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访谈(如何结交陌生人)/沟通新能量丛书
作者简介
袁岳,现任职务: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教育背景: 2004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2001年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MPA; 1997年 曾赴英国牛津大学从事有关中国流动人口方面的短期访问研究; 1993年 曾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WSU)从事有关中国私营经济方面的短期访问研究; 1988年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 1985年 南京大学法学学士。 社会工作: 北京留学生商会副会长; 中国信息调查协会副会长; 中国市场研究业协会(CMRA)副会长兼公共关系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调解中心调解员; 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BCA)理事长;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CPEA)理事; 中国青年研究会(CYA)理事,中国青少年法学研究会 常务理事; 哈佛肯尼迪学院中国会(KCC)召集人; 哈佛校友会副会长; 北京工商业联合会常委; 北京市青年联台会委员; 上海青年联合会委员; 2l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客座讲授,学院发展战略顾问; 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MBA兼职导师。 长期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中心、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日中经济新闻》等机构提供讲题东方卫视与第一财经著名大型谈话栏目《头脑风暴》主持人。 长期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中心、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日中经济新闻》等机构提供讲题。东方卫视与第一财经著名大型谈话栏目《头脑风暴》主持人。
内容简介
陌生人与熟人 中国是一个主要由熟人伦理构成的社会,遵循着“内外有别”的基本规 则。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用“差序格局”一词来描述中国人之 间的关系模式:任何事物,都可以依着与自己的亲疏熟生而产生判断与感情 上的差异,基本上,对于同一件事,人们越是接近与熟识,所发生切身感受 的反应就越强烈乃至接近自我的反应,而越是陌生与疏远的人群,人们则越 可能采用冷漠甚至谐谑的旁观态度。 在很多民众的基本沟通训练中,陌生人是某种敌对意味的代名词。“不 要与陌生人说话”或者“不要和陌生人交心”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则。当你行 走在清晨的上海街头,如果你微笑着向一个不认识的人喊“早上好”,他一 定是一脸惊诧。而如果你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向一位二十多岁的女郎这 样表现,你就很有可能被回敬一句“神经病”。 陌生意味着不了解,意味着不确定性与危险因素的存在。世界上大多数 民族的文化中保留有对陌生人的戒惧规则,而且也有一系列针对陌生人的处 事方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陌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着极为重要的 价值。如果产品只卖给熟人,那么我们的生意就很小;如果我们只能影响熟 人,我们就没有公共领袖能力;如果只有熟人才可以取得合作优先权,这个 社会就变得非常特权化而缺少公平;如果只有熟人之间才说话,这个世界就 会变得非常冷寂。 我们的父母在他们青少年时代是陌生人,后来成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 同学,在他们成为我们同一教室的学习伙伴之前,也是陌生人;我们的同事 在被招进这个公司之前也互不相识。但是,由于某种共同的场景,以及在这 一场景中某种合理的互动,使得两个或者多个陌生人打破陌生的墙纸,走出 了第一步,“你好!”“你好!”。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