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

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
作者: 蔡显良 主编 ;王一竹,余湘智 执行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99.20
折扣购买: 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
ISBN: 9787559870339

作者简介

蔡显良,博士,何香凝美术馆馆长,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著有《宋代论书诗研究》《康有为》《书法史论麈谈》《张敬修评传》等。 王一竹(慈竹),独立策展人,北京对外文化贸易协会国际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深圳大学兼职研究员。曾为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研究中心提供展览事务咨询与策划。 余湘智,何香凝美术馆展览公教部副主任。

内容简介

策展手记 ——“丹诚相许”的两件作品 王一竹 一、前言 闻名遐迩的梅州市人杰地灵,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是客家人南迁最后的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梅州作为全国重点侨乡,是港澳台同胞重要的客属祖籍地之一,被海外游子誉为 “世界客都”。嘉应学院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兴办、教育部备案,广东省人民政府 与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省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的建设高校。学校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913年建立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这是嘉应学院的前身。 在嘉应学院的档案馆中,典藏有一批弥足珍贵的20世纪中国书画。这批收藏除了郭沫若、耿飚、黄镇、刘复之、黄华等领导人的题词外,还包含了美术史上的各画派(如京津画派、海上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 名家的代表作品。这103件收藏品几乎涵盖了改革开放以后各个流派重要代表人物的作品,作为同一上款、同一来源的收藏,其质量与数量在岭南地区的文博系统中,都堪称一流。 这批收藏,来自有“梅州大侠”之称的廖安祥先生的捐赠,他在1992年将这批藏品捐赠给了嘉应大学(现嘉应学院)。笔者2021年3月4日到嘉应学院调研时,据校方介绍:由于学校展览条件的制约,这批收藏并没有全部同时公开展示过,仅有的三次展览也仅展出部分精品。虽然,由叶澄海主编,于 2000年将所有捐赠藏品汇编的《廖安祥珍藏名家书画集》付梓,但因出版数量有限,仅在嘉应学院及廖安祥家族内部流通纪念,社会上对于这批藏品的情况 和来龙去脉,知者甚寡。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粤港“秘密大营救” 胜利80周年举办“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的活动,展览于2021年7月15日向公众开放,廖安祥先生的这批捐赠书画收藏,正是此次展览的重点之一。 廖安祥先生的书画收藏,除捐赠嘉应学院的这103件藏品外,据廖安祥侄女廖予清回忆:20世纪80年代末,廖先生曾经委托香港的拍卖行拍卖过一批, 所得款项全都支援了梅县的乡村建设。从目前收集到的一些老照片来看,那批售出的作品,质量上与捐赠的作品相似,流转及典藏的文物概况有待日后做 进一步研究。本文将专注探讨此次展览第一件与最后一件作品的来龙去脉,借以回溯该展览的策展思路。 二、“梅州大侠”的侠骨丹心 廖安祥先生生前是香港亚洲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亚洲旅行社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香港嘉应商会荣誉会董、广东嘉应大学名誉董事长。1907 年,廖安祥出生于广东梅县,15岁到丙村三堡学堂读高小,1924年,考入梅县 学艺中学读初中。1925年2月,他奉祖母与母亲之命赴香港,一边侍奉务工致 病的父亲并接替其工作,一边到夜校学习英文,开始了在香港谋生的艰难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廖安祥与经常在一起踢足球的爱国青年共同组织“晨钟社”,他们讨论时事,动员劳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晨钟社里的青年,后来很多成为东江纵队的骨干。1937年初,时任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中共党支部书记的连贯到廖安祥工作的义顺源联系物资运送事宜,一来二去便与廖安祥熟络,连贯了解他是贫苦出身,在经历省港大罢工后,成了一个有一定觉悟的工人,便介绍他参加由何香凝主持,蔡楚生夫人陈曼云负责组织的 “香港妇女四联会”救国宣传训练班的第一期学习,同时期还有许多进步团体和工会青年参加了学习。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和连贯、茅盾、章乃器等曾先后到训练班讲课。两期训练班结束后,有学员回东江参加抗日,有东南亚青年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也有的学员参加了新四军。通过学习,廖安祥的思想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不久便成为廖承志安排在香港的交通员,完成了许多联络和接送文件与物资的重要工作,并于193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省港交通线被切断,为了开辟新的交通线, 廖安祥根据连贯的指示,联系沙鱼涌人彭东海和淡水镇当地人叶钦梧,合股组 建东利公司,打通“香港—沙鱼涌—淡水—惠州”的运输通道,在惠港间进行 贸易物资运输,包括桐油、茶叶、皮革、棉纱、布匹、西药、汽车零件等。东利公司经营两年后,日军占领了淡水,廖安祥在淡水设立的华侨旅店被洗劫一空,东利公司只能结束营业,廖安祥将分得的4万港元中的1.5万元寄回梅县做奖学金,资助贫困家庭孩子读书,剩下的2.5万港元捐赠给中共地下党组织, 由连贯派谢一超购买两条电船,交给廖安祥的朋友刘水福 掌管。后来,在粤港“秘密大营救”中,正是这两条船成了“海上秘密交通站”,因此才能突破被日军封锁的“港岛至九龙”的海上交通线,为成功营救文化精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2年,廖安祥在惠州开办了“源吉行”,源吉行不仅在经济和物资上支援了抗日游击队,同时又为组织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军事情报。1945年,廖安祥返回香港开办亚洲贸易公司,做回交通老本行,为解放战争输送物资和护送各级重要人物。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准备在北平召开,许多居留香港和海外的爱国人士无法赴会。廖安祥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将陈 嘉庚、黄绍竑、吴荻舟、刘斐、白杨等大批爱国人士, 安全顺利地护送到北平。 是年秋,“两航起义”后,处理起义的后勤问题十分艰巨。廖安祥协助军代表, 用最妥善、最节省的办法,将6节火车厢的飞机零件和滞留香港的3000余人送回广州。1956年,亚洲贸易公司改为廖安祥与外交部合股的公私合营企业,公司在廖安祥的领导下,取得长足进步。而廖安祥的个人资产也获利甚丰。1985 年,廖安祥离休时,他做出惊人之举—将自己在公司应得的巨额资产,全部无条件捐献给了国家。此外,又将自己100多万港元的退休金,也悉数捐给了梅州,为家乡建设出了一份力。 廖安祥一生行侠仗义、乐于助人、为国为民、贡献卓著。海内外诸多著名书画家及文艺界知名人士,都十分景仰他的为人作风,无不挥毫泼墨,凝情以赠。1992年,廖安祥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家乡已旧貌换新颜,心情激动,又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03幅名家书画,全部无偿捐给家乡的嘉应大学,为素有“文化之乡”之称的梅州增添异彩! 1994年春,廖安祥先生被梅州市人大常委会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97年1月5日,廖安祥 先生病逝于香港,享年90岁。2020年3月,廖安祥故居“怀永庄”被梅州市人 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展览的题眼 通过上一节的概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廖安祥如何形成进步思想、怎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作来支援革命等情况。1992年,在梅州市捐赠书画展览揭幕典礼上,廖安祥先生说:“在这60多年来,我得到老同志、老朋友和著名书画家送给我许多十分宝贵的丹青和墨宝……每幅作品都凝聚了我和他们的深切友情和难忘记忆,有些已经成为稀世珍品,我都是十分珍爱和宝贵的。” 笔者详阅廖安祥先生捐赠的103件书画作品后,始知这批收藏中最早的一件是由何香凝先生1948年赠予的,题款为:“安祥先生法正,何香凝画于香江。 三十七年夏。”这批收藏中,另一件藏品虽创作在略晚的1949年5月,但同为粤港“秘密大营救”时与何香凝同时被营救的柳亚子先生所赠。柳亚子为感怀廖 安祥的救助之恩,赠自作颂诗并以行书誊抄。颂诗云:“柳车复壁无穷意,今日方知东道人。谢客负才嗟不禄,钟郎交臂失由旬。沉机大海恩情重,索句新 都感慨频。惭愧千金悭报德,王孙漂母异殷勤。”诗后长跋事件始末:“太平洋 事变,香港沦陷,余杜门待尽。有谢生者言,奉廖承志、连贯两同志命,救余 与廖夫人出险。盖以帆船偷渡九龙半岛,而达海丰之梅陇新村。当时未知船主实梅州大侠安祥先生也。顷来新都重晤张老香池,始详始末,并代索诗,报以一律。时谢生已去世矣。钟郎为海丰世家子,以农运隐乡曲中,为余之保护人。 昔岁曾来港,握手约重来,而消息杳然,念念不能忘耳。爰并及之。一九四九 年五月吴江柳亚子并跋。” 该颂诗“柳车复壁无穷意”,典出《史记 · 季布栾布列传》。楚人季布,原为项羽部将,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 队,曾屡次陷刘邦于困窘。项羽自刎后,汉高祖刘邦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的一个周姓人家中。周氏给季布剃光头发,用计藏在广柳车中,送到鲁国,继而脱险。后来,季布得到汉高祖的赏识,拜为郎中。柳亚子以此虎口脱险的典故,自喻季布,时隔多 年方知施救者为“梅州大侠”廖安祥。但在当时柳亚子只知道有一位谢先生(谢 一超)是由廖承志和连贯两位同志派来救助他与廖夫人(何香凝先生)的,他是个好同志,可惜柳亚子写颂诗时,谢先生已经过世。另一位掩护过他们的钟同志,1948年还与柳亚子在香港见过面。回想当年日军占领香港并封锁海面, 日军不准机动船只通行,廖安祥便把船上的机动部件全部拆下,抛入大海。几经磨难,柳亚子一行终得登岸,这样的恩情,令他感激不尽。1949年,柳亚子 于重庆重晤国民党元老、廖安祥的表兄张文先生,谈及这段惊险的过程,感慨 唏嘘“惭愧千金悭报德,王孙漂母异殷勤”。此句典出《史记 · 淮阴侯列传》, 韩信少年时,贫不得志,常寄人篱下,人多讨厌他。一次,他在淮阴城下钓鱼, 有一个在河边漂纱的老妇人见他没有饭吃,一连给了他数十天的饭,韩信深为感谢,对老妇人说:“吾必有以重报母。”老妇人听了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 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柳亚子以此典故表达惭愧之情,他不能如 韩信般以一饭千金报答曾经施恩于他的老妇人,只能用“梅州大侠”的美誉来 赞颂廖安祥先生的古道心肠、施恩不望报的侠士精神。 柳亚子的这件书法作品,从艺术性到史料性再到故事性,都完整地回溯了粤港“秘密大营救”。书画无声传真情,纸墨无言写春秋。以柳亚子的这件作品为楔子,加上其他被营救人的文献手迹影像资料,结合廖安祥捐赠收藏的何 香凝、张文、茅盾、蔡楚生等人的书画作品,特展定名“丹诚相许”,期待还原一场生动 《丹诚相许》一书,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更是一曲对英勇与智慧的深情颂歌。1941年冬日,周恩来同志带领与部署,完成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粤港“秘密大营救”,成功保护了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等众多文化巨匠在内的800余名爱国人士,为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其中被称为“梅州大侠”的廖安祥先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协助作用。 本书作为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汇编作品,不仅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廖安祥等众多人士的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敬意。书中汇编结集的一张张珍贵老照片、一封封激昂的手稿、一件件大师级的书画珍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散发出文化的璀璨光芒。 《丹诚相许》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的集大成者,更是一次艺术与历史的深度融合盛宴。它以独特的视角,带我们走入那个风雨飘摇却又英雄辈出的年代,让我们品味艺术之美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与家国情怀。书中文化名人的书画作品,不仅是艺术造诣的展现,更是他们内心世界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此外,本书还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危难时刻对文化精英的坚定支持与保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与尊重。它不仅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更是激发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