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跟孩子说话-陪孩子度过叛逆期

好好跟孩子说话-陪孩子度过叛逆期
作者: 潘苑丽|责编:董娟
出版社: 中国致公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47.84
折扣购买: 好好跟孩子说话-陪孩子度过叛逆期
ISBN: 978751451982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叛逆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 进入叛逆期的孩子,容易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遇到 事情时容易暴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离家出走、自残。亲子 之间难以进行顺畅的沟通,父母和孩子都会陷入 痛苦和困惑中,甚至觉得疲惫不堪。其实,叛逆期是 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每个孩子都无法跳过。对于这一点, 父母一定要正确面对。 一大早,周女士就在办公室里吐槽,说这个周末被儿 子气得够呛。其实事情也不严重,就是孩子周末去上乐高课 ,下课时非要买一个玩具不可。 周女士苦口婆心跟儿子讲:“你这一模一样的玩具我 都能找出来三四个,没必要买那么多。” 儿子说:“怎么没必要,你的那些盲盒娃娃为什么买 这么多?” 周女士又好气又好笑:“那我每个月也就买一次,你 也是一样,这个月的额度你已经用完了。” 一看买玩具不成功,小家伙气呼呼地跺着脚说:“用 完了你就说用完了,说什么没必要。怎么就没必要?哼!” 周女士一看他没道理还发脾气,就说:“我还没说你 呢,刚刚老师在上课,你在旁边晃来晃去,根本没听,还跟 我要玩具呢。” 结果小家伙来了一句:“别说这个,这两件事有什么 关系?你就说,为什么说我的玩具没必要买?” 周女士一口老血憋在胸口——这小子什么时候变得这 么杠了? 看到一直都听话的孩子,突然喜欢跟自己对着干,变 得异常叛逆,很多父母都大发感慨,甚至感觉有些力不从心 。其实,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渴望 被别人当作大人对待,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 们就会变得气馁,继而心生叛逆。 这时候的孩子,想方设法摆脱父母的监护,确立自我 意识;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理解和尊敬,获得自我认同感 。 但是,叛逆期的孩子阅历不多、体验不够,还无法赢 得外界的一致欣赏,自然也就无法获得稳固的自我认同感。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就可能在内心的激烈 冲突下做出一些相对不稳定甚至过激的事情;为了显 示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会言行古怪,甚至有些不通情理, 让父母感到无招架之力。 其实,叛逆期是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只要了解了这 一时期孩子的特点,父母就会轻松很多。 一、2~4岁,小鸡蛋也想碰块大石头 2~4岁的孩子,经常会出现不听话的现象,忽视父母的 说法,你说你的,他做他的;有时父母看到孩子不理自己, 情急之下,会吼两嗓子;有的父母性子比较 急,看到孩子不听自己的指挥和命令,甚至还会给孩 子几巴掌,打得孩子哇哇大哭;有的父母让孩子做某件事, 如果孩子拒绝或坚持自己的想法,气急败坏的父 母甚至还可能批评或干脆暴打一顿。这个年龄段的孩 子就像裹着坚硬外壳的“鸡蛋”,任凭父母如何用力,鸡蛋 都不会破。 这种现象的出现,通常有这样几个原因: 原因1:孩子想要表达自我。 2~4岁的孩子,已经不再咿咿呀呀,不会让大人不知所 云,他们大致能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时候,他们已经具 备一定的思维,会用自己的话来对自己看到的 事物进行描述,即使有时会夸张一些,也依然会坚持 向父母表达内心的想法和要求。由于孩子掌握的词汇量少, 难以将他们的所思所想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父母 若缺乏耐心,不认真观察,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就会错误地理解孩子的本意,南辕北辙,继而引起孩子的不 满。 而有些自我意识比较强的父母,更不会任由孩子“不 听话”。如果孩子不听自己的劝说,他们就会非打即骂,逼 孩子就范。可是这时候,已经具备一定表达能力 的孩子,不再愿意受父母的“摆布”了。 原因2: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游戏心理。 2~4岁的孩子有着典型的游戏心理,父母不让他们去做 的事情,他们反而觉得好玩。比如,父母觉得墙上的电源插 头很危险,为了让孩子免受触电的危险,都会 教育孩子不要碰。可是,这时候的孩子却是父母越提 醒,他越关注,要么用手抠,要么用小棍捅。 原因3:孩子的思维都是单向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思维都是单向的,不会转弯,想 什么就是什么,无论父母如何劝阻,他们都会按照自己的想 法去行事。面对孩子的这种不可逆转的想法, 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有些父母只能冷处理或装看不 到,或采用拖延的方法。比如,孩子走到楼下,发现把玩具 落在家里了,你说“我们已经到楼下了,下次再拿 吧”,孩子却偏让你上楼去拿,怎么办?再如,几个 孩子一起玩,你家孩子护着自己的玩具,不让其他孩子玩, 一旦他人动了,他就要争抢,场面无法控制。 自我表达,游戏心理,单向思维,就是这一时期的孩 子的典型特征,而这些特征都是引发孩子叛逆的原因。因此 ,父母要冷静对待,不要跟孩子急,也不要太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