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河山(抗日正面战场全纪实会战)

我的河山(抗日正面战场全纪实会战)
作者: 陈钦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我的河山(抗日正面战场全纪实会战)
ISBN: 9787508641805

作者简介

陈钦,著名历史纪录片策划、制作人、编导,坚持“以影像修复历史,以道德修身自我”的创作理念,一直努力使其作品成为影像版的《史记》。2011年,其创作的《国军抗战全纪实》甫一面世,便获得网络总点击过亿的成绩,刷新了中国纪录片的网络播出纪录,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馈。 此书是作者最满意的大型历史纪录片《北洋大时代》的同名图书,为拍摄和写作《北洋大时代》,作者及其团队历时三载,奔赴50余家图书馆,查阅了30000多份文献资料,遍访了40多位名家学者,终使此书成为最真实、最全面、最有看点的北洋史书。

内容简介

“我来守南京!”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南京保卫战前国军心 理的真实写照。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 官,调集14个师10余万兵力防守南京。这些刚从淞沪 战场退下来的部队,还没来得及补充休整,就又踏上 了保卫南京的征程。 经过3个月的淞沪会战,日本尽管战果辉煌,但 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因此日本参谋本部并没有制订 进攻南京的作战计划,而是让增援上海的日军“凯旋 回国”。然而日本中下级军官不愿就此罢手,他们叫 嚣着“血不能白流”,在日军第10军军团扩大会议上 达成决议:“全军独断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击。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参谋本部于12月1日下达占领 南京的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 克敌国首都南京。”至此,南京保卫战正式拉开帷幕 。 这一战略计划意味着日本决定将战争扩大化,乘 胜拿下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从而达到击溃中国军民抗 日的信心的目的。 接到命令的当天,日本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 根调集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的9个师团20万人马,分 三路合围南京:上海派遣军山室宗武的第11师团、荻 洲立兵的第13师团和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沿京沪 铁路向南京推进;第10军末松茂治的第114师团沿宜 兴至溧水公路前进,谷寿夫的第6师团和牛岛贞雄的第 18师团沿宁国向芜湖公路推进;藤田进的第3师团、 吉住良辅的第9师团经苏州、金坛西进。在南京保卫战 打响之前,狡诈的日军还派遣国崎支队(第5师团特设 下属独立支队,混成旅团建制)从郎溪和太平渡江, 悄悄向浦口进军,截断了中国军队未来撤退的后路。 自上海陷落后,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 在日军的刺刀之下。早在11月中旬,蒋介石先后三次 在他的官邸召集高级幕僚开会,紧急商讨保卫南京问 题。在蒋的心中,南京依山傍水,自古为帝王之都, 也是天然要塞。加上重兵把守和坚固的工事,至少能 守两三个月。 令蒋介石意外的是,很多人认为应该贯彻持久抗 战的方针,避免在初期与日军决战,他们建议在南京 仅做象征性抵抗,然后主动撤退。事实上,跟随蒋介 石的这些军政大员们心里都很清楚,南京位于长江的 弯曲部,西北两面背水,正是兵家所谓“背水一战” 的“绝地”。他们通过淞沪会战,看到了日本人真正 的实力,于是出现一边倒地力主撤退的局面。 在众多军政大员中,只有唐生智不同意撤退。他 认为南京是国都,也是国父孙中山先生陵墓的所在地 ,守住南京才能够表现出中国抗战的意志和决心,并 可牵制日军的兵力。 11月18日晚,在国民政府于南京召开的最后一次 会议上,蒋介石表示: “南京是我国的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对全国人心 也有重大影响,完全不守 是不可以的。”这时唐生智毛遂自荐,主动请缨:“ 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 之际,誓与南京共存亡。” 不过史学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当时蒋介石提出 要守南京,问在座的军 政大员们谁可以挑起担子,满座无人应答。蒋介石说 :“那就我来守吧!如果 我牺牲了,你们继续抗日。”唐生智实在看不下去, 便自告奋勇站了出来。 南京虽然无险可守,但作为首都,又不能不守。 蒋介石深知这一点,他 想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并未派自己的嫡系守卫南京 。 P55-57

《我的河山·人物》是一部为读者解密抗战时期各个重要将领和革命英烈的图书,主要是从其生平事迹及影响力等各个方面为读者塑造出一个个铁血忠贞和灵魂不朽的真实形象,并为读者还原当时抗战的艰难和他们正义的抉择以及无畏的牺牲精神。本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客观地为读者呈现了抗日战场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在振奋人心的同时,也能触动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