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毛姆文集)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文集)
作者: (英)毛姆|译者:苏福忠
出版社: 中国友谊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月亮和六便士(毛姆文集)
ISBN: 9787505737143

作者简介

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出生于法国巴黎。 十岁时,父母已相继去世,遂被送往英国肯特郡,与叔父一起生活。1892年起,在伦敦的圣托马斯医院学习医科,同年,发表了首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广受好评,遂弃医从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法国红十字会,后受英国军方指派,在瑞士和俄国开展情报工作。曾多次赴南太平洋和远东地区旅行,许多小说因此颇具异域情调。晚年撰写了许多回忆录和文学批评,至八十五岁时方才搁笔。 主要小说作品: 《人性的枷锁》(1915) 《月亮和六便士》(1919) 《叶之震颤》(1921) 《面纱》(1925) 《刀锋》(1944) 苏福忠,山西陵川人,知名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从事编辑工作30多年,编辑过《莎士比亚全集》《伍尔夫文集》《福斯特文集》等大型系列图书,也编辑过《守望灯塔》《太阳来的十秒钟》等多种散本图书。译作有《红字》《瓦尔登湖》《一九八四》《动物农场》《月亮与六便士》“爱德华庄园》《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亨利八世》《漫漫长路》等,著作有《译事余墨》《编译曲直》《席德这个小人儿》等。1991年获包玉刚基金会奖学金,到英国进修一年,2008年受爱尔兰文学署邀请,到爱尔兰进行交流、讲学。

内容简介

斯特里克兰德死后不到四年之际,莫里斯·赫雷 特在《法兰西信使》发表了那篇文章,把这位默默无 闻的画家从历史尘埃中挖掘出来,敢为人先,后来的 作家或多或少惯随大溜,这才纷纷循声发表文章了。 在很长时间里,法国没有人享有比赫雷特更无可争议 的权威,他提出的看法不可能不给人留下印象;他的 说法看起来有夸大之嫌,但是后来的各种评价肯定了 他的评估,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现在稳稳地守住了 他先前制定的路线。这一声誉平地崛起,是艺术史上 最浪漫的事件之一。但是,我并不打算对查尔斯‘斯 特里克兰德的作品妄加评论,除非作品触及他的性格 。我不能苟同一些画家的出言不逊,说什么门外汉对 绘画一窍不通,要表明对他们的画作的青睐,最好是 三缄其口,掏出支票簿就是了。认为艺术只是一种才 艺,只有手艺人才真正理解,这是一种奇谈怪论:艺 术是感情的表露,感情讲一种芸芸大众都能听懂的语 言。不过我承认,批评家要是对技巧缺乏实践的知识 ,很少能够对有真实价值的画作说三道四,而我就对 绘画一窍不通。还好,我没有必要冒这种风险,因为 我的朋友爱德华·莱格特是一个写作高手,又是一个 深得人心的画家,在一本小书里详尽地论述了查尔斯 ·斯特里克兰德的大部分作品,叙述风格令人着迷, 堪称样板,因为说来遗憾,大部分叙述风格在英国远 不如在法国根深蒂固。 莫里斯·赫雷特在其著名文章里对查尔斯·斯特 里克兰德的生平予以简述,伏笔不少,刺激了人们打 破砂锅问到底的胃口。他对艺术没有感情用事,只是 一心想唤起有识之士的对一个天才的注意,因为这个 天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不过赫雷特是一个深谙 此道的记者,很清楚“人情趣味”可以让他更容易地 达到他的目的。有些人过去与斯特里克兰德接触过, 比如在伦敦就知道他的作家,还有在蒙特马特咖啡馆 与他相遇的画家,当时见到的不过是一个落魄的艺术 家,与别人没有什么两样,这下当头棒喝,发现竟然 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他们与他失之交臂,于是法 国和美国的许多杂志开始发表连篇累牍的文章,一方 面各种回忆不断涌现,一方面欣赏评析接二连三,这 下把斯特里克兰德的名声大加渲染,吊足了公众的胃 口,却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这个题目引起广泛兴 趣,肯下功夫的维特布雷希特一罗特霍尔兹在其令人 难忘的专题论文里,能够开出一份各方著名权威的清 单。 人类骨子里具备编织神话的才能。这种才能在那 些出类拔萃的人物的生涯中不失时机地捕捉各种事件 ,给人惊讶或者令人迷惑,杜撰出一个传奇,随后穿 凿附会,让人发疯般地深信不疑。这是一种浪漫的抗 议,就是让平淡无奇的生活陡升色彩。这种传奇的各 种事件成了英雄名垂史册的万无一失的护照。这位哲 学家面含冷笑,认为沃尔特·罗利爵士在人类记忆里 稳坐圣贤尊位,那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大氅铺在地上, 让伊丽莎白女王踩踏走过,而不是他把英格兰的名字 带往那些没有被发现的国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 生前默默无闻。他树敌过多,并非广交朋友。所以, 用不着奇怪的是,那些写他的人只好借助活跃的想象 来弥补他们回想起来的贫乏事实,而且很显然,虽然 人们对斯特里克兰德了解十分有限,却也足够浪漫写 家有机会找到材料加以发挥。他一生行为怪异,令人 畏葸,他的性格中咄咄怪事也不少,他的命运让人心 疼的东西更是多不胜数。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因素经 过添醋加油,一个传奇就凭空产生了,一个脑子灵光 的历史学家对此是不会贸然抨击的。 然而,罗伯特·斯特里克兰德牧师偏偏不是这样 一位脑子灵光的历史学家。他坦承他写这部传记是为 了“消除某些街谈巷语的误解”,关于他父亲后半生 的种种不实之词“给依然活在世上的亲人们带来很大 的痛苦”。明摆着,关于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为人 共知的许多情况都让一个体面的家庭感到难以面对。 我读这部传记出于好玩消遣,暗自庆幸内容不过尔尔 ,因为传记写得毫无色彩,枯燥乏味。斯特里克兰德 牧师笔下的人物是一位尽职的丈夫,一位慈祥的父亲 ,一个脾气随和的常人,勤勤恳恳,品行端正。这位 当代牧师在研究我以为可以称之为《圣经》诠释这种 科学时,学会了顾左右而言他的本领,让人大开眼界 ,但是这位牧师“诠释”他父亲一生的所有事实的那 种高超手腕,倒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很容易发现方便记 忆的方法,一定会让他时机成熟时在教会获得最高的 位置。我似乎已经看见他的肌肉结实的小腿套上了主 教的绑腿了。虽然这事做来需要勇气,但是难免在碰 运气,因为这则传奇普遍为人接受,也许与斯特里克 兰德的名声越来越大不无关系。因为许多人是因为厌 恶他的艺术才被吸引住的,用厌恶的眼光审视他的性 格,或者对他的死亡表示同情。儿子用心良苦的努力 给父亲的崇拜者头上投来一股凛冽之气。并非巧合的 是,斯特里克兰德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撒玛利亚的 女人》,是在斯特里克兰德牧师那部传记出版后随之 而来的那场讨论后不久,出售给了克里斯蒂,比九个 月前少卖了二百三十五镑,这幅画作再次落锤拍卖, 只是因为那位有名的收藏家溘然长逝了。如果人类不 可小觑的编织神话的才能不扫除不利因素,听任大家 强烈的猎奇之心黯淡下去的话,也许查尔斯·斯特里 克兰德的力量和独创性不足以造成这种价格差别。事 过不久,维特布雷希特一罗特霍尔兹博士的那篇大文 问世了,最终让所有艺术爱好者的疑虑烟消云散了。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