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五洲传播
原售价: 34.80
折扣价: 21.60
折扣购买: 这样管教更有效(儿童行为管理手册学龄前儿童家庭适用)/禹田家庭教育书系
ISBN: 9787508536026
杰里·威科夫,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
本书所总结的原则,明确说明了当面对孩子的不 良行为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不过事实 上,我们通常的做法却是对着孩子大喊大叫或打孩子 ,尤其当孩子接二连三地犯错时,我们更是如此。但 是,打和骂这两种做法只会起反作用!打骂永远不会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明白这一点,才是家 长管教孩子的第一要务。其实,对着孩子喊叫或打孩 子只会教孩子学会相反的东西: 怎么喊叫、骂人 怎么打人 怎么耍滑头 怎么担惊受怕 怎么感到羞愧、自卑 怎么把火发到别人身上 对孩子任何程度的喊叫和打骂,不管是轻微的、 不痛不痒的、偶尔为之的、家常便饭一样的,都会带 给孩子错误的认识,误导孩子。如果让家长喊叫和打 骂成了孩子能获得家长关注的唯一方式,那么他们就 会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而捣蛋。 其实,家长也不知道打孩子管不管用,因为他们 不会真正去观察打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他们只是把打孩子当作对孩子的惩罚。但这种惩罚只 会让孩子把不好的行为“转到地下”:孩子在家长面 前很听话,背地里继续犯错误。 这样虽然阻止了孩子在家长面前犯错,但不会完 全杜绝孩子不好的行为。换句话说,这只会让孩子成 为不被抓现行的“行家里手”。在管教时家长可能甚 至会说:“别让我再抓到你这么干!”这就更不对了 。 在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提 出的道德发展阶段中,最初阶段的定义为“为了逃避 惩罚而守规矩”,最高阶段则是“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并且奉行不悖”。当家长因为孩子犯错误而打孩子的 时候。就是将孩子的道德发展水准停留在了最低层次 上。这样,孩子就只会想着如何逃避惩罚,而不会关 注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和对自己有利的。这对孩子的成 长没有任何好处。 挨打也是孩子最早接触暴力的体验。孩子会从大 人那里学会暴力行为,这正是我们呼吁家长不要打孩 子的原因,尤其是现在媒体上关于孩子使用暴力的报 道越来越多(见第212~219页)。当你因为孩子打人 而去打孩子的时候,再警告他“不要动手打人”已经 没有任何意义了。 孩子是通过具体的方式来看待世界的。当他们看 到大人可以随便打孩子的时候,他们会自然地认为, 自己也可以随便去打别人,比如打爸爸妈妈、打小伙 伴。暴力只会引起暴力,还会让家长和孩子之间产生 愤怒、报复情绪,也会导致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破裂 。 当家长冲着孩子叫喊或打孩子时,传达出的最主 要的信息就是,成人比孩子更高大、更强壮、更有力 量,如果大人不高兴,就会让别人恐惧和痛苦。在更 高大和更有力的一方面前成为受害者,并且无力还击 ,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孩子焦虑和不安,当他们心烦 意乱的时候自然也想要使用武力来发泄情绪。 打人不会产生任何积极的结果,相反,孩子遭受 暴力对待还会严重影响他们日后的情绪管理。因此不 管是在家里,还是在日托班、幼儿园,以及其他任何 环境中,都必须对打人的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当然 ,制定一个零容忍政策不是说对打人者进行惩罚,而 是说这个政策应该成为你始终如一的教育理念,这种 理念将和与之相符的管教行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孩子建立系统的行为规范。 暴力的本质——暴力是学来的 科学家做过很多研究来证明儿童时期的经历和成 人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 朗尼·阿森斯博士(Dr.Lonnie Athens)对因 暴力而入狱的罪犯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采访表明, 经常被虐待、恐吓或是目击其他人遭受虐待的儿童, 极有可能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或是保护自己不受恐吓的方式。当使用暴力达成了这 些目标,孩子就会觉得他是“没人敢惹”的那种人。 他们会因此而洋洋得意、自吹自擂,暴力也就不知不 觉地成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每一位家长来说,极为重要的一点是,要认 识到使用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会产生危险的后果,不论 这些形式是威胁性的,还是带给他人实际痛苦的。当 家长了解到这种风险的时候,我们相信他们就不会把 打孩子作为管教孩子的一种方法了。 P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