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从感觉到思维

认知:从感觉到思维
作者: 邬茂鹏、朱永红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70
折扣购买: 认知:从感觉到思维
ISBN: 9787218130392

作者简介

邬茂鹏,曾任中山医学院护士学校(现为中山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师,讲授《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1988年进入广东粤海进出口公司,1992年辞职,创立一家民营科技企业,1995年7月当选为中国民营科技企业促进会第一届副理事长。 朱永红,中山大学经济学硕士,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均为政治经济学。曾于1989年获中山大学首届研究生科研成果荣誉奖、1995年获从化市人民政府颁发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供职于某国有银行。

内容简介

同一部电影,为什么我们对电影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各人各异? 同一个问题摆在面前,为什么我们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有可能大相径庭? 一直以来,认知是哲学和心理学领域研究的基本命题,也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哲学告诉我们认知来源于物质世界,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然而这样的解释太过笼统,无法分清也无法研究认知的真正来源以及差异;心理学界对认知问题不乏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心理结构和认知过程),但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不同也带来不一样的结论,难以推广应用,况且即便能把心理结构和认知过程都了解得清清楚楚,那也只是回答了事物是怎样被认知的,终究无法真正解答摆在面前的事物是什么,以及埋藏于事物之中的内容和背后的意义。 认知到底由智力决定,由经验决定,还是由知识决定?这样的困顿和茫然使后来者对认知的研究裹足不前。 任何一个领域的理论创新,都源自对研究对象的本质的深刻洞察,对“认知”的研究也不例外。我们认为站在生命科学角度,用解剖的方法探究认知的源头,进而探索认知的全貌,有可能是最接近认知真相的研究方法,并得以发现认知的基本路径是“感觉→意识→概念→思维”。这也是我们写这本书的初衷。 本书由浅入深地揭示关于人类认知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认知的物质基础、认知的对象、认知的形式、认知的层级、认知活动的普遍原理、认知的过程、认知所取得的成果。通过大量的事实指出,认知从感觉开始,进而取得意识、概念、思想这些认知成果,进一步阐明认知是动态的、进步的、发展着的。本书各章的安排正是循着我们提出的认知的基本路径展开,逐一解开认知之谜。 经过本书各章节的详细讨论,获得不限于以下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分别在每一章的开篇有所提示。这里简要与读者朋友们分享: 第一,认知是大脑的功能,是生物进化的产物,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表征。 第二,认知的对象是感觉表象,而非事物本身。 第三,认知的内容可以从事物表象、结构及内部规律、被注入的意义三个层次上获得并发展。 第四,认知规律可总结为三大基本原理:连续性选择原理、知识递进原理、互为因果原理,分别对应“怎样认知”“认知了什么”“为谁认知”三大基本问题。 第五,认知取得的成果是意识、概念、思想。 第六,意识被重新定义:意识是感觉和认知的概括。这一定义强调意识内容的由来以及活动规律。 第七,人类精神的三个基本要素:本能、自我、欲望。所有意识、概念、思想背后的意义都是为生存和发展服务的,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本能、自我、欲望的需要来具体体现。 第八,提出量化公式或数学表达式: 欲望=本能×自我 欲望值=欲望指数(1-欲望满足率) 感觉内容F=fn×N 意识总内容C=fn×N×M 特别要指出的是,通过意识内容的数学表达式,可以求得任何事物被认知后的意识内容的数量和不同阶段意识内容的组成。C为意识,fn为感觉种类,N为感觉对象即事物数量,M为意识派生次数或称之为“认知系数”,这一数学表达式为深入研究认知明确了方向和突破口。其意义在于: 第一,“意识公式”明确表明,意识是有具体内容的,其内容决定于感觉种类fn、感觉对象N、认知系数M,当M=1时,C=fn×N,此时意识的内容是未派生的原始意识内容,该公式充分诠释“感觉和认知的概括”的意识定义。 第二,C与fn、N、M的函数关系。对个体而言,意识内容的差异极其明显,该公式可呈现和确立不同个体颇具个性意义的函数曲线。 本书还阐述了“记忆”这一生命现象与“量子纠缠”这一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的关系密不可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把认知活动归为非物质活动,这一提法是基于传统意义上的物质观和非物质观,实际有待商榷。 更进一步地说,我们认为认知理论在应用上的展望也是值得无比期待。例如把认知看做是大脑的功能,对生命科学特别脑科学的基础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连续性选择原理对人类行为、教育学、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研究等方面的启发及其应用;“欲望公式”的提出对思维过程即认知过程的动力、倾向性的来源及其对行动的支配能力的研究、对心理动力的探讨提供理论依据;在经济领域,倘若把经济周期变化曲线看成是人的欲望变化曲线,那么一切经济活动或行为就是欲望驱使的,我们相信对欲望的深入探讨有助于人们在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特别是经济学等领域取得新突破。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