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颗小药丸:植物、粉末与片剂如何重塑世界

10颗小药丸:植物、粉末与片剂如何重塑世界
作者: 托马斯·海格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10颗小药丸:植物、粉末与片剂如何重塑世界
ISBN: 9787521744880

作者简介

生于1953年,美国科普作家,俄勒冈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客座副教授。在取得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新闻学硕士学位后,他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随后,他成为一名自由医学作家,定期为《美国健康》撰稿,并担任《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的新闻记者。 1983年,海格的职业生涯开始更多地转向编辑和出版。他是《LC杂志》的创始编辑,这是一份为科学家出版的贸易刊物。他还在位于俄勒冈州尤金市的俄勒冈大学担任了数年的传播和营销主管,在此期间他重新启动了俄勒冈大学出版社。曾有100多篇文章发表在《读者文摘》、《华尔街日报》、《自我》、《美国健康》、《有氧》和《医学论坛》等期刊上。 此外,海格还参与撰写了十几本科普书,包括《空气炼金术》、《显微镜下的恶魔》、《科学家与和平使者》和《自然的力量:莱纳斯·鲍林的一生》等。

内容简介

玛丽·皮尔庞特意志坚定,貌美如花,而且沉迷书籍。她打出生就非常幸运:不仅降生在17世纪后期的英国贵族家庭——因此十分富有,而且作为一名家庭成员,她对学习的热爱不亚于所在家庭对社会地位的热衷。在距离1689年玛丽出生的三十年前,她的曾祖父帮助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组织,皇家学会。她家主宅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好的私人图书馆,她的父亲在议会任职。她的童年非常美好,住着典雅的大房子,吃着最好的食物,有诙谐有趣的访客常伴左右,接受着同时代大多数女性都不能企及的良好教育。玛丽——这位即将出落得可爱大方的女性,这位以一双美丽的眼睛和大好的婚姻前程而为人所知的女性——在这优渥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她非常聪明;她也知道这点;家里还在培养她的才学。十几岁时,她便在家庭图书馆博览群书,自学拉丁语,写诗作赋,并与主教互通信件。 但她并不满足。她下定决心,誓要成为奇人中的奇女子:女作家。她无法忍受对别人言听计从,十分珍视个人独立,因此,当父亲违背她的意愿,试图为她安排婚姻时,她与精心选拔的新郎分手,然后与自己选择的男人——爱德华·沃特利·蒙塔古,系三明治伯爵之孙——私奔。二人结合的丑闻,一时间成了贵族圈里的热门话题。但是,情况原本可能更加不如人意,蒙塔古至少出身望门,而且他有志向在政府中步步高升。 玛丽开始发表她的一些作品,并因几首诗而受到一些关注。她的作品有时讽刺嘲弄:一些诗极具讽刺,矛头直指贵族阶层,她甚至决定匿名发稿。玛丽声名鹊起,被公认可以位列当世几大杰出才女;蒙塔古正在官场奋力前进。1713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他们的生活似乎非常美满。 然后这个浑身麻子的怪物出现了。 首先夺走的是她的弟弟。她的弟弟当时只有二十岁,是玛丽一家的独宠。这种疾病突然向他袭来,让他一病不起,陷入疼痛、发烧带来的极度痛苦之中,而且面容极度受损。不消数周,便已死去。 这种疾病被称为“天花”(此称呼旨在将其与时称“大痘病(the Great Pox)”的梅毒加以区分)。在英国,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在当时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天花是最为厉害的杀手,这种流行病犹如野火一般,迅速蔓延,感染人数达到几百万,天花致死率在年轻人中高于老年群体。感染天花的头一两天,病人可能会被误诊为普通流感,只是比头痛和轻度发烧稍重一点。然后病情开始恶化,病人脉搏加快,极度高烧出汗,出现便秘、呕吐以及难以缓解的口渴。几天后,皮肤表面出现一团发痒的粉红色小斑点,颜色越来越深,陷入皮肤也越来越深,发展形成恶臭的脓疱,奇痒无比。有时只有几十团,分布在胸口与后背上。其他情况下,则有数千团之多,病人的皮肤——嘴唇、口部、喉咙、鼻孔、眼睛,还有性器官——变成一片脓疱,病人会因感到灼热、起泡、瘙痒,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针对这种病毒的攻击,人体会以持续不断的升温进行回应。患者可能会肿胀起来,皮肤严重拉伸膨胀,有时甚至无法认出其面容。鼻子、喉咙可能会因肿胀出现堵塞,随着气道关闭,呼吸变成喘气。脓疱充盈然后变软,在被褥上爆裂,流出浓稠恶臭的黄色脓液,病人根本无法得到休息。 一些医生认为,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发汗,所以他们在病人身上堆起了厚厚的毯子,还在旁边生火加热,这招并不管用。其他医生则反其道而行之,给病人裹上几层冰冷潮湿的床单,大开窗户,此法也行不通。放血、净化清除、通便剂、催吐,以及任何其他当时的标准疗法都行不通。此病无法可治。 没人知道该怎么做,因为在18世纪初,人们不知道这种疾病的病因所在。最终,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帮助病人缓解不适,支持焦虑的病人家属,然后就是等待。脓疱出现后的几日内,会有两种可能。在大约四分之一的情况下,病情会持续发展恶化,患者最后死亡。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病人会重新振作起来,并且摆脱疾病,开始退烧,脓疱开始变干,成为薄片,逐渐脱落。经过数日或几周的恢复之后,病人可以蹒跚着走出房间,重新融入生活。 虽然保全了性命,但却落下了疤痕。天花使一些受害者双目失明,还让很多人容貌尽毁。几乎每个幸存者身上出现脓包之处都留下了触目惊心的深疤,当时的一位目击者这样写道,“(天花)把婴儿变成了一个让母亲不寒而栗的调换儿,让已订婚的少女的眼睛、脸颊成为爱人的噩梦。”英国大多数成年人身上都有这样的疤痕。据传,在当时,戴面纱、画浓妆和假美人痣的兴起,就是为了遮掩天花留下的疤痕。曾有一度,女性的时尚是在疤痕最为严重的部位贴上十字状、星星状的小块织物。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数个世纪。天花极易传染;今天我们知道,哪怕只是吸入一丁点天花病人剥落的皮肤,触摸病人的脓疱,或者只是处理处理病人的衣服,就会染上天花。在玛丽·蒙塔古 (Mary Montagu) 所处的时代,如果镇上出现天花,你最好离开镇子,逃到乡下的住所。不同于当时其他致命疾病(例如霍乱,通常仅限于城市中的贫困地区),天花面前,穷人富人,一律平等。天花在宫殿里蔓延肆虐,也在贫民窟里蔓延肆虐,夺走帝王的性命,与害死平民百姓,一般无异,轻而易举。天花在所有的传染病中,至今依然无病能出其右;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致命的传染性杀手。在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超过黑死病的致死人数,1694年,一名目击者写道:“(天花)让教堂墓地填满尸体,让所有尚未感染之人整日提心吊胆,备受折磨,在那些幸存者身上留下见证其威力的触目惊心的痕迹。”当欧洲探险家和征服者将天花带到从未受其波及的土地上时,结果便是一场大屠杀。非洲的一个个部落被天花连根拔起,美洲大部分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也被天花致死,接着,天花跟随欧洲人一路蔓延,摧毁了北美绝大多数部落,简直算得上是生物种族屠杀,为白人开拓者扫清了道路。在玛丽女士时代,天花才刚刚开始摧残澳大利亚原住民。 唯一的好消息——如果可以称之为好消息的话——就是如果得过天花,患者就再也不会被天花感染。这算是一种保佑:天花幸存者可以安全地护理天花病人,而不必担心感染天花。但也无人知晓为何如此;这又是神秘时代的另一个谜。这些生老病死的问题几乎完全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只有上帝才能将疾病派到人间,也只有上帝才能决定结果,只有上帝才能从死人中间选出活人。 ※ 这并非一部制药行业的“学术史”。书中并未提及很多震惊世界的药物研发,也并未囊括所有重要的药物。但是读者会在本书中看到很多塑造了医学史、影响了当今世界的药物。读完本书,你会对医药界这一社会中颇为迷人的领域拥有更深的理解。 ※ 这并非一本专业医师的“指导书”。本书的受众为对药物略有涉猎、希望从中学到更多知识的人群,目的是让普通大众在读完本书之后,能有一些有趣的医药学谈资讲给别人听。 ※ 这是一本视角独特的医药小史: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新的世界——药物的发现。书中解释了很多关于医学历史的内容,还有关于当下的人类生活,从医生与我们的关系到我们日常看到的广告,从阿片类药物滥用到可能会实现的“定制药物”。此外,药企获取了暴利,而很多人却依然买不起所需的药物。本书还会激发人们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 更是一本态度“中立”的严肃科普:这本书没有讨好制药商,也不讨好支持药物的说客或反对药物的活动家;既不针对制药行业的丑恶现象大发议论,也不为科学的奇迹高唱赞歌。 从10种药物“小传”里,了解药物研发过程中的波折和科技进步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