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妻子当帽子(精)

错把妻子当帽子(精)
作者: (美)奥利弗·萨克斯|译者:孙秀惠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错把妻子当帽子(精)
ISBN: 9787508688930

作者简介

[美]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1933/7—2015/8 ) 毕业于牛津大学皇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临*神经科教授。杰出的神经病学专家、闻名**的畅销书作家,在医学和文学领域均享有盛誉。 他是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的会员、纽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是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美国乔治敦大学等多所*****学府的荣誉博士,也是古根汉学术奖获得者,还被英国女王授予**骑士勋章。 他常年为《纽约客》《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专栏供稿,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的常胜作家,被誉为“医学桂冠诗人”。因其在文学和科学研究上的杰出贡献,萨克斯荣膺霍桑登奖和乔治?波克奖,以及专门授予科学作家的刘易斯?托马斯奖。 其脍炙人口的作品《苏醒》曾被改编成电影《无语问苍天》,并获得1991年奥斯卡奖提名。

内容简介

**序1 因为写这篇序的缘故,仔细阅读了奥利弗?萨克斯的生平,发现其实我早就与他有些联系。萨克斯的研究理念,可以说师承苏联神经科学家卢瑞亚(A. R. Luria),而这位前辈,曾经因为在大脑皮层功能研究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被我的博士论文多次引用。 五六十年前,关于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还远没有现在这么深入,大脑内“神经线路” 的联系,一旦固定能否改变,还没有一个笃定的结论。卢瑞亚和萨克斯认定大脑有“**的可塑性、惊人的适应能力”,而且这些“不仅仅是在神经或感知障碍的这种特殊(而且经常是令人*望的)环境下才会出现”,他们主张不单单要面对来问诊的病人,*要看到处在*常生活环境中的病人。这些见地,在当时的情境下,可谓先锋。 萨克斯和卢瑞亚的交情,始于1974年前后的一段通信。那年萨克斯在挪威的一个边远山区,遭遇了一头愤怒的公牛*击,情急之下他慌忙逃生,一脚踩空,导致左腿肌腱断裂,神经损伤,造成了严重的残疾。他慢慢发现这条腿仿佛不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奇异的遭遇让他以一个病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他将之称为“医学的机缘”。正是因为这个机缘,他和卢瑞亚讨论起人体的整体机能,关于个体和环境的联系。卢瑞亚鼓励说,“你正在揭示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样的信件往来给了他极大的支持。 萨克斯的这段遭遇,后来被写成《单腿站立》一书,于1984年出版。事实上,从1973年起,他就开始以亲身的医患经历,写作了一系列的“医疗逸事”,《觉醒》《错把妻子当帽子》这些都成为世界范围的畅销书。他将病患案例文学化,将虚构与真实融为一体,饱含同情,着力描写患者的各种身心体验,给读者打开一道通往奇异世界之门。这一系列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萨克斯因癌症于2015年8月30*在纽约去世,享年82岁。他生前就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为**医生的同时,也成了**的畅销书作家,被称为“脑神经文学家”,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 萨克斯的书中描写了很多例“病感失认症”,这也是我*感兴趣的话题。由于中风或其他原因,病人可能无法辨认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甚至觉得那是别人的。他们会在火车上指着自己的手对邻座说:“对不起,先生,您把手放在我的膝盖上了。”即便被旁人提醒,这些可怜的病人都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身体的错误感知,有时会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记得英国《卫报》曾有个记者写到自己的遭遇,他有天早晨起来,感觉“自己跟电视机遥控器一样高,脚陷进了地毯里”。此后,他时不时被猛然抛进童话世界:手指变得有半里长,走到街上,路旁的车看起来像威尔士矮脚狗那么大。有时在办公的时候,身体突然缩小,椅子变得好大,感觉自己就好像走进了仙境的爱丽丝。还记得阿兰?德波顿描写过一个家伙,他把自己当作一个煎蛋,始终不敢坐在椅子上,后来有个朋友出了个招,在椅子上放了块面包。如此,他终于肯把自己像三明治一样放在椅子上了。 萨克斯将神经病学的理论和案例深入浅出地写进书里,既轻盈又沉厚。本来,神经病患,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类与自己很少发生关联的遥远而陌生的群体。萨克斯以客观平等的态度看待他们,与他们交流,在书中展现了他们的心灵世界。那是另外一个伟大而奇异的境界。每一个患者,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人格世界,有着我们未必能够达到的宁静和辽远,甚至是通透。 萨克斯医生的每一本书都可当作**精彩的医学传奇故事集。《错把妻子当帽子》展现了24个脑神经失序患者的“天才”事迹。这些故事以***的高度告诉我们,“病”这种东西,未必是生命中不可承*之重。缺陷、不适与疾病,会产生出另一些发展、进化与生命的形态,激发出我们远不能预料的创造力。普通读者能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感*到人类心智活动的繁复和奇妙,*能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常与人生。 萨克斯的“小说”谈的不仅仅是猎奇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无限可能,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我们现有认知的关系,他希望人们能够相互了解,相互表达。这正是萨克斯的文字的珍贵之处,也是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珍贵之处。 姬十三 神经生物学博士 果壳网创始人 **序2 20世纪人类上天入地。人类到太空行走并登上月球;携带人类信息的飞船飞出太阳系和银河系并正飞向宇宙深处;“蛟龙号”潜入*深的海底……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结果。但如果要问,人类是如何进行思维和认知的,或者说,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并指导我们的行为?这个问题可比上天入地要复杂得多!对这个问题的追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诞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是探索和研究认知现象和规律的交叉综合学科,由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和人类学构成,其科学目标是探索并*终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 英国出生的美国神经科学家、科普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一系列与神经科学有关的科普读物、游记、回忆录式的非虚构作品,以及有自传性质的著作,包括奥利弗?萨克斯这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错把妻子当帽子》,其实也是引人入胜的认知科学读物,因为他所讲的故事,都是与神经认知和心理认知有关的经典案例。 与大多数的科普作品一样,萨克斯讲故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只负责记录和描述现象和事件,提出问题,但不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为一位科学大师和聪明的科普作家,他*愿意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 萨克斯的每一本书都是**精彩的认知神经科学经典读物。例如,本书的**章,讲述了一位音乐家皮博士的故事。皮博士大脑视觉区长了一个肿瘤,导致他有视觉功能缺陷,他分辨脸孔、景物的能力严重*损,只是辨别事物架构的能力依然存在,当他起身寻找帽子时,伸出手抓住妻子的头,想把她的头拿起来戴上。他把自己的妻子当成了帽子!他还会轻拍消防栓或站牌的顶部,把它们当成小孩子的头,在家里他会亲切地跟家具上的雕花把手聊天。当萨克斯对患者进行测试时,发现他连*常生活中**熟悉的手套也不认识,但却能够识别出那是用来装东西的“五个小袋子”。他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吃饭、穿衣、洗澡……每件事都化成了歌曲。若不能把每件事变成歌曲,他就做不了任何事。 很多读者恐怕难以理解皮博士的故事,而多半只会把他当成一个行为怪异的病人。但如果你稍微懂得一点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知识,你就会知道,皮博士其实是一个右脑*到损伤而左脑仍然正常的病人。他能够正常辨别物体的形态并进行逻辑判断—这是左脑的功能;但却不能将这些事物与*常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是右脑的功能。他为何做每件事都要唱歌?因为音乐和歌唱能够启动他的右脑功能,这样他的*损伤的右脑认知能力会得到某种激活! 萨克斯不仅是一位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会讲故事的科普作家。萨克斯的案例通过奇闻逸事讲出来,生动有趣。即使是一般的科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也可以读懂,正如我们能够读懂科学大师霍金介绍相对论的科普作品《时间简史》一样。本书所提供的大量丰富生动的案例,则是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20世纪人类上天入地,遨游太空。21世纪人类回到自身,探索自己肩上这几磅重的“宇宙中*复杂的也*不可思议的物体”—人类的大脑。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让我们来参与其中吧! 蔡曙山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部 不足:失去左脑会怎样 **章 错把妻子当帽子 他跟这些面孔之间搭不上关系,对它们也视若无睹。并没有一张脸他能认出是你、我、他,只是将它们看成一组特征:通通都是“它”。因此,他只是做了外观上的直觉反应,而不是以人的容貌去辨识;也因而才会形成他这种没有感情、盲人摸象式的表达。对我们而言,一张脸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可谓“以貌取人”,但皮博士没有这样一个“人”的概念。一言以蔽之,他看到的都“里外不是人”。 第二章 迷航水手 这种记忆冰封在过去的病人,只能在自己的老家井然有序地活在过去的岁月,时间对他们而言,早就冻结了。我听着史蒂芬在回到医院时惊恐困惑的叫声,为已不复存在的过去哀鸣。只是我们能做什么呢?难道我们能创造出一个时空胶囊、一段虚拟人生吗? 第三章 灵魂与躯体分家了 这种事会把人吓一大跳,除了困惑外,还是困惑。“灵魂出窍”,她疯了不成?她的身体当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声调与肌力从头到脚都崩溃了。她的手摇来晃去,但她似乎都没察觉到。她用手反复击打,却无法击中目标,似乎是因为接收不到神经末梢的信息,也像是声调与动作的控制线路糟到浩劫般的毁坏。 第四章 被一条怪腿纠缠的男子 “你看它!”他表情激动地大吼着,“你见过这样毛骨悚然的玩意儿吗?我想尸体应该是没有生命的,但这太奇怪了,而且不知怎么了,真是活见鬼,它似乎抓着我不放!”他用双手紧握着那条腿,使出吃奶的力气,想把它从身上扯下来,但是失败了。怒火中烧,他捶打这那条腿。 第五章 天生我手必有用 任何人做梦都想不到,人的基本知觉能力,原本应该在生下来的头几个月具备,却一直没有发展出来,而竟然还能在年已60岁时才获得。这个经历开启了多么美好的可能性,就是人可以活到老、学到老,而残障者也会有超乎想象的学习能力。谁又想得到,这位眼睛看不见、半身不遂的女性,一辈子远离人群、行动不便,*到过度保护,竟然潜藏了如此惊人的艺术天分(她自己跟旁人都没有料到),而且蛰伏了60年之后,创造出韩建而美丽的作品! 第六章 “割”剧幻影 这玩意儿,这条“鬼腿”,有时候疼起来会要人命,脚指头还会扭曲痉挛。到了晚上,拿掉义肢或我闲下来的时候,尤其难过。当我把义肢装上,开始走动,感觉就消失了。我还能深切感觉到以前那条腿的存在,不过话说回来,它是个好“鬼”,让我的义肢有力量,让我能够走路。 第七章 麦格雷戈的平准眼镜 或许到了外太空,一边享*没有地心引力的生活,一边忍*它所带来的不便时,我们才会真的感谢控制我们身体动静行走的内耳前庭,以及其他隐而未见的感*器官和反射机能。不过一般人平常根本不会觉察到它们的存在。 然而,一旦它们真的不见了,影响却相当地明显。这些被忽视的神秘感觉如果功能上出现缺陷,或是被扭曲了,我们会强烈地体验到一种奇怪、几乎无法与外界沟通的状况,那种感觉跟瞎了或聋了没有两样。如果**把本体感*排除,可以说,身体将是瞎的或聋的,身体将不再“拥有”它自己,而人也不再感觉到自己就是自己(见第三章)。 第八章 左边怎么不见了 她有时候会向护士抱怨,说她们没有把点心或咖啡放在她的盘子里。护士会说:“可是,艾斯太太,东西就在那里呀,在左边。”艾斯太太好像没办法了解护士说的话,也不会往左看。如果她的头稍稍转一下,点心映入了右眼帘,也就是她脑子还保有正常功能的那半边,艾斯太太就会说:“哦,看到了。但它刚才不在这里。”不管是对周围的世界,或自己的身体,她已经**失去“左边”的概念了。有时候艾斯太太埋怨餐点太少了,其实是因为她只吃了盘子里右半边的食物,她不会想到还有左半边。 偶尔,艾斯太太也会涂涂口红,在右脸上妆,却**忽略了左脸。因为她的注意力无法移转到左边,除非医生或别人提醒她,不然她不会察觉有什么不对劲。她对此能够理解,也觉得好笑,却无法靠自己直接察觉。 第九章 谎言不侵的世界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语言(自然的语言),不仅仅包含字词,还包括说话的方式。我们是用整个人来表达全部的意思。而要了解这些话,所需要的信息远远多于只是了解表面上的字词。失语症患者便是从中得到线索,即使他们**无法理解字句的意思,还是可以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即使对词句本身,例如句子结构等,可能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说话时人们通常充满了“语调”,那是种**语言的表达,虽然失语症患者已经**丧失了理解字句的功能,却还保留了对这些深沉、多样复杂、细微的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他们不只是保有这种能力,很多时候还能*进一步,即不寻常地得到增强。 第2部 过度:**过分燃烧 第十章 古灵精怪的小雷 小雷颇有音乐天分(许多妥瑞氏症患者也是如此),而且若不是因为他**时去当爵士乐鼓手,又有极大兴趣,他大概就活不下去了,精神上或经济上皆是如此。他***的是突发而又狂野的即兴表演,那有可能是出自抽搐或不自主的击鼓动作,却能够一下子变成一段美妙、狂热的演出。所以说,“突然的发作”也能使他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在许多游戏中,小雷也能因病而*益,尤其是乒乓球,*是他的拿手好戏。部分原因是他的条件反射与反应快得惊人,不过*特别的是他那“神来之笔”,快、准、狠的瞬间扣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实在是出人意料,让对手无法反击。 他**不会抽搐的时候,是在性行为刚结束、平静下来或者睡觉时。还有当他规律而有节奏地游泳、唱歌或工作,或者听到节奏感强烈的旋律时,他就可以解除紧张、停止抽搐,获得片刻解脱。 第十一章 幸得爱神病 我们在此讨论的是一种奇怪的情境,过去所有的想法或许都要**推翻,生病可能是好事,正常却让人不舒服;兴奋的感觉有可能是束缚,也可能是解放;而事实可能存在于不清醒的状态下,而不是清醒的时候。这就是爱神和酒神的世界。 第十二章 失去现实感的人 然而,汤普森以其无止境、无知觉、连珠*般的编造能力,在瞬间就即兴创作出周遭事物的物换星移,反而造成一种诡异、如梦呓般,却又近乎有条不紊的世界。仿佛天方夜谭里的情节,其中充满瞬息万变的人、图案和情境。但是,对汤普森本人来说,他的世界并没 有幻灭无常,也没有昙花一现的奇想和幻觉,而是一个**正常、稳定、脚踏实地的世界。至于他本身,也是一切泰然。 第十三章 是谁,又有什么关系? 她讲话就像连珠*,感情用事,看起来(似乎是)冷漠。因此,重要与琐碎,真实与虚伪,正经与玩笑的事,如流水般以快速、不经选择、半真半假的方式,源源不*地由她脱口而出。她会一转身就**地把自己推翻掉,说她喜爱音乐,又说不爱;说她摔伤了屁股,又说没有。 第十四章 千面女郎 让人称奇的是,大部分的病人都成功了。生存的力量,以及想要活得与众不同的意志力,**是人类*强的力量:这股力量比冲动还强、比疾病*有力。健康,以及为健康而战的力量,通常是*后的胜利者。 第3部神游:时光不停倒流 第十五章 回荡在脑中的儿时记忆 人的意识里所有的涓滴细流都保存在脑海中,也因此,不管是正常的需要或生活情境,或是因为癫痫或电流刺激引发的特殊状况,都能将这些记忆激发出来或唤醒。由于这样不由自主的记忆与景象,林林总总又“荒谬”,彭菲尔德因此认为,这些重现的记忆基本上是无意义且没有规则可循的。 第十六章 63岁的“**少女” 病人要了一台录音机,在几天内录下了数不清的**歌曲、黄色笑话和打油诗。所有的素材都是来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一些聚会时的飞短流长、**漫画,或者夜总会的表演。她说学逗唱时连珠*般的市井俚语和腔调,还有一副老油条的样子,都让人想起早年的**少女。对这个情况,没有人比患者自己*惊讶了:“实在太奇怪了,”她说,“我真搞不懂。我已经40年没有想过、听过这些事了。没想到我还知道怎么说。现在它们一直不断地流进我的脑袋。” 第十七章 归乡 很快,这种模糊的梦幻状态变得*明确、*具体、*富视觉特征,梦中开始出现印度的景象,有景致、村落、屋宅、庭园。这一切,巴嘉罕蒂一下子就认出,正是她所熟知且钟爱的童年乐土。 “这使你感到痛苦吗?”我们问她,“我们可以改变用药。” “不,”她带着祥和的笑颜,“我喜欢这些梦,它们**我回到故乡。” 有时,梦境中会有人群,通常是来自她故乡村庄的亲人和邻居们;偶尔会有谈话、或有吟唱、或有舞蹈;她曾置身教堂中,也曾到过坟场,但*大部分见到的是平原、田地、村落旁的水稻田,还有那些低矮适于耕作、连绵推向地平线的山冈。 第十八章 那段拥有狗鼻的时光 他晚上做梦,梦境历历如真,梦到自己变成一条狗,在一个超乎想象,充满了各种味道,而且味道的意义非凡的世界(水的味道是快乐,石头的味道是勇敢)。醒来之后,他发现自己正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就好像我过去是**的色盲,却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事实上,他连对色彩的视觉能力都增强了。他说:“以前,在我看起来只有一种棕色的地方,现在我可以辨认出十几种棕色。我用书皮包起来的书,以前每本看起来都差不多,现在每一本都可以分出不一样的色调。” 第十九章 谋杀者 唐纳德对谋杀的事并未忘记,或是再压抑。如果说当初压抑作用千真万确曾发生过的话,如今他已不再*谋杀事件的纠缠:一种生理学与道德上的平衡已然生根。 但起初失去、后来又恢复的记忆,究竟是怎样的状态?为何会在失去记忆后,又突然爆发式的恢复呢?为何记忆之火**熄灭之后,又能浓烈炫目地重新燃起?这出诡异、半神经病学的剧目,真正的剧情究竟是什么?所有的疑问,至今仍旧神秘无解。 第二十章 希尔德嘉德的异象 希尔德嘉德的异象犹如一盏明灯,指引她朝向神圣而神秘的生命。它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某种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平凡、讨厌或无意义的生理状况,也能成为令人兴奋不已的心理启示。说到这个,就不能不将陀思妥耶夫斯基拿来相提并论。他的癫痫症时常发作,但他却甘之如饴,视之为意义非凡的时刻。 第4部 心智简单者的世界 第二十一章 表演中再现生命 “我一定要有意义,”她接下去说,“这些课程、这些奇怪的工作没有意义。我真正喜欢的,”她带着渴望的语气加上一句,“是剧场。” 我们将丽贝卡从她讨厌的研究班带走,设法让她注册进入一个特别的剧场团体。她很喜欢这个安排,那让她整个人又“组合”起来了;而且她表现优异,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在所扮演的每个角色中,有模有样,流畅优雅。现在如果有人看到台上的丽贝卡(剧场和这个表演团体很快就成为她的生命),*不会想到,她过去是个心智有障碍的人。 第二十二章 歌剧通马丁 他的记忆似乎是不带感情的,不会比感*一张纽约地图存在*多的感情,它们之间也不会形成关联,或者产生延伸的想法,或变成一般化的认知。所以说,他那丝毫不遗漏的记忆力,就像他身上的片段,并没有形成一个“世界”,或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它是未经统一、没有感觉、跟他无关的。这个现象,让人感觉面对的是一部记忆机器,或是一个记忆库,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活生生、有自我的人。 第二十三章 数字天才宝一对 **眼见到他们,对他们的印象真的不好:一对长相怪异的怪人,分不出彼此,外形、动作、个性就像照镜子般,一模一样。连心智状况都是画上等号的,两个人同样是脑部与组织*损。他们的个头比正常人矮,头、手跟身体比起来,大得不成比例,上颚与足部都弯曲得厉害,声音怪异、没有高低起伏;身体会产生各样奇特的抽搐与动作,还有高度近视,佩戴的眼镜厚得不得了,眼睛好像都歪掉了;那副眼镜让他们看起来像荒谬的小教授,老是带着一种不对头、过度专注而诡异的注意力,盯着某些地方不放。而一旦开始测验他们,或者让他们像哑剧傀儡般,自动开始他们的“习惯动作”(他们很容易这么做),会*加深他们给人的那种怪异印象。 第二十四章 自闭画家的心路历程 他把那只鸟画得很好,还用了红笔画它的胸膛。鸟爪弯曲,紧抓着树干(我在此刻与后来都发现,他需要去特别强调手或脚的抓力,好让接触的地方看起来很稳,几乎是死抓着不放)。然而,怎么回事?树干旁边原本是枯干的树枝,在他的画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怒放的花朵。那可能又是另外的象征,虽然我无法肯定。但是凸显其中,令人兴奋而重要的转变是:荷西把冬天变成了春天。 **序1 因为写这篇序的缘故,仔细阅读了奥利弗?萨克斯的生平,发现其实我早就与他有些联系。萨克斯的研究理念,可以说师承苏联神经科学家卢瑞亚(A. R. Luria),而这位前辈,曾经因为在大脑皮层功能研究领域的探索性研究,被我的博士论文多次引用。 五六十年前,关于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还远没有现在这么深入,大脑内“神经线路” 的联系,一旦固定能否改变,还没有一个笃定的结论。卢瑞亚和萨克斯认定大脑有“**的可塑性、惊人的适应能力”,而且这些“不仅仅是在神经或感知障碍的这种特殊(而且经常是令人*望的)环境下才会出现”,他们主张不单单要面对来问诊的病人,*要看到处在*常生活环境中的病人。这些见地,在当时的情境下,可谓先锋。 萨克斯和卢瑞亚的交情,始于1974年前后的一段通信。那年萨克斯在挪威的一个边远山区,遭遇了一头愤怒的公牛*击,情急之下他慌忙逃生,一脚踩空,导致左腿肌腱断裂,神经损伤,造成了严重的残疾。他慢慢发现这条腿仿佛不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奇异的遭遇让他以一个病人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他将之称为“医学的机缘”。正是因为这个机缘,他和卢瑞亚讨论起人体的整体机能,关于个体和环境的联系。卢瑞亚鼓励说,“你正在揭示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样的信件往来给了他极大的支持。 萨克斯的这段遭遇,后来被写成《单腿站立》一书,于1984年出版。事实上,从1973年起,他就开始以亲身的医患经历,写作了一系列的“医疗逸事”,《觉醒》《错把妻子当帽子》这些都成为世界范围的畅销书。他将病患案例文学化,将虚构与真实融为一体,饱含同情,着力描写患者的各种身心体验,给读者打开一道通往奇异世界之门。这一系列作品获得了极大成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萨克斯因癌症于2015年8月30*在纽约去世,享年82岁。他生前就职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作为**医生的同时,也成了**的畅销书作家,被称为“脑神经文学家”,被《纽约时报》誉为“医学桂冠诗人”。 萨克斯的书中描写了很多例“病感失认症”,这也是我*感兴趣的话题。由于中风或其他原因,病人可能无法辨认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甚至觉得那是别人的。他们会在火车上指着自己的手对邻座说:“对不起,先生,您把手放在我的膝盖上了。”即便被旁人提醒,这些可怜的病人都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身体的错误感知,有时会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记得英国《卫报》曾有个记者写到自己的遭遇,他有天早晨起来,感觉“自己跟电视机遥控器一样高,脚陷进了地毯里”。此后,他时不时被猛然抛进童话世界:手指变得有半里长,走到街上,路旁的车看起来像威尔士矮脚狗那么大。有时在办公的时候,身体突然缩小,椅子变得好大,感觉自己就好像走进了仙境的爱丽丝。还记得阿兰?德波顿描写过一个家伙,他把自己当作一个煎蛋,始终不敢坐在椅子上,后来有个朋友出了个招,在椅子上放了块面包。如此,他终于肯把自己像三明治一样放在椅子上了。 萨克斯将神经病学的理论和案例深入浅出地写进书里,既轻盈又沉厚。本来,神经病患,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类与自己很少发生关联的遥远而陌生的群体。萨克斯以客观平等的态度看待他们,与他们交流,在书中展现了他们的心灵世界。那是另外一个伟大而奇异的境界。每一个患者,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人格世界,有着我们未必能够达到的宁静和辽远,甚至是通透。 萨克斯医生的每一本书都可当作**精彩的医学传奇故事集。《错把妻子当帽子》展现了24个脑神经失序患者的“天才”事迹。这些故事以***的高度告诉我们,“病”这种东西,未必是生命中不可承*之重。缺陷、不适与疾病,会产生出另一些发展、进化与生命的形态,激发出我们远不能预料的创造力。普通读者能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感*到人类心智活动的繁复和奇妙,*能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常与人生。 萨克斯的“小说”谈的不仅仅是猎奇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无限可能,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我们现有认知的关系,他希望人们能够相互了解,相互表达。这正是萨克斯的文字的珍贵之处,也是中信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珍贵之处。 姬十三 神经生物学博士 果壳网创始人 **序2 20世纪人类上天入地。人类到太空行走并登上月球;携带人类信息的飞船飞出太阳系和银河系并正飞向宇宙深处;“蛟龙号”潜入*深的海底……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结果。但如果要问,人类是如何进行思维和认知的,或者说,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并指导我们的行为?这个问题可比上天入地要复杂得多!对这个问题的追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诞生了一门全新的学科—认知科学。 认知科学是探索和研究认知现象和规律的交叉综合学科,由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计算机科学和人类学构成,其科学目标是探索并*终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 英国出生的美国神经科学家、科普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一系列与神经科学有关的科普读物、游记、回忆录式的非虚构作品,以及有自传性质的著作,包括奥利弗?萨克斯这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错把妻子当帽子》,其实也是引人入胜的认知科学读物,因为他所讲的故事,都是与神经认知和心理认知有关的经典案例。 与大多数的科普作品一样,萨克斯讲故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只负责记录和描述现象和事件,提出问题,但不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作为一位科学大师和聪明的科普作家,他*愿意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 萨克斯的每一本书都是**精彩的认知神经科学经典读物。例如,本书的**章,讲述了一位音乐家皮博士的故事。皮博士大脑视觉区长了一个肿瘤,导致他有视觉功能缺陷,他分辨脸孔、景物的能力严重*损,只是辨别事物架构的能力依然存在,当他起身寻找帽子时,伸出手抓住妻子的头,想把她的头拿起来戴上。他把自己的妻子当成了帽子!他还会轻拍消防栓或站牌的顶部,把它们当成小孩子的头,在家里他会亲切地跟家具上的雕花把手聊天。当萨克斯对患者进行测试时,发现他连*常生活中**熟悉的手套也不认识,但却能够识别出那是用来装东西的“五个小袋子”。他无时无刻不在唱歌,吃饭、穿衣、洗澡……每件事都化成了歌曲。若不能把每件事变成歌曲,他就做不了任何事。 很多读者恐怕难以理解皮博士的故事,而多半只会把他当成一个行为怪异的病人。但如果你稍微懂得一点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知识,你就会知道,皮博士其实是一个右脑*到损伤而左脑仍然正常的病人。他能够正常辨别物体的形态并进行逻辑判断—这是左脑的功能;但却不能将这些事物与*常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这是右脑的功能。他为何做每件事都要唱歌?因为音乐和歌唱能够启动他的右脑功能,这样他的*损伤的右脑认知能力会得到某种激活! 萨克斯不仅是一位科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会讲故事的科普作家。萨克斯的案例通过奇闻逸事讲出来,生动有趣。即使是一般的科学爱好者和普通读者也可以读懂,正如我们能够读懂科学大师霍金介绍相对论的科普作品《时间简史》一样。本书所提供的大量丰富生动的案例,则是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20世纪人类上天入地,遨游太空。21世纪人类回到自身,探索自己肩上这几磅重的“宇宙中*复杂的也*不可思议的物体”—人类的大脑。这是一个新的时代,让我们来参与其中吧! 蔡曙山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部 不足:失去左脑会怎样 **章 错把妻子当帽子 他跟这些面孔之间搭不上关系,对它们也视若无睹。并没有一张脸他能认出是你、我、他,只是将它们看成一组特征:通通都是“它”。因此,他只是做了外观上的直觉反应,而不是以人的容貌去辨识;也因而才会形成他这种没有感情、盲人摸象式的表达。对我们而言,一张脸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可谓“以貌取人”,但皮博士没有这样一个“人”的概念。一言以蔽之,他看到的都“里外不是人”。 第二章 迷航水手 这种记忆冰封在过去的病人,只能在自己的老家井然有序地活在过去的岁月,时间对他们而言,早就冻结了。我听着史蒂芬在回到医院时惊恐困惑的叫声,为已不复存在的过去哀鸣。只是我们能做什么呢?难道我们能创造出一个时空胶囊、一段虚拟人生吗? 第三章 灵魂与躯体分家了 这种事会把人吓一大跳,除了困惑外,还是困惑。“灵魂出窍”,她疯了不成?她的身体当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声调与肌力从头到脚都崩溃了。她的手摇来晃去,但她似乎都没察觉到。她用手反复击打,却无法击中目标,似乎是因为接收不到神经末梢的信息,也像是声调与动作的控制线路糟到浩劫般的毁坏。 第四章 被一条怪腿纠缠的男子 “你看它!”他表情激动地大吼着,“你见过这样毛骨悚然的玩意儿吗?我想尸体应该是没有生命的,但这太奇怪了,而且不知怎么了,真是活见鬼,它似乎抓着我不放!”他用双手紧握着那条腿,使出吃奶的力气,想把它从身上扯下来,但是失败了。怒火中烧,他捶打这那条腿。 第五章 天生我手必有用 任何人做梦都想不到,人的基本知觉能力,原本应该在生下来的头几个月具备,却一直没有发展出来,而竟然还能在年已60岁时才获得。这个经历开启了多么美好的可能性,就是人可以活到老、学到老,而残障者也会有超乎想象的学习能力。谁又想得到,这位眼睛看不见、半身不遂的女性,一辈子远离人群、行动不便,*到过度保护,竟然潜藏了如此惊人的艺术天分(她自己跟旁人都没有料到),而且蛰伏了60年之后,创造出韩建而美丽的作品! 第六章 “割”剧幻影 这玩意儿,这条“鬼腿”,有时候疼起来会要人命,脚指头还会扭曲痉挛。到了晚上,拿掉义肢或我闲下来的时候,尤其难过。当我把义肢装上,开始走动,感觉就消失了。我还能深切感觉到以前那条腿的存在,不过话说回来,它是个好“鬼”,让我的义肢有力量,让我能够走路。 第七章 麦格雷戈的平准眼镜 或许到了外太空,一边享*没有地心引力的生活,一边忍*它所带来的不便时,我们才会真的感谢控制我们身体动静行走的内耳前庭,以及其他隐而未见的感*器官和反射机能。不过一般人平常根本不会觉察到它们的存在。 然而,一旦它们真的不见了,影响却相当地明显。这些被忽视的神秘感觉如果功能上出现缺陷,或是被扭曲了,我们会强烈地体验到一种奇怪、几乎无法与外界沟通的状况,那种感觉跟瞎了或聋了没有两样。如果**把本体感*排除,可以说,身体将是瞎的或聋的,身体将不再“拥有”它自己,而人也不再感觉到自己就是自己(见第三章)。 第八章 左边怎么不见了 她有时候会向护士抱怨,说她们没有把点心或咖啡放在她的盘子里。护士会说:“可是,艾斯太太,东西就在那里呀,在左边。”艾斯太太好像没办法了解护士说的话,也不会往左看。如果她的头稍稍转一下,点心映入了右眼帘,也就是她脑子还保有正常功能的那半边,艾斯太太就会说:“哦,看到了。但它刚才不在这里。”不管是对周围的世界,或自己的身体,她已经**失去“左边”的概念了。有时候艾斯太太埋怨餐点太少了,其实是因为她只吃了盘子里右半边的食物,她不会想到还有左半边。 偶尔,艾斯太太也会涂涂口红,在右脸上妆,却**忽略了左脸。因为她的注意力无法移转到左边,除非医生或别人提醒她,不然她不会察觉有什么不对劲。她对此能够理解,也觉得好笑,却无法靠自己直接察觉。 第九章 谎言不侵的世界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语言(自然的语言),不仅仅包含字词,还包括说话的方式。我们是用整个人来表达全部的意思。而要了解这些话,所需要的信息远远多于只是了解表面上的字词。失语症患者便是从中得到线索,即使他们**无法理解字句的意思,还是可以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即使对词句本身,例如句子结构等,可能不知其所以然,但是说话时人们通常充满了“语调”,那是种**语言的表达,虽然失语症患者已经**丧失了理解字句的功能,却还保留了对这些深沉、多样复杂、细微的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他们不只是保有这种能力,很多时候还能*进一步,即不寻常地得到增强。 第2部 过度:**过分燃烧 第十章 古灵精怪的小雷 小雷颇有音乐天分(许多妥瑞氏症患者也是如此),而且若不是因为他**时去当爵士乐鼓手,又有极大兴趣,他大概就活不下去了,精神上或经济上皆是如此。他***的是突发而又狂野的即兴表演,那有可能是出自抽搐或不自主的击鼓动作,却能够一下子变成一段美妙、狂热的演出。所以说,“突然的发作”也能使他成为引人注目的亮点。 在许多游戏中,小雷也能因病而*益,尤其是乒乓球,*是他的拿手好戏。部分原因是他的条件反射与反应快得惊人,不过*特别的是他那“神来之笔”,快、准、狠的瞬间扣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实在是出人意料,让对手无法反击。 他**不会抽搐的时候,是在性行为刚结束、平静下来或者睡觉时。还有当他规律而有节奏地游泳、唱歌或工作,或者听到节奏感强烈的旋律时,他就可以解除紧张、停止抽搐,获得片刻解脱。 第十一章 幸得爱神病 我们在此讨论的是一种奇怪的情境,过去所有的想法或许都要**推翻,生病可能是好事,正常却让人不舒服;兴奋的感觉有可能是束缚,也可能是解放;而事实可能存在于不清醒的状态下,而不是清醒的时候。这就是爱神和酒神的世界。 第十二章 失去现实感的人 然而,汤普森以其无止境、无知觉、连珠*般的编造能力,在瞬间就即兴创作出周遭事物的物换星移,反而造成一种诡异、如梦呓般,却又近乎有条不紊的世界。仿佛天方夜谭里的情节,其中充满瞬息万变的人、图案和情境。但是,对汤普森本人来说,他的世界并没 有幻灭无常,也没有昙花一现的奇想和幻觉,而是一个**正常、稳定、脚踏实地的世界。至于他本身,也是一切泰然。 第十三章 是谁,又有什么关系? 她讲话就像连珠*,感情用事,看起来(似乎是)冷漠。因此,重要与琐碎,真实与虚伪,正经与玩笑的事,如流水般以快速、不经选择、半真半假的方式,源源不*地由她脱口而出。她会一转身就**地把自己推翻掉,说她喜爱音乐,又说不爱;说她摔伤了屁股,又说没有。 第十四章 千面女郎 让人称奇的是,大部分的病人都成功了。生存的力量,以及想要活得与众不同的意志力,**是人类*强的力量:这股力量比冲动还强、比疾病*有力。健康,以及为健康而战的力量,通常是*后的胜利者。 第3部神游:时光不停倒流 第十五章 回荡在脑中的儿时记忆 人的意识里所有的涓滴细流都保存在脑海中,也因此,不管是正常的需要或生活情境,或是因为癫痫或电流刺激引发的特殊状况,都能将这些记忆激发出来或唤醒。由于这样不由自主的记忆与景象,林林总总又“荒谬”,彭菲尔德因此认为,这些重现的记忆基本上是无意义且没有规则可循的。 第十六章 63岁的“**少女” 病人要了一台录音机,在几天内录下了数不清的**歌曲、黄色笑话和打油诗。所有的素材都是来自20世纪20年代末期一些聚会时的飞短流长、**漫画,或者夜总会的表演。她说学逗唱时连珠*般的市井俚语和腔调,还有一副老油条的样子,都让人想起早年的**少女。对这个情况,没有人比患者自己*惊讶了:“实在太奇怪了,”她说,“我真搞不懂。我已经40年没有想过、听过这些事了。没想到我还知道怎么说。现在它们一直不断地流进我的脑袋。” 第十七章 归乡 很快,这种模糊的梦幻状态变得*明确、*具体、*富视觉特征,梦中开始出现印度的景象,有景致、村落、屋宅、庭园。这一切,巴嘉罕蒂一下子就认出,正是她所熟知且钟爱的童年乐土。 “这使你感到痛苦吗?”我们问她,“我们可以改变用药。” “不,”她带着祥和的笑颜,“我喜欢这些梦,它们**我回到故乡。” 有时,梦境中会有人群,通常是来自她故乡村庄的亲人和邻居们;偶尔会有谈话、或有吟唱、或有舞蹈;她曾置身教堂中,也曾到过坟场,但*大部分见到的是平原、田地、村落旁的水稻田,还有那些低矮适于耕作、连绵推向地平线的山冈。 第十八章 那段拥有狗鼻的时光 他晚上做梦,梦境历历如真,梦到自己变成一条狗,在一个超乎想象,充满了各种味道,而且味道的意义非凡的世界(水的味道是快乐,石头的味道是勇敢)。醒来之后,他发现自己正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就好像我过去是**的色盲,却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事实上,他连对色彩的视觉能力都增强了。他说:“以前,在我看起来只有一种棕色的地方,现在我可以辨认出十几种棕色。我用书皮包起来的书,以前每本看起来都差不多,现在每一本都可以分出不一样的色调。” 第十九章 谋杀者 唐纳德对谋杀的事并未忘记,或是再压抑。如果说当初压抑作用千真万确曾发生过的话,如今他已不再*谋杀事件的纠缠:一种生理学与道德上的平衡已然生根。 但起初失去、后来又恢复的记忆,究竟是怎样的状态?为何会在失去记忆后,又突然爆发式的恢复呢?为何记忆之火**熄灭之后,又能浓烈炫目地重新燃起?这出诡异、半神经病学的剧目,真正的剧情究竟是什么?所有的疑问,至今仍旧神秘无解。 第二十章 希尔德嘉德的异象 希尔德嘉德的异象犹如一盏明灯,指引她朝向神圣而神秘的生命。它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某种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平凡、讨厌或无意义的生理状况,也能成为令人兴奋不已的心理启示。说到这个,就不能不将陀思妥耶夫斯基拿来相提并论。他的癫痫症时常发作,但他却甘之如饴,视之为意义非凡的时刻。 第4部 心智简单者的世界 第二十一章 表演中再现生命 “我一定要有意义,”她接下去说,“这些课程、这些奇怪的工作没有意义。我真正喜欢的,”她带着渴望的语气加上一句,“是剧场。” 我们将丽贝卡从她讨厌的研究班带走,设法让她注册进入一个特别的剧场团体。她很喜欢这个安排,那让她整个人又“组合”起来了;而且她表现优异,变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在所扮演的每个角色中,有模有样,流畅优雅。现在如果有人看到台上的丽贝卡(剧场和这个表演团体很快就成为她的生命),*不会想到,她过去是个心智有障碍的人。 第二十二章 歌剧通马丁 他的记忆似乎是不带感情的,不会比感*一张纽约地图存在*多的感情,它们之间也不会形成关联,或者产生延伸的想法,或变成一般化的认知。所以说,他那丝毫不遗漏的记忆力,就像他身上的片段,并没有形成一个“世界”,或让人有这样的感觉。它是未经统一、没有感觉、跟他无关的。这个现象,让人感觉面对的是一部记忆机器,或是一个记忆库,而不是一个实实在在、活生生、有自我的人。 第二十三章 数字天才宝一对 **眼见到他们,对他们的印象真的不好:一对长相怪异的怪人,分不出彼此,外形、动作、个性就像照镜子般,一模一样。连心智状况都是画上等号的,两个人同样是脑部与组织*损。他们的个头比正常人矮,头、手跟身体比起来,大得不成比例,上颚与足部都弯曲得厉害,声音怪异、没有高低起伏;身体会产生各样奇特的抽搐与动作,还有高度近视,佩戴的眼镜厚得不得了,眼睛好像都歪掉了;那副眼镜让他们看起来像荒谬的小教授,老是带着一种不对头、过度专注而诡异的注意力,盯着某些地方不放。而一旦开始测验他们,或者让他们像哑剧傀儡般,自动开始他们的“习惯动作”(他们很容易这么做),会*加深他们给人的那种怪异印象。 第二十四章 自闭画家的心路历程 他把那只鸟画得很好,还用了红笔画它的胸膛。鸟爪弯曲,紧抓着树干(我在此刻与后来都发现,他需要去特别强调手或脚的抓力,好让接触的地方看起来很稳,几乎是死抓着不放)。然而,怎么回事?树干旁边原本是枯干的树枝,在他的画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怒放的花朵。那可能又是另外的象征,虽然我无法肯定。但是凸显其中,令人兴奋而重要的转变是:荷西把冬天变成了春天。 1、神经生物学博士、果壳网创始人姫十三,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作序,蔡康永感动**。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30年的认知经典。 2、一本不太正常的书!一本让你脑洞大开的故事书!你以为你看到的就是真的吗?是否是你思维里的墙隔断了你的认知? 《错把妻子当帽子》让你看到人生有无限种可能,人类对自我的认知还远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这些奇异世界里的人,有着令旁人不可思议的天赋,比如有的人无法辨认人的脸,却是音乐天才;有的人自闭,却能将面前冬天的一张照片画出春天的感觉;有的人无法控制身体的抽搐,却有天才般的节奏感,超快的反应能力……这本书里藏着一个多彩的世界。 3、“医学桂冠诗人”笔下,人人生而平等,带来让人欲罢不能的认知科学案例集。 虚幻与真实融为一体,饱含同情,本书给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奇异世界之门。书中的主人公们,在生活中是平常人很少接触到的遥远而陌生的群体,萨克斯医生以客观平等的态度看待他们,与他们交流,书中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人格世界,有着我们未必能够到达的宁静和辽远,甚至是通透。 4、不被身体所束缚,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 这好像是一个“一面天使,一面魔鬼”的脑洞之书,生命有无限种可能。本书体现了一个科学家温柔的同理心,读者在跟随科学家大开眼界的同时,*能引发思考,我的大脑是否也有尚未开发的潜能?我的人生还能做多少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