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纪念版)(精)
作者简介
吴晓波,**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 主要出版著作有《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等 其中《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佳商业图书”、“2007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及“2008年《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奖,《跌荡一百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图书”。
内容简介
1938怪乱的“孤岛”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1938年 1938年的上海被称为“孤岛”,这是一个十分贴 切的隐喻。 上海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七大城市,人口仅次于柏 林、伦敦、莫斯科、 纽约、巴黎和东京。在1937年年底的保卫战中,城市 遭到毁灭性的重 创,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在《 上海歹土》一书中认 定:“上海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个被摧毁的世 界大都会。”据《申 报年鉴》记载,当时有4998家工厂、作坊的设备被毁 坏,上海丧失了 70%的工业能力。大量难民涌进只有10平方英里的公 共租界和法租界, 致使人口从150万猛增到400万,数万无家可归者流落 街头。在*寒冷 的冬季,上海街头发现了1.01万具尸体。 自战事爆发后,杨树浦、闸北、沪西、南市一带 均被**占领,但 黄浦江沿岸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却遭包围而还未被进 占,市政之权仍* 在租界的工部局手中。这一区域,对外交通保持畅通 ,对内交通也逐渐 恢复,进出口**自由,形成自由商业市场,遂成一 特殊的“孤岛”,其 范围包括东至黄浦江,西至法华路(今新华路)、大西 路(今延安西路), 北至苏州河,南至肇家浜路的地区。**的民国记者 陶菊隐记录道:“苏 州河一水之隔,一边是*声震天,一边是笙歌达旦, 每当夜幕降临,租 界内彻夜通明的电炬,透过幽暗的夜空,与闸北的火 光连成一片,映红 了半边天。”这一状况维持了4年之久。 就这样,所有的人都被困在一个“孤岛”上。“ 岛”的面积只有机* **的射程那么远,而危机却像东海般浩瀚可怖。整 个上海城的El常生 活都处于极其颓废的状态,即使是暂时掌握权力的那 群人,也会感觉生 活索然无味,根本不值得期待。所有的理想都显得那 么的虚妄,只有* 望才是真实的。 在这么一个充满末世感的怪乱世界,每个人—— 包括企业家们却还 不得不展开自己的生涯。 出乎很多人的猜想,“孤岛”时期的上海工商经 济并不是一片萧条、 满目疮痍,而竞有过一段**的畸形繁荣时期。 就在*火的硝烟还没有散尽的时候,繁荣的幽灵 居然在废墟和尸 体上很快复活。到1938年年底,租界内恢复生产和新 建的工厂总数达 4 700多家,超过战前两 倍以上,在1939年,又 新设工厂1705家。其 中,传统的纺织业复苏 *为迅猛。据布厂同业 公会调查,至1939年, 租界内新设织布、染织 及手织厂823家,新增 布机2.32万台,*夜运 转每月可产棉布142万 匹,而工厂的利润是战 前的2~3倍。 这主要是源于下述原因:其一,人口激增,生活 资料需求加大,消 费品市场也就相应扩大;其二,人口集中又为租界工 业提供了充足的廉 价劳动力,从而有利于工业的复工生产,而生产规模 的扩大,反过来又 箍原料市场得到刺激;其三,也是*特殊的一点,租 界是中国东南沿海 **的“非战争地带”,人流和商流自然向这里汹涌 汇聚,从而激发出别 样的热闹。 租界是弹丸之地,所有生产的原料需外来,而所 有制成的商品需外 出,因此其繁荣**依赖亚洲乃至**政局的变幻。 先看国民**的态度。上海沦陷后,国民**当 即颁布了《禁运资 敌物品条例》,将沦陷区货物出H“概以仇货论”, 对国统区物资运沪也 予以严格限制。但是,这一政策很快转向,因为大后 方经济需要租界工 商运作的支持。首先,这里是工业原料和设备进口的 **合法通道。其 次,大后方经济**服务于战争,以重工业为主体, 民生产业十分薄弱。 张赛群在《上海“孤岛”贸易研究》一书中指出,到 1941年前后,大后 方人口已经由战前的1.8亿急增到2.3亿,所需棉纱须 有160万枚纱锭开 工生产,而实际运转的纱锭*多时也只有17.5万枚, 每年缺少的棉纱和 棉布分别为12万件和400万匹,这些物资大都依赖上 海方面的供应。因 而,国民**不久便解释称,凡沦陷区内未**方利 用或控制之出品, 如上海租界区域内各国货工厂之出品不能算作*货, 仍应准其运销各地。 偏据重庆之后,国民**仍然在上海专设国货运输管 理处,主持贸易事 宜,并继续对租界供应外汇,继续维持“孤岛”的外 汇交易,这使得进 口商可以不*外汇配给的限制,自由进口紧缺物资以 谋利。 *方对租界经济的放松也出于自己的需要。一方 面,中*开战的时 候,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本仍与英美维持 着外交关系,所以 对租界不敢公然*击;另一方面,*本经济也需要上 海“孤岛”的支援。 *本是一个战争资源基本不能自给的**,其重工业 所需的石油、铁砂、 铜等全数依赖进口,即使棉花、木浆、硫酸等工业原 料也大多需要进口。 在这种情形下,上海“孤岛”成为*本获取、转运战 略物资以及套取外 汇的中转市场。**对租界实行的是“和平封锁”, 即只禁止中国船舶的 海上交通运输,对第三国船只虽时有阻拦,但并不完 全禁止进出。在太 平洋战争爆发前,进出上海港的轮船吨位中有将近六 成属于中*以外 的第三国。当然,*本人也知道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挂 着外国国旗的中国 船只。 “孤岛”还成为欧美各国在远东地区的商品交易 中心。进入20世纪 3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欧洲局势的紧张,各国均在某 种程度上对进出口 贸易实行了统制政策,敌对国之间*是开展了经济战 。特别是1939年第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对英国海上运输线处处加 以破坏,而且对中 立国船只进入英伦三岛进行严密封锁。相应地,英法 集团及北欧诸国也 对德国进行了贸易封锁或限制。在这种博弈中,英国 将上海当成了原材 料和动物产品的市场来源。而德国也通过各种渠道, 将颜料药品、五金 机械、化学产品等商品运送到沪,以换取其急需物资 。 正是因为这种微妙而独特的因缘际会,“孤岛” 被容忍存在。就在 中*开战后的1937年年底,各欧美轮船已经恢复了南 北洋和长江航线的 航运,到第二年的6月,上海重开至伦敦、马赛等欧 洲城市的直达班轮, 至10月基本恢复至战前水平,**航线也相继重新开 通。上海很快恢复 了全国贸易中心的地位。据朱斯煌主编的《民国经济 史》记载:在进口 方面,1937年的进口总值为5.08亿元,1938年因战争 降至3.76亿元, 但随即很快大幅度回升,其后三年分别达到14亿元、 29.76亿元和34.1 亿元;出口的数字也类似,1937年为4.04亿元,1938 年降至2.22亿元, 其后三年上升为3.92亿元、13.67亿元和19.29亿元。 战后出口在全国所 占比重已高于战前。在1942年之前,英美两国在上海 租界区的投资占它 们在华投资总额的72.6%和**.9%。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