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读本

老子读本
作者: (日)金谷治|责编:李艳芬|译者:陈雨桥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10
折扣购买: 老子读本
ISBN: 978755964168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道可道(世界万物之 始源——“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 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 之门。 【译文】 能用语言准确地描述与 他人的“道”,便不是永恒的 真实之“道”;可以用文辞去 命名并示与他人的“名”,就 不是永恒的真实之“名”。 真实之“名”与真实之“道” 一起,潜藏于无法以语言清 楚描述之处,而那才是孕育 出天地的唯一的始源。而这 能以“名”展示出来的天与地 ,则是孕育出世间万物的母 亲。 因此,只有保持内心无 欲无求的纯粹之人,方能正 确认知、领略到这微妙且唯 一的万物始源;若是无法保 持纯粹、不断地被欲望所迷 惑,最终生活中也只会充斥 着歧视和冲突等末端现象。 微妙且唯一的始源与末 端的各种现象,此二者从根 本上来说是相同的;就像“ 道”与“万物”,它们在“名” 的世界中各自有着不同的称 呼罢了。与其来源相同的“ 玄”——指遥不知底的深渊 ,在比它还要深奥的渊底之 处,展露着微妙始源的诸多 作用。 【解说】 在开卷第一篇文章中, 老子提出了最具个人特色的 “道”的概念,生动描述了在 俗世间的生活中为了一己私 欲和现实利益而疲于奔波的 我等凡人之状。在生活的起 伏与动荡之中摇摆不定、时 喜时悲,然而通晓水底深处 的静谧与深邃之人却是寥寥 无几。老子向我们展现了一 个潜藏于表象背后的玄妙的 本源世界,引导世人直面其 深邃之处。老子认为本源世 界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并 没有太大不同,这个观念构 成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道”最开始是指道路, 而后衍生出了道理、方法等 意思。尊孔子为教祖的儒家 认为,仁义等道德观念应当 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 法去阐述;“道可道,非常 道”便驳斥了这一思想。老 子所说的“常道”并非单指人 类社会中的规定与准则,它 更是一种结合并贯穿宇宙自 然、独一无二且绝对的根源 之道,绝非是可以依“名”以 言喻的究极原理。有关于“ 道”的说明于本书的第四章 、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五章和第三十七章中 均有记载(解说中的说明亦 可一同参照)。 “名”代表的是名称、言 语与概念之意。“名”必将对 应于实体,作为一个约定俗 成的称呼方式以便于世间通 用。而物体的名称本就是由 人随意取的,所以“名”对实 体来说实为次要。庄子也曾 说过,“名者,实之宾也”。 老子尊“无名”与“不言”为贵 ,对于言辞和观念有着强烈 的不信任感。为何继“道”之 后出现了“名”呢?这虽然与 “道”无以名状的特性有关, 然而此处还包含着对于拘泥 名目且注重建设于“名”的儒 家、法家的批判。《老子》 中所说的“常名”是遵循于“ 道”那不可思议的姿态而自 然产生的“名”,实为无名之 名(即无法言喻之名)。本 书第三十二章有云,“道常 无名”。 因此,若将第三十二章 的这句和第四十一章的“天 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与此处的“有名”“无名”结 合起来解释的话,则会得出 “无名”=“道”=“始源”→“有 名”=“天地”=“母”→“万物” ,这样一幅阶段式的图式。 马王堆帛书共分为甲乙两册 ,据其记载,“天地之始”在 甲乙册中均记为“万物之始” ,这与《史记》中所引用《 日者列传》的文本及王弼的 注释都相吻合。由此一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 之母”一句便得以解释得通 ,“天地”一部分则是被从之 前列出的图式中抹去了。 阐明“微妙始源”和与其 相对应的“末端现象”时所用 之“徼”字实为“嗷”的通假字 ,意为洁白、明亮。“妙”是 很深远且难以理解的,而我 们生活的这个表象世界则是 如此地浅显又直白。 “此两者”一段在帛书甲 乙本中均记为“两者同出, 异名同谓”,前面的“此”字 、中间的“而”字与之后的“ 之玄”是没有被记载在文中 的。“异名同谓”是名称不同 ,意义相同的意思。 “玄”原本指的是一遍遍 晕染而成的红黑色,后转变 为用其深邃的色调来比喻艰 深难懂的奥义。此处用以形 容“道”的不可思议之处—— 它超越人类的感官,是一个 深远的本源世界,可以令人 抛弃烦思杂念。这个世界中 的所有现象都源自深奥之处 ,是玄妙下的自然表象。 由于第一章讲述的是“道 ”之始源,所以《老子》的 上篇被称为《道经》;下篇 (第三十八章及之后)的内 容则相对地被称为《德经》 。因此,《老子》又被称为 《老子道德经》。 第一章之所以得以作为 《老子》一书的卷首之文, 不单单是因为其内容较为适 合,更是由于此书长久以来 都是以这番形式传承下来的 。但与马王堆帛书相比较, 在甲乙本中其文章于上下篇 的顺序均有所调换,因此, 此篇第一章也将被置于下篇 文末之后。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