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
作者: 杨国良//刘秀秀
出版社: 新星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70
折扣购买: 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
ISBN: 978751331327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人之初 被胡适晚年视为“世间*可宝贵的文字”的《登 山宝训》里,耶稣打着比方对门徒说:“有一个撒种 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 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 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 同生长,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 ,结实百倍。” 1911年7月17日,北京,杨家第四个孩子出生, 名季康,小名阿季,后以笔名“杨绛”行世。杨绛以 心为种子,其生命发端,伴着狂飙突进的五四运动由 高潮到落潮,断裂的文化传统正历经千回百折的打磨 而被修复。她就扎根于这方土地,在时代转型的跌宕 起伏间,在为人之初的辉煌瞬间,期盼圣道,等待奇 迹。 爱默生1837年8月31日在剑桥镇对全美大学生荣 誉协会发表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说,其对作为未解 之谜的“人”有独到见解: 所谓“人”只是部分地存在于所有的个人之中, 或是通过其中的一种禀赋得以体现;你必须观察整个 社会,才能获得对完整的人的印象。所谓“人”并非 只是指一个农夫,或一位教授,或一位工程师,而是 他们全体的相加。“人”是神父、学者、政治家、生 产者、士兵。在分裂的,或者说是社会的状况下,上 述的职能被分派给每一个个人,而他们中的每一个都 致力于完成共同工作中分派给他的定额;与此同时, 人们又相互弥补着自己。 亲见五四运动 1919年,杨绛八岁,亲见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在幼年杨绛敏锐的眼睛看来,在这个 历史、文化的双重标志性时间坐标里,也同样显出某 些新旧元素的*替、演进。秋季始业,杨绛升初小三 年级,发现学校里的女学生开始着新式服装了。之后 的历史证明,运动唤醒了有志之士的梦想、**和个 体意识,现实环境却限制要求自由、平等的理想。这 成了一个时代的问题,如“世纪病”般困扰、折磨着 百年里无数的思想先觉者。困惑,犹豫,挣脱,抗争 ,人们由此或将目光转向现实的政治反抗,或退居书 斋,保守灵魂家园。杨绛百年生命亲炙其间,她是伴 随五四这一特定的、纷繁驳杂的社会文化思潮成长起 来,从而深刻领略了其背景的深沉底蕴的。亲见运动 爆发的这一时刻,为她清明心智的养成播下了种子。 “寒素人家的子弟” 陈宝箴(《义门陈氏宗谱序》中说世系:“其间 流传久而不失 其世系,则必其家法修明,又必其所生代有闻人,相 与赓续而维 持之,非偶然也。” 杨绛曾问父亲杨荫杭(1878—1945):“爸爸, 你小时候是 怎么样的?” 父亲说:“就和普通孩子一样。” 杨荫杭生于江苏无锡,字补塘,笔名老圃。杨荫 杭的父亲曾 在浙江做过一个小地方的小官,杨家有上代传下的住 宅,但没有 田产,两代都是穷书生。杨荫杭寒素人家出身,上学 全靠考试选 拔而得的公费。穷则思变,读书为本。 杨荫杭谈笑挥斥,意气甚伟。1895年天津海关道 盛宣怀在天 津创办北洋公学,杨荫杭同年考入北洋公学读书。 “翻译大有可为” 1900年下半年,认为“翻译大有可为”的杨荫杭 与同为励 志会会员的杨廷栋、雷奋等人创办了《译书汇编》, 这是留学生 自办的**份杂志,专门译载欧美政法名著,诸如卢 梭的《民约 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义》、穆勒的《自由原论 》等书,这 些译著流丽典雅,曾在留学生和**学生中风行一时 。此举较严 复译介西洋近代典籍要早好几年。 *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 杨荫杭早年留学日本时即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回 国后,杨 荫杭在无锡**励志学会,是江苏省*早从事反清革 命活动的人 物之一。1902年他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卒业后,和同乡 在无锡创办 “理化研究会”,提倡研究理化并学习英语。杨荫杭 自己带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