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那些科学家/故纸堆系列

宋朝的那些科学家/故纸堆系列
作者: 曲相奎|责编:郭江妮
出版社: 中国言实
原售价: 56.00
折扣价: 29.20
折扣购买: 宋朝的那些科学家/故纸堆系列
ISBN: 9787517105473

作者简介

曲相奎,生于六十年代末,吉林长春人,专业作家,现已出版《中华五千年政治家评传》。

内容简介

《宋朝的那些科学家》:   毛笔与墨发明后,人们可轻易把“书”写到任何材料、任何地方。但墨书不易保管,而且不易复制。受青铜器铭文的启发,人们把书籍内容写在木板上,雕刻出可以用于印刷的木版。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晋朝初年,官府有书接近三万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宋朝的那些科学家》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   读书人大增,儒家典籍就得以广泛流传。尤其是南朝时期寺院林立,僧侣众多,无休止地抄写佛经,使人们迫切需求一种快速复制图文的方法,这就激发了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术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平息。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了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底的拓本。   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版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版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种雕版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曲相奎,生于六十年代末,吉林长春人,专业作家,现已出版《中华五千年政治家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