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3.80
折扣购买: 阳光的两种用法(小学语文同步阅读书系)
ISBN: 9787570220557
肖复兴,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曾获“中国好书”奖、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等。近著有《我们的老院》《天坛六十记》等。
这样阅读才有效 ——《阳光的两种用法》导读 石焘 肖复兴这三个字,相信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定不会陌生。且不说他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课文,平时报刊散见,在阅读试题中也多次相见。这本《阳光的两种用法》是肖复兴先生的散文集,全书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辑《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是对校园和老师的回忆;第二辑《阳光的两种用法》写的是生活中或是让人温馨或是发人深省的小故事;第三辑《手的变奏》通过写生活中的现象来讲述人生哲理,启人心智;第四辑《佛手之香》通过一个个故事、一个个细节书写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全书内容丰富,语言清新,读后犹如阵阵春风扑面吹来,让人陶醉不已。 肖复兴先生的文章讲究章法,别具一格,我们在阅读时应该细读,深读,反复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出文章的奥妙,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甚至写作能力。基于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读书,我提几点建议,请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用心去体会。 一、学会观察。文章中只有有了具体的细节和生动的场景,那些好词好句才有了着落和依靠,不然它们只能是一堆空洞的华丽辞藻。如何才能在文章中写出具体的内容呢?用心观察很重要!我们又如何才能学会观察呢?肖复兴在《观察的乐趣》一文中曾说过:“学习观察,方法有二,一是凭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眼睛,从点滴入手,从自己周围开始,锻炼观察生活的本事。二是借助别人,学习别人,看人家是如何从生活中观察到有趣的东西,并把它再现在纸面上的。” 这本书中的很多散文就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用心观察并把它写成文字的例子。如《母亲的月饼》一文,写的是作者小时候中秋节吃月饼的事情,文章细致刻画了当时母亲亲手制作月饼的细节,如今母亲去世多年,文中表达了对母亲的追忆,也抒发了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作者对母亲做月饼的过程观察得非常认真,描写得也十分细致,正是有了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作者在结尾的感叹“都说岁月流失,其实,流失的岂止是岁月”才有了支撑和依托,也才能够感动读者。 再如《酸菜》一文,表达的也是对母亲不尽的思念,不过这篇文章是通过写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渍的酸菜来表达的。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当年渍酸菜的经过观察得非常仔细。细微的观察,再现了母亲当年渍酸菜的经过,而如今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场面了,使得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不是空洞的表达,而是有了具体内容作支撑。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见到类似的语言,要用心去体会,并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相同的场景,及时记录下来,不断积累,不断锻炼自己用心观察的能力,等到我们写作要表达情感的时候,就不再是空洞的抒发,而是有了充实而具体的内容,从而我们的文章也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发现主旨。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它往往是一种情感,或是一种思想。好的主旨不是外在的技术活,而是作者的精神世界、人格修养的自然流露。 这本书中有很多文章的立意,让人读后久久回味,就像一曲动听的音乐,不绝于耳,余音绕梁。《青木瓜之味》写的是一种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情谊,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一个陌生的读者送来了两个木瓜,不仅使这一家人感受到温暖,读者的心中也会生出阵阵暖意。这就是文章的主旨所能打动人心之处。 三、品味语言。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我们依靠的都是语言。读书就要用心发现精彩的语言,反复揣摩,为我所用。写作就要尽力写出好的语言,去感染读者。肖复兴在《好的语言》的开篇就写道:“好的语言,不尽是词语的堆砌,而是真情的抒发,是细心的捕捉,是别出心裁的描述,讲究的是平易字词和句子,对司空见惯事物与情感的新鲜活泼的表达。”肖复兴老师的文章里处处可见精彩的语言,如《花边饺》一文写饺子下锅后“如一尾小银鱼在翻滚的水花中上下翻腾,充满生趣”。把开水中的饺子比喻成小银鱼,不仅生动地表现出了饺子在水中的样子,更写出了当时欢快的气氛。《白发苍苍》一文写第一次进电影院的感受,“电影一开始,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里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擦过,像一道无声的瀑布”,他把那道光线比喻成“瀑布”,如此生动的比喻,绝不是词语的堆砌,而是真情的抒发。《五月的鲜花》一文,他写阎述诗老师的头发“永远梳理得一丝不乱,似乎冬天的大风也难在他的头发上留下痕迹,他讲课的声音十分动听,像音乐在流淌;板书极其整洁,一个黑板让他写得井然有序,像布局得当的一幅书法、一盘围棋。”两个比喻句就把老师讲课声音的动听和板书的整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精彩的语言不是华丽的辞藻,不是四字成语,而是一种饱含情感的独特表达,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如果能留意这些语言,反复揣摩,反复朗读,直至背诵下来,积以时日,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创造出自己精彩的语言了。 读书的方法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法,坚持下来,才能形成能力。 永远的校园 我离开校园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留校教了3年的书,而后自以为是要闯荡更广阔的生活,那样毅然离开校园的,算算至今已有14个年头了。在我52岁的人生中,我上了16年的学,当了大、中、小学的老师10年,一共26年,校园生活占去一半还要多一点。可见,校园刻印在我的生命里,而我却离开了它。我常想起校园,常责备自己当初那样的选择是不是对校园的一种背叛? 我是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78年的冬天,我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到,是“二进宫”,因为在1966年时就考入了这所学院,“文革”爆发了,我和它阔别了12年,也和校园阔别了12年。当我重新回到校园时,已经31岁了,虽然有些苍老,但感觉还是那样年轻,这种感觉来自我自己,也来自校园。我总想起报到的那一年冬天,躺在宿舍的二层铺上睡不着觉时,听窗外白杨树被寒风吹得萧瑟的声音;我总想起第二年的春天,一眼望见校园里的藤萝架缀满紫嘟嘟的花瓣的情景。我第一次走进这所校园参加考试,就是先看见这一架紫嘟嘟花瓣的藤萝的,那时我才19岁。重现的旧景旧情,往往能使人产生幻想,以为自己和校园都依然像以往一样年轻。实际上,我和校园都已经青春不再了。尤其是逝去的岁月并不是在校园里流淌,而是渗进荒芜的北大荒的黑土地上,校园里没有留下我的足迹,校园只给予我一个伤痛的符号。 那时候,我才真正地对校园产生一种珍惜之情。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是何等的重要,是任何别的地方别的事物都无法取代、无可比拟的。如果说青春是一条河,那么,这条河流淌过的树木芬芳、草丛湿润的两岸,应该大部分属于校园。在我31岁青春只剩下个尾巴的时候,失去了校园12年之久,我才体味出校园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像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的:失去的才懂得珍惜,拥有的总不在乎。 记得刚刚入学的时候,无论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园外,我总要把学院的那枚白底红字的学生校徽戴在胸前。其实,按照我的年龄应该戴老师的那种红徽章才是,戴这种白校徽和年龄不相符合,颇有些范进中举式的可笑。但我还是戴了好些日子,它让我产生对校园的亲切感,也让人知道我和校园是同在一起的自豪感。 如果问我这一辈子什么最让我留恋?那就是校园。离开校园之后,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在以后的日子里,偶然之间,我也曾到过一些大学,或者说大学闯入了我的生活,更让我涌出一种故友重逢、他乡遇故知的感觉。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有两次,一次是到厦门大学,一次是在天津大学。 我的一个学生在厦门大学读书,她陪我参观了整个校园,鲁迅先生的雕像,陈嘉庚先生资助建造的体育场、教学楼、实验楼……到处是年轻学生青春洋溢的脸,到处是南方特有的高大葳蕤的树,到处是亚热带的奇异芬芳的花。青春时节像是一只鸟或是一粒种子,能够在这样的环境里飞翔或种植,该是多么美好和适得其所。 她带我推开礼堂的大门,偌大的礼堂空荡荡的、静悄悄的,只有台上亮着灯,几个老师和学生在布置着舞台,大概晚上要有演出。这种安谧的气氛、空旷的空间,以及几粒橘黄色的灯光童话般地闪烁,没有喧嚣、没有纷扰……只有门外蓝得像水洗了一般的高远浩渺的天空,还有那流动着的湿润、带着树木的清香,弥漫在身旁。这些,都是只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境界。只有在这里,一切才变得如此清新,心情才得以超凡脱俗的净化。若能够在这里再读几年书,该是多么好啊!青春的血液该像是过滤透析一样,清水般的清澈。那一刻,时光倒流,我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那次我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送我的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巧,电台的朋友把我安排在天津大学校园住。我住进去时已是夜晚,四周被浓郁的树木包围着,林间有清脆的鸟鸣,不远处有明亮的灯光,间或能碰见几个正高谈阔论而迟归的学生,空气中没有那种在别处常有的煤烟味和烧菜的油烟味,只有弥漫着的淡淡的花香和潮湿的泥土的土腥味道。我知道这是只有校园才会喷发的气息,它让我感到熟悉,感到亲切,它和别处不一样,它有的只是这样的清淡和清新。 第二天清早,我漫步在校园的甬道上,一直走到主楼前的飞珠跳玉般的喷水池旁,我更体会到只有校园才会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氛围。看着那么多年轻的学生,或捧着书在读,或拿着饭盒急匆匆地在走,或抱着球风一样在跑,身影消失在操场上、饭厅里和绿荫蒙蒙的树丛里、晨雾里,我很羡慕他们。我想,如果能让我重返校园,无论是读书还是教书,我一定会比以前更珍惜、更认真。我当时真的这样想:还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校园更美好,更让人感动呢?也许是走过了一些别的地方,看到了一些不愿意见到的事物,才对校园别有一番情感?也许校园本身是相对纯净一些而让人产生一种世外桃源的错觉吧?同时,我也想:青春真是一刹那,稍纵即逝。我眼前的这些可爱的学生一般只能在校园里待4年,即使读硕士、博士,也就7年或10年,他们很快就得离开校园,都要和我一样迅速被这个强悍的外部世界同化而变老。那次,我在天津大学住了十多天,一直到把那部长篇小说录音完。十几个清晨和夜晚,我都在校园和学生在一起,便也和校园外的喧嚣隔绝了十几天,感受到久违的青春气息,虽然有些伤感和惆怅,但美好难再。后来,我把这部长篇小说的名字叫作《青春梦幻曲》。 去年,我的儿子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学校要家长直接递送保送的表格,我第一次走进这个校园。未名湖、三角地、五四运动场、新建的图书馆……我都是第一次见到,却让我感到是那样的熟悉,仿佛以前在哪里见过。我知道是校园才会让我涌出这种感觉和感情。绿树红楼、蓝天白云、微风荡漾的湖水、曲径通幽的甬道……还有那些虽不如街头纷至沓来的年轻人衣着时髦的学生,但一一让我感到是那样的亲切。我几次问路,学生们都是那样彬彬有礼,而且用他们青春的手臂指向前方的路。然后,他们消失在绿荫摇曳的前方,于是,便一下子绿意葱茏而飘荡起动人的绿雾。这种感觉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拥有的,虽然我知道只要走出校园,这种感觉便会像是惊飞的鸟一样荡然无存,但我仍然为这种瞬间的感觉而感动。想想儿子就要在这样美好的校园里读书,我心里漾起祝福,也隐隐有些嫉妒。同时也在想,他能够和我一样,在经过了沧桑之后对校园充满着珍惜之情吗? 记得去年一个星期天,儿子在学校复习功课,我去找他,特意带了相机。那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学,也曾是我的母校。儿子就要离开它了,和中学时代告别。我希望给他留下几张照片作为纪念,也想和他一起同母校留影,留下校园的回忆。校园异常安静,百年历史的老钟还在,教学楼巍峨的身影依然,儿子像小鹿一样蹦蹦跳跳地跑下楼来,青春的气息和满园馥郁的月季芬芳一起在校园里洋溢。32年前,我和他一样大小,一样高中毕业,一样青春洋溢而所向空阔,一样想从这个中学的校园蹦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校园……但梦就是在这样的年龄破灭了。 我和儿子站在了教学楼前的校牌旁。32年了,校牌依旧,我和儿子一人站在它的一边,两代人的梦都在它的身旁实现。照片会留下岁月和历史,留下深情和记忆。即使我们都不在了,照片还在,校园还在,永远的校园会为我们作证。 入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跟着课本作家、著名作家肖复兴一起感受成长况味,体味市井人情,触摸生命本真; 精选课本中的作家作品,一线语文名师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