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48.50
折扣购买: 毛泽东时代(上下)
ISBN: 9787512622067
乌东峰,男,1994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浙江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任《求索》杂志总编,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湘潭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三创一争”先进个人,湖南省四个系列高级职称评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第三届十大优秀社会科学专家,湖南省优秀专家(全省文科近四年仅评出的一人)。 朱有志,1953年2月生.湖南新邵人。现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会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经济哲学、农业经济、区域经济、社会科学管理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规划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8项。在国家级及其他省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有:《先秦诸子经济哲学思想研究》、《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农业产业空间转移论》、《和谐中国》、《节约型社会研究》等。
唐家蚝的后山有个龙潭蚝,蚝口矗立着一块拔地 而起的天然巨 石,石高二丈八,宽丈余,托内则有一股清泉流出, 四时不竭。传说 曾有一条作恶多端的妖龙藏卧于蚝内,时常搅得泉水 浑浊、山洪暴 涨。为了让这条妖龙安分守己,不再危害贫民百姓, 善良的人们除了 每年杀猪宰羊供祭之外,还特地在巨石上修建了一座 庙宇,在庙宇内 立“杨四将军”以镇妖龙,人们称为“石观音”。自 此以后,经常有 善男信女前往烧香祷告。毛泽东生下来不久,外祖母 就让文七妹抱着 他前往朝拜“石观音”,烧香许愿,祈求保佑,并取 名“石三”。 在外祖母和母亲的熏陶下,毛泽东自小就迷信神 佛。有一次母亲 生病,十余岁的毛泽东曾专程到南岳衡山去“朝山进 香”。据说他拿 着小板凳,边走边唱“南岳圣帝,阿弥陀佛……”, 每走十来步还要 朝南岳方向跪拜一次,就这样一直边走边唱边跪拜了 一百多华里,才 到达了南岳庙。至于平时在家里祭天地、祭祖宗,也 都和当地农民一 样,依时按节,从不间断。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重 返韶山旧居时, 他曾指着故居内摆过神龛的地方,风趣地对陪同人员 说:“这是我小 时候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 既是农民的儿子,就免不了要参加田间劳动。实 际上,毛泽东尽 管家境比较富,但由于父亲管教严格,加上母亲勤劳 俭朴的言传身 教,他很小就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六岁开始就在 田间帮助家里劳 动。八岁到十三岁在私塾读书期间,每天早晨上学之 前和下午放学之 后,他都要帮助家里放牛、砍柴、挑水,做些零星活 儿。每年的寒暑 假期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参加田间劳动中度过 的。十三岁到十 五岁,由于父亲需要帮手,他不得不辍学在家,常年 参加劳动。农忙 时节,他并不结实的肩膀往往要担负起一个成年人才 能担负的劳动 量;农闲时,他则在家里磨谷子、春米、放牛、喂猪 、砍柴等,实际 上相当于一个长工。另外,由于他是全家识字最多的 人,晚上当其他 人休息时,他还要帮助父亲记账,料理一些生意上的 事情。他父亲治 家很严,并非常希望毛泽东学会经商本领,因为他准 备让毛泽东继承 家业。毛泽东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 我刚识几个字,我父亲就让我记家里的账。他要 我学珠 算。由于我父亲对这事很坚持,我就开始在晚间记账 。他是 一个严厉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可记, 他就叫 我去干农活。他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常常打我和我 弟弟。 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而且给我们吃最次的饭菜。他 对雇工 们作了让步,每月逢十五在他们吃饭时给鸡蛋吃,可 是从来 不给肉吃。对于我,他既不给肉也不给蛋。 毛泽东从早到晚辛勤地耕作,从不想偷闲也不知 道怎么偷闲。 别人地里的庄稼一般只除两遍草,他最少要除三 遍,有时不论遍 数,看见有草就除。因此,他种的庄稼常常比一般人 的长得要好些。 不仅如此,他还在稻田周围的山坡地上种各种蔬莱、 瓜果,并把莱园 收拾得像花园一样漂亮。对于牛栏、猪圈,他也经常 不厌其烦的打 扫,甚至猪、牛身上的虱子、跳蚤以及其他脏东西, 他都要细心地帮 助去除。因此,他喂的牛、猪总是又肥又壮,很少生 病。 经过劳动锻炼,毛泽东既增强了体质,又深深地 体会到了劳动的 艰辛,建立起了与劳动者的深厚感情。特别是通过长 期的劳动,他还 掌握了各种各样的劳动技能。诸如犁田、插秧、踩田 、割稻,以及放 牛、喂猪、养鱼、种菜等农活和家务,他无不件件精 通、样样在行。 家乡的长辈们无不称赞他是出色的劳动能手。 毛泽东少年时还有一个“牛司令”的称号,这个 称号既证明了他 的聪明智慧,同时也证明了他出众的组织能力。 韶山冲周围的山坡,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经常和小 朋友们一起放牛 的地方。由于毛泽东兴趣广泛、读的书多,所以只要 他一出来放牛, 总是会吸引许多小朋友过来,因为大家都喜欢听他讲 旧小说上的故 事,或者喜欢跟他一起做各种有趣的游戏。 可是,小朋友既要看牛、割草,就不能在一起讲 故事、做游戏; 既要在一起讲故事、做游戏,那么就顾不上看牛、割 草。有一次,毛 泽东一边放牛,一边看书,看书看得人了迷,忘了看 牛,结果牛跑到 了邻居的菜地里,差点闯出大乱子。 如何解决看牛、割草和讲故事、做游戏的矛盾呢 ?毛泽东和他的 小朋友们经过一番讨论,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 个办法就是:把 常来放牛的小朋友们分成两班:一班负责放牛,另一 班则负责割草或 采野果子,每天轮流换班。等到牛吃饱了,草也割好 了,野果也采集 回来了。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野果子按人数分成 几份,每人得一 份;然后,大家把牛拴在树上,坐在草上,边吃野果 ,边讲故事或做 游戏。这样,大家既放好了牛,也玩得痛快,可谓一 举多得。 共同的劳动和娱乐,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同家乡农 民的深厚感情。 他熟悉农民的生活,深知农民的疾苦,更了解农民的 要求。这种出 身、这种环境和这种经历,对于他后来走上旨在解放 劳苦大众的民族 民主革命之路,特别是对他认识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农民问题, 都有着深刻的影响。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