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中国现代纺织业开拓者
作者简介
陈红晓,男,职业作家。迄今已在省、市、国家级刊物以及中国作家网、中国文学网、新华网等权威文学网站发表长、中、短篇小说数十篇,并多次获国家级奖项。
内容简介
引子 1912年2月12日,这是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非凡意义的一天:这天,清朝皇帝向全国布告《清帝退位沼书》,宣布退位。这不仅结束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也终结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从此成为中国的历史,一个古老的国家走向新生。 清帝退位的消息震惊海内外,革命党无不欢呼雀跃,就连拜了一辈子皇帝的田间老农也着实吃了一惊。识字的,不识字的,都争着抢着要看看那《清帝退位沼书》。一时间,《清帝退位沼书》传遍海内外。 《清帝退位沼书》是一篇极具历史价值和政治意义的文献。此文以不足四百字的篇幅,宣告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的终结。如此重要的文献出自何人之手?此人乃是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 在中国历史上,被逼退位的皇帝有很多,每个被逼退位的皇帝都有退位让贤的诏书。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皇帝的退位诏书,能够和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相提并论。这并不是因为宣统皇帝有多么特别,而是因为他的退位诏书将是整个君王体制的绝命书:此退位诏书发布后,中国将再无皇帝!所以,此诏书事关重大,必须找到一个最合适的人来起草。最终,曾经考取过状元的张謇成为退位诏书的起草人,他手书了君王体制的绝命书。 张謇,这个清末状元,除了给后人留下一纸《清帝退位诏书》外,更令后人敬仰的是他实业救国的壮举。他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创办近代中国的棉纺织工业,并在行业内创造众多第一;他改造南通,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 附《清帝退位诏书》: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于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1、出身寒门——为尊严投身科举 第一节:自小聪颖的吴起元 张謇,字季直,晚年号啬翁。然而,他小时候并不叫这个名,也不姓张,他姓吴,叫吴起元。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他的祖上原籍是江南常熟,元朝末年因为兵燹而迁居江北。他的爷爷名叫张朝彦,是个贫苦老实的农民,平时主要工作就是种田,有时候也摇着货郎鼓在四乡里游走卖糖以助生计。后来,张朝彦入赘南通金沙镇上开店铺的吴家当女婿,日子才慢慢好过了些。张謇的父亲名叫张朋年,当然那时候也叫吴彭年,他和他的祖辈们不同,是个十分精明的人,不但继承了祖业,除经营二十多亩土地之外,还雇了十来个伙计,开了个瓷货作坊。后来张家恢复自己的原姓,仍旧姓了张。 1853年7月1日,也就是清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吴朋年的家里,又添了一桩喜事,十月怀胎的妻子产下了第五个儿子。此时吴朋年正在他的瓷货作坊里指挥下面的人干活,闻报大喜,什么也不顾了,急忙就去看他的妻子,虽然是第四个儿子了,然而,他还是非常非常的兴奋,不亚于第一次得子。就是第二次,第三次也都没有这么喜欢过,反正就是莫名地喜欢。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觉得这个小儿子必定是他们家的宝贝。你说奇怪不奇怪? 那吴朋年赶到家中内室的时候,内室已经收拾干净,刚出生的小婴儿正躺在母亲怀里吃奶呢。吴朋年看着这个儿子小嘴儿紧紧撮着奶头的小模样,手痒得不能行,就想赶紧抱过来,好好看看。 羡慕得旁人说他: “看你喜欢得,又不是第一次得儿子!” 吴朋年合不拢嘴,说: “比第一次还喜欢!” 吴朋年一家世代都老实穷困,到了他这一代,才开始正经弄了一爿瓷货的小作坊。可喜的是,吴朋年为人很是精明,处处精打细算,该大则大,该小则小,把这个小作坊经营得有声有色,生意很是不错。人们都私下里对他很是赞赏,说: “老张家得了朋年这个儿子,也算是积德了!” “是呀,几辈人都是老实得出不来气儿,光知道种田,苦了几辈子了,该翻个身了!” 有老学究说: “这叫穷则思变!” 人们不明白,愣了半天,说: “什么什么变?” 老学究笑而不答,一摇三摆地走自己的路去了,心里还在为刚才自己嘴里能吐出这么个词而得意: “穷则思变啊,穷则思变!” 这吴朋年的祖上虽都没读过什么书,不认识一个字,然而,到了吴彭年的时候,还是读过一些书,认得几个字的,这大概也是他头脑灵活能够改变家里生活状况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吧。精明的他,也是深知这个道理的,他是个爱琢磨事的人,没事的时候,他就琢磨琢磨这个,琢磨琢磨那个,琢磨琢磨天,琢磨琢磨地,竟然也能琢磨出许多人世的道理来。 因此,他也非常重视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学文化,他前面的三个儿子无一例外地都入了学堂。如今得了一个长相清秀俊朗的小儿子,他更是想着要儿子读书了,但愿能有个进身之地,为门楣增光。他一想到自己家几辈子都……心里就是一阵隐痛…… 读过一些书的吴朋年联想自己的家世,以前都是多多不顺的,他希望自己的这个儿子能够改变这个状态,正正式式地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至少是要比自己强一些…… 吴朋年为了能够让自己儿子健健康康地长大,还为自己的这个小儿子起了个小名叫长泰。 这个小儿子吴长泰,不光模样清秀不俗,在生活当中也真是聪明颖悟,很是伶俐,干什么事情,你只要给他点一下,他马上就能明白过来,比他的几个兄长们都反应得要快。最令人欣喜的是,在读书识字上,他更是表现得优秀。不管是什么字,不管是多么不好记的字,你只要教他两遍,他就记住了。 咸丰六年,也就是1856年,吴长泰三岁的时候,吴朋年开始教他读《千字文》,小长泰进步很是迅速,到四岁的时候,竟然能够熟练地将《千字文》一丝不差地背诵下来,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时候,也能熟练地背上几句,就像是平时喝凉水一样轻易: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 那么小的一个小屁孩儿,连煞裆裤子还没穿,就能熟练地背诵这样的东西,当时真是轰动乡里,让好多人都不相信,及至当面一试,方才确信,禁不住感叹说: “真是神童,这吴朋年家烧什么好香了?” “这吴朋年就够聪明的了,没想到,他家又出现了一个比他吴朋年还要聪明的小儿子!” 这很让他们家的人脸上增光,吴朋年到哪里一提起自己的这个老四儿子来,就笑得合不拢嘴…… 人们都善意地说: “吴朋年你好福气,得了这么一个天才的儿子,你可要好好教养他呀!” 吴朋年说: “那是那是,他能够这样,多半还不是我平时教他的嘛!” 羡慕得人们像喝了醋水一般,自己的儿子平时自己不也教嘛,可就怎么不像人家的儿子呢? 吴朋年一时兴起,便领着自己的几个儿子去到了邻居邱先生的家里。邱先生是个读书人,此时正在书房读书,于是,又找到书房。就在这个书房里,吴长泰从此后有了一个学名,叫“吴起元”,是邱先生动用自己聪明的脑瓜给他起的。他是思想到吴彭年的意思,要这个儿子从此后改变他们家的命运而起的。吴朋年当时想,这个愿望一定能够实现的。 本书叙事通俗易懂,故事曲折跌宕,人物性格鲜明,读来轻松而不乏内涵。 从平凡的历史故事中,发现别样的精彩!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