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燕山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20
折扣购买: 中草药治病大全(加强金装版)/历代保健养生金典
ISBN: 9787540221263
第一章 概述 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因为中药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最早系统记 载中药知识的《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中国汉朝时期,收药365种,分为上 、中、下三品。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明朝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已收集中药达1829种。 近代,为了与西药作区别,把传统的用药称为中药。中药的来源主要 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而一般民间的草药,则泛指一些口耳相传 的经验用药,不像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辨证论治,联合服用 的。有时还需将中药以蜜炙、酒炙、烘焙等方法进行加工处理。 中医学是我国宝贵的知识财富,是劳动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它非 常重视阴阳调和、虚实平衡,讲究标本兼治。更为可贵的是,中医强调人 们的健康应采取积极的养生方法,将健康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视预 防、养生为通向健康的第一要素,因此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中国人常 常吃中药来进补,例如四物汤炖鸡、山药煮粥、枸杞子入菜食用等,《神 农本草经》记载,上述中药可以养命,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中药的性昧归经 性味归经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性味 归经也就是药物的药性、药物的滋味、药物作用能达到的病位。药性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之为“四气”、“四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药药性平和,作用和缓,温热寒凉不明显,所以称 之为“平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不同的性质,温次于热,凉次 于寒。 寒性、凉性药物能够减轻热证,如板蓝根、黄芩属于寒凉性药物,对 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具有清热解毒作用。 温性、热性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属于温热性药物 ,对腹部冷痛、四肢冰凉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一般来说,能够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者凉性;能够温中散寒、 补火助阳、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药味 药味是指中药的真实滋味。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辛、甘、酸、苦、 成是五种最基本的滋味,另外,还有淡味、涩味。一般来讲,涩归附于酸 ,淡归附于甘,所以中药的药味习称“五味”,也就是辛、甘、酸、苦、 咸五种滋味。 ●辛——辛味的药物一般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多用于治疗 表证、气血阻滞。 如麻黄、桂枝属于辛味药物,能够解表散寒,治疗风寒感冒;红花、 益母草属于辛味药物,能够活血,治疗痛经、跌打损伤等。 ●甘——甘味的药物一般具有补益、缓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多 用于治疗虚证、调和药物。 如人参味甘,大补之药,是治疗气虚的首选药物;熟地黄味甘,能滋 补精血,是治疗肾阴亏虚的主要药物;甘草味甘,能调和药物;麦芽糖味 甘,能缓急止痛,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 ●酸——酸味的药物一般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 泻久痢、肺虚久咳、尿频遗尿、遗精滑精等。 如五味子味酸,能够涩精、敛汗,用于治疗遗精、多汗;五倍子味酸 ,能涩肠止泻,用于治疗久泻久痢;乌梅味酸,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用于治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 ●苦——苦味的药物一般具有泻下、降逆止咳、泻火、燥湿等作用, 用于治疗大便不通、咳喘、火热病、湿热病、寒湿病。 如大黄味苦,能泻下通便,用于治疗热结便秘;苏子、杏仁味苦,能 降泄肺气,用于治疗肺气上逆导致的咳喘;栀子、黄芩味苦,能清热泻火 ,用于心烦神躁、目赤、口苦、咽干等症;苍术、厚朴味苦,能燥湿,用 于治疗腹部胀满、憋闷、疼痛。 ●咸——咸味的药物一般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用于痰咳、瘰 疬、瘿瘤等病症。 如海藻、昆布味咸,能消痰软坚,用于治疗瘰疬;芒硝味咸,能泻下 通便,用于治疗大便秘结。 归经 中药归经表示的是药物作用能达到的部位。归有归属之意,经是人体 经络的概称。一种药物一般对一个或几个部位起作用,也就是一种药物有 一个或几个归经。中医归经理论是基于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而形成的,与 西医学中的各器官系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中医的“心”不等 同于西医的“心脏”,“肝”不等同于西医的“肝脏”。 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症状时,如昏迷、健忘 、痴呆、癫狂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归心经的药物能缓解或消除上述 病变,如麝香归心经,能开窍醒神,用于治疗神志昏迷;朱砂归心经,能 镇惊安神,用于治疗心悸心慌。 另外,了解药物的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如治疗各种原因 引起的头痛:白芷善治前额头痛,柴胡善治头部侧痛,羌活善治后头痛; 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喘症:麻黄、杏仁归肺经,能够宣降肺气而平喘,治疗 肺气上逆引起的喘咳;蛤蚧、补骨脂归肾经,能够补肾纳气以定喘,治疗 肾虚不能摄纳引起的喘症。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