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93
折扣购买: 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精)
ISBN: 9787305247071
王东杰,河南濮阳人,历史学博士,曾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现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出版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2005)、《国中的“异乡”:近代四川的文化、社会与地方认同》(2016)、《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2018)、《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2019)等。
历史上绝大部分读书人都是同颜元一样的,甚至比他更为“肤浅”的思想者。若以原创性为标准,势必要将他们排除在思想史的论述之外。如此一来,思想史的议题将日趋狭窄,有些重要现象也很难解释:少数人头脑中的思想风暴,怎样成为了多数人心中不问自明的“常识”?为何有些被后人认为极其精彩的言论(比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却难以真正变为当时公众的日常?纸面和实践之间的落差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要阐明这些问题,我们的目光就不能只盯住少数特出角色。 道既是旧的,也是新的。“旧”,是因为它早已被圣人发现,已经成为“常言俗语”,甚至面临着被过度使用的风险。但这并未使其贬值,相反,道的内在价值,恰好就体现在其“平常性”中。但道的确也是“新”的。“新”,是因为每个人都必须亲身实践才能窥见其面目,不同人的体会不可相互替换,即便他们的最终所得完全相同。道之所以为“大”,就是因为它需要我们不断去重新发现并通过自己的切身参与而加以确认。思想的意义不只体现在它如何被“说”出来,更重要的也体现为如何被“做”出来。 在颜元心中,每一个家庭都是绳绳相续、绵绵无绝的人伦统序里的一个节点。这样,个人就成为天地不息生机的一部分,而获得终极意义。凡逸出此人伦者,皆是离散在外的游子,需要有人将其领回故乡。对儒教来说,也是一样。自孟子以后,众人就走入迷途,逐歧日远,而颜元自己正是那个将道统寻回,率领大家在思想上归宗的人。 很多时候,理性论证是追随情感的脚步到场的。在一个观点被正式表述和证明之前,往往已经以“感受”或“感觉”的方式存在了。作为一个医生,且亲自经历过各种身体不适,颜元体会到了身体的重要性,然后将这些感受投射、扩展到整个气质范畴,得出“气质本善”的结论,并在《存性编》这样的著作中将之进一步理论化。 教化绝非只是精英对大众的单向施教,而是双方的相互影响。在一个讲究“反求诸己”的思想体系中,面对他人的“教化”和面对自身的“修养”,是一个无法分割、相互促进的过程。即使被虚化在背景中的无名小卒,亦不是一个完全消极的角色。他们会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属于自己的“圣人”,以实现对精英的“反向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