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青(精)/陈舜臣随笔集

雨过天青(精)/陈舜臣随笔集
作者: (日)陈舜臣|译者:刘芳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10
折扣购买: 雨过天青(精)/陈舜臣随笔集
ISBN: 9787514616958

作者简介

陈舜臣,日籍华裔历史作家。1924年生于日本神户,祖籍中国台湾。通晓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日语五种语言。数十年来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创作领域涉及小说、历史、随笔、游记等。 1961年开始推理小说创作,并先后荣获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是推理史上的首位三冠王,从而奠定了他在日本推理文学界的地位。1967年开始创作以中国历史为内容的作品,先后有《鸦片战争》《小说十八史略》《甲午战争》《秘本三国志》《太平天国》《耶律楚材》《秦始皇》《郑成功》《成吉思汗》《诸葛孔明》等名作问世,至今畅销不衰。

内容简介

黄屋瓦鳞次栉比、红墙万里的紫禁城一转身成为故宫 博物院。 ——紫禁城。唯有让人毛骨悚然的梦魇。与黑洞洞的 夜空相比只剩下那令人恐惧的噩梦。 这是芥川龙之介描写紫禁城的名句,不禁仅让人浮想 联翩,仿佛这世间就如巨大鬼神一般。 明成祖永乐帝修建的这座紫禁城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 历史。1644年清王朝入主中原并迁都北京,把明朝的紫禁 城摇身变为自己的皇家居所。历经战乱、火灾而严重受损 的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明清两代王朝的中枢都居于此。 辛亥革命后中国从此便无皇帝,因此紫禁城这座皇家 宫殿便只保留宫殿之意,改名为“故宫”。据史料记载, 因“故”字容易让人有思慕故乡、故国之意,有人认为应 避讳此义而改名为“废宫”。无奈“废”字又给人荒废、 颓废的印象,最终紫禁城更名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多是明清两朝皇帝的珍藏品,当 然还收藏了一些古代文物。但皇帝们的收藏品却未必是那 个时代至高无上的精华。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多数认为 明代并不是绘画的时代而是一个工艺繁盛的时代。对此我 也有同感,当时特别是宫廷画家颇为不济,明代绘画可圈 可点的怕是只有以苏州为中心的民间画家。虽生气盎然, 但有时又因充满生气而略显俗气。色彩运用上秉承元代的 染色技术,因此诞生出绚烂夺目的五彩陶瓷(彩瓷)。 文物的艺术造诣可以让我们察知当时政治上的腐败程 度。到了政治混乱的明末,文物也开始落寞凋零。这种连 锁反应在制作工艺品中尤为突出,如明末景德镇陶瓷的颓 败之象几乎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清代作为前明的继承者勉强地维持着传统,又因政治 稳定呈现一副复兴者的姿态。景德镇也得以再兴,藏应选 、年羹尧、唐英这些优秀的督陶官受皇帝委派制造出了出 类拔萃 的官窑作品。 处于黄金期的清王朝不惜重金制造名器,不仅是景德 镇的官窑,紫禁城内还设置了制作漆器、玻璃器、珐琅器 、家具、玉器等的工房。虽然是制造宫廷生活所需之物, 但这一小撮宫廷人竟是如此奢华,不禁让我们产生强烈的 抵触感。这些高超的技艺逐渐渗透到宫廷之外,给民间匠 人带来积极影响。因此不要把宫廷完全看作另一世界,毕 竟制作器物的主要还是那些生活在宫廷外的匠人。为匠人 们提供充分的资金和时间让他们在创意上下功夫,我们窥 视到故宫文物背后的当时社会的富裕。清代文物的特点是 追求顶级精致,前代单纯明快、倜傥的特点逐渐黯淡失色 ,过于追求工艺化,虽精巧却欠缺力量,不久便隐现颓败 之色。 接触故宫文物可以让我们遥想当时宫廷生活的神秘与 特殊,还能够领略历史巨涛,感受那个时代匠人的气息, 俯首便能聆听到文物对我们的无言诉说。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