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武则天/易中天中华史

女皇武则天/易中天中华史
作者: 易中天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女皇武则天/易中天中华史
ISBN: 9787533944483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1-15卷)。

内容简介

杀戒 程务挺被杀不久,太后与群臣对话。 她说:朕没什么对不起天下的,你们知道吗? 群臣唯唯诺诺:是。 太后冷笑:当真知道?公卿之富贵,是朕赐予。 天下之安乐,是朕养育。为什么谋反的都是王公大臣 ? 没人敢回答。 太后说:自己想想吧!你们当中,有受命于先帝 ,倔强难制如裴炎的吗?有将门之贵种,能纠合亡命 之徒如徐敬业的吗?有重兵在握,战无不胜如程务挺 的吗?这三个,堪称众望所归。不利于朕,朕照杀不 误。如果谁更有能耐,倒是不妨试试。否则就得洗心 事朕,不要弄得身败名裂。 群臣一齐顿首:唯太后之命是从。 此事真伪难辨。轻狂浅薄如此,武后也许不至于 。 但,她干得出来。事实上,如果她需要翻脸,一 定比翻书还快。不妨回忆一下,当年带兵进宫,帮她 废掉皇帝李哲的都是哪些人?中书令裴炎,中书侍郎 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现在,裴炎和程务挺都死 了,刘祎之如何? 也只比程务挺多活了两年半。 不过,这一次的罪名不是谋反,是受贿和通奸。 根据帝国的反腐要求和监察制度,刘祎之必须接受调 查,哪怕罪名原本是诬陷。然而当办案人员出示太后 手令时,刘祎之却拒绝配合。因为按照唐代制度,公 文必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现在中书、门下 两省虽然改名,规矩却没变。因此刘祎之说:未经凤 阁鸾台,怎么能算正式文件? 于是,他被定为\"拒捍制使\"罪。 这就比妨碍公务或藐视法庭更为严重,因为宣布 制令的使者(制使)代表着最高权力,岂能抗拒?难 怪睿宗闻讯之后赶紧上书求情。刘祎之却一声长叹: 我死定了!太后独断专行,岂容他人置喙?皇帝这是 加快我的灭亡啊! 刘祎之说得不错,赐他自尽的命令果然很快下达 。临刑之时,这位前宰相神色自若地沐浴更衣,然后 让儿子起草表章谢主隆恩。儿子泣不成声无法握笔, 刘祎之拿过纸来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据说读过的人无 不动容。 结果,有两个赞不绝口的被贬了官。 本案的意义其实并不亚于裴炎被杀。因为裴炎只 是武则天的同路人,刘祎之却是她的自己人。作为\" 北门学士\"的代表人物,他可是武后一手培养和提拔 起来的。刘祎之也不负厚望,甚至曾经因为一件小事 而让太后感动。 案子确实不大。裴炎被杀五个月后,一个小官因 为降职而到凤阁(中书省)投诉。当时的凤阁长官, 正是由于审判裴炎有功而成为宰相的骞味道。为了打 发这个上访的,骞味道不假思索就对那小官说:这是 太后的决定。 副长官刘祎之却立即反对。他说,官员的升迁从 来就是有关部门先提方案再上奏,怎么能说是太后所 定? 显然,一个是推诿,一个是揽责,高下立判。 太后也大加赞赏。她说,君为元首,臣为股肱, 哪有手脚出问题而归之于心脏的?刘祎之引咎于己, 是忠臣!至于那个推卸责任的骞味道,当然也被贬到 外地去了。 呵呵,武太后并不糊涂。 刘祎之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他已经看出,太后 恐怕是要自己当皇帝了;而这个太后的亲信却跟裴炎 一样,是不能同意变更大唐帝国权属的。因此他悄悄 对下属说:太后反正能废立皇帝,何必还要临朝称制 ,让天下人不得安心? 下属立即密报太后,刘祎之也只有死路一条。 P113-115

临终前,八十一岁的女皇帝赦免了情敌和政敌,换上石榴裙,留下无字碑。一代女皇武则天,一生风起云涌前所未见,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她和她的时代?一个女子的能量在历史中究竟能有多强?那个时代的实际样貌又是怎样的?女皇武则天也有她的弱点和不安吗?解答这些疑问,感受那段历史,请阅读《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五卷:女皇武则天》。 中华民族到了关键的时刻。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历史。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至于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