 还不旱;文个“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 **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灭除掉,而这个非想 是“**没有思想”,可是又不像无想定般什么都不 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 当时所标榜的*高修炼方法。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 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 不要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佛的修炼经过,这是 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 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 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都可 以不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 功、文学,都达到了*高明的境界。出家后,又学成 了这两种*高的法门,但是认为还不是道。其实,假 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 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来了。(众 笑)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 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 **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 他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 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 酪,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紧跟着的年轻人。因 为这五位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了佛,这 五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先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以为他“退道”——退票了。因 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修道应该苦行,于是那些跟他 的人自然会退。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 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 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营养,因为没有 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 有关身体的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 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