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折纸飞机的小男孩)](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1108/16/20191108164850353.jpg)
出版社: 北京少儿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5.90
折扣购买: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小故事(折纸飞机的小男孩)
ISBN: 9787530142141
王春河,19**年以来,在航天部门先后从事科研管理、飞行器结构设计和思想政治工作。曾任宣传部部长、企业***部长,兼任全国政研会特约研究员。2005年退休后,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会刊主编。曾发表论文、特写、诗歌多篇,主编或与他人合编航天题材书刊多部,撰写或与他人合写《工程哲学》、《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等图书多部。 石磊,原中国航天报社总编辑、中国宇航出版社副社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科普作家,***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 从事航天新闻出版工作30多年,多次参加导弹、火箭、卫星、飞船研制发射的新闻报道,参加“钱学森与中国航天”的研究,写作航天科普图书近20部。其中,《共和国的脊梁——两弹一星英雄谱》获**图书奖一等奖;《神箭博苍穹》《放飞神舟》等获全国**科普作品奖;策划编辑的钱学森《导弹概论手稿》获**新闻出版总署首届原创出版工程奖。
钱均夫不仅是位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负责 的父亲。在钱学森的幼年时期,是父亲钱均夫首先向 他开启了人生与智慧之窗。 1914年初,2岁多的钱学森随父母来到北京,父 亲把他送进了“蒙养院”。蒙养院**听起来是个陌 生的名字。其实,蒙养院就是幼儿园。1922年以前, 幼儿园都称蒙养院。所谓“蒙养”,就是从小开始启 蒙教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做人、学习习惯。 当时,蒙养院在北京还是“稀有元素”,能够把 孩子送进蒙养院进行启蒙学习的,差不多都是达官富 贾。钱家当时包了一辆“洋包车”,由女佣陪同,接 送钱学森去宣武门蒙养院。 常言道:“3岁看到老。”3岁时的启蒙教育,关 系到此后的整个人生。那时候,在蒙养院里,孩子在 “修身”中接*做人之道的教育,在“行仪”中学习 行为举止,在“读方”中识字,在“数方”中学习数 数和加减,在“手技”中搭积木,在“乐歌”中初习 歌舞,在“游戏”中嬉笑玩耍。 钱学森从小记忆力极强,这时已能背诵上百首唐 诗宋词,同时也能心算一位数的加减乘除。钱家的亲 戚朋友常来走动,父亲所在***的同事偶尔也过来 坐坐。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在客人面前背诵诗词便成 了小学森的拿手“节目”,大家对他的表演赞叹不已 ,认为“前途未可限量”,邻里间*是相传钱家出了 个“神童”。1917年9月,未满6岁的钱学森来到离家 不远的小学就读。 钱均夫和他的夫人章兰娟对钱学森的要求**严 格,从小就培养他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们规定 :钱学森必须每天按时起*,出门上学必须衣着整洁 ;回家后衣服、鞋帽、书包放在固定的地方;晚上按 时完成当天的作业,整理好第二天上学的课本和文具 。钱学森一生严谨仔细、一丝不苟的作风就是这样从 小养成的。 钱均夫不仅注重培养钱学森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 惯,同时,他也深深懂得,要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 创造性的人才,必须有一定的艺术素养。因此,他很 注意培养儿子对艺术的兴趣。钱均夫撰写出版过《逻 辑学》,他认为,从小培养钱学森的多种才艺,目的 不在于强求他考高分、学专长,而是通过艺术熏陶, 建立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概念,不至于“读死书” 变成“书呆子”,而是成为一个有灵性、有创造力的 人才。他对钱学森学习音乐、绘画、书法都有安排, 还在假曰带钱学森去郊游,采集和制作动植物标本。 钱学森小时候**喜欢看电影,当他提出要看某部电 影时,总是由钱均夫先去看一遍后再告诉他是否可以 去看。 钱学森晚年动情地说:“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 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 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 重要的。” 同样,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与他的父亲钱均夫夫 唱妇随,一起担当起儿子的**任老师。章兰娟是杭 州富商之女,从小聪明内秀、多才多艺、知书达理a她 性格开朗、热情,心地善良,而且心灵手巧,尤其擅 长刺绣。她总是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把自己的知识和 人生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钱学森。她的话像绵 绵春雨,滋润着钱学森幼小的心灵。她给儿时的钱学 森每*安排的功课是:清晨准时起*,加强身体锻炼 ;早饭后就教钱学森背诵唐诗:累了,就让钱学森看 一下儿童读物;下午教钱学森画画,或者写毛笔字。 每*如此,从不问断,这种方式让幼小的钱学森从小 就树立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遗憾的是,在1935年钱学森即将赴美留学之时, 母亲章兰娟因病辞世,年仅47岁。母亲的离世,使钱 学森悲痛不已,他不忍心丢下父亲孤身一人艰难度* ,便把不想去美国留学的想法告诉了父亲,但钱均夫 坚定地说:“孩子,你的学业和前程很重要,不要担 心我的生活,我已经认了杭州方谷园的仆人钱月华为 干女儿,她是个细心的好孩子,由她照料我,你就放 心地去读书吧。” 1947年7月,钱学森回国探亲。离家12载,已经 是物是人非。晚间,钱学森与父亲头挨头睡在一张* 上。他一边哭,一边听着父亲向他叙述母亲离世时的 情形。钱学森问父亲,母亲临终时留下什么话没有? 老父亲从*上爬起来,打开了电灯,从枕头下摸出了 一页泛黄的小纸,递到钱学森手里。钱学森颤抖着双 手接过来,借着灯光仔细看去,母亲娟秀的手迹映入 眼帘:“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 子子不归。” 人到中年的钱学森手捧母亲临终留下的泪痕斑斑 的诗笺,脑海里闪现出儿时母亲与自己相处的一幅幅 画面,他竟像一个孩童那样,毫无顾忌地放声号啕大 哭起来。他的泪水滴在母亲留下的诗笺上,与母亲的 泪水汇合在一起,仿佛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