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文联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9.64
折扣购买: 我的大学(精)
ISBN: 9787519005818
郭家申,笔名禾人,南中等。河南南阳人,1935年生。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文学语言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编审、编审。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的研究、编辑和翻译工作。主要译著:赫尔岑的《谁之罪?》,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化身》等,柯罗连科的《马卡尔的梦》,索尔仁尼琴的《马特辽娜家》,A.盖尔曼的《戏剧选》,雅洪托娃等的《法国文学简史》,卢纳察尔斯基的《艺术及其最新形式》,A.利洛夫的《艺术创造的本性》,以及文学回忆录《我的父亲列夫·托尔斯泰》《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郭家申,笔名禾人,南中等。河南南阳人,1935年生。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文学语言系。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编审、编审。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的研究、编辑和翻译工作。主要译著:赫尔岑的《谁之罪?》,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化身》等,柯罗连科的《马卡尔的梦》,索尔仁尼琴的《马特辽娜家》,A.盖尔曼的《戏剧选》,雅洪托娃等的《法国文学简史》,卢纳察尔斯基的《艺术及其最新形式》,A.利洛夫的《艺术创造的本性》,以及文学回忆录《我的父亲列夫·托尔斯泰》《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一 就这样,不管怎么说,我到喀山大学①(①喀山 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建立于1804年。 列夫·托尔斯泰1844年,列宁1887年,都曾在该校的 法律系学习过。据《高尔基及其时代》一书介绍,高 尔基大概是在l884年夏末或秋初到喀山大学去学习的 。)学习去了,如此而已。 上大学的念头,是从一个叫尼古拉·叶夫列伊诺 夫②(②H.B.叶夫列伊诺夫(1864-1934年),是 一个小公务员的儿子,在喀山第三中学上学;1885年 起在喀山大学数学物理系学习,曾积极参加喀山各种 秘密小组的活动。)的中学生那里来的;他是一个很 可爱的小伙子,人长得很帅,有一双女人般亲切温柔 的眼睛。他和我同住在一幢房子的阁楼上,因常见我 手里拿本书,觉得很好奇,于是我们便认识了。不久 ,叶夫列伊诺夫就开始劝我,说我有“非凡的科学才 能”。 “你生来就是为科学服务的。”他说,一面很潇 洒地甩动着他那马鬃似的长发。 当时我还不知道兔子也能为科学服务,而叶夫列 伊诺夫却信誓旦旦地向我证明说:像我这样的小伙子 ,大学里正好非常需要。不用说,我们也谈到了米哈 伊尔·罗蒙诺索夫③(③罗蒙诺索夫(1711-1765年 ),出身渔民家庭,19岁离家外出,先后在莫斯科、 彼得堡、德国求学,是俄国第一个世界驰名的科学家 、诗人、现代俄语标准语奠基人、画家和历史学家。 )的事例。叶夫列伊诺夫说,到喀山后,我可以先住 在他那里,利用秋冬两季,把中学的课程修完,“几 门”考试一通过——他就是这样说的:“几门”考试 一大学就会给我发放政府助学金;五年后,我就会成 为一名“学者”。一切都非常简单,因为叶夫列伊诺 夫当时才十九岁,为人纯朴善良,古道热肠。 考完试后,他就走了。两个礼拜后,我也跟着他 去了。 外婆送我走的时候。劝我说: “你呀,别老对别人发脾气,总是气鼓鼓的,成 天板着个脸,对谁都不服气。你这都是从外公那里学 来的,可是他——你外公——又怎么样呢?活了大半 辈子,临了变成了一个傻瓜,苦命的老头子。你呀, 有一点,你一定要记住:上帝从不对人们严加惩处, 只有魔鬼才喜欢伤害无辜!再见了,喏……” 这时,她从肌肉松弛、颜色灰暗的脸上擦掉仅有 的几滴泪水,对我说: “以后我们再也见不着面了,你这一走,行踪无 定,距离又远,而我——又是个快要死的人了……” 最近一个时期,我不在亲爱的外婆身边,甚至很 少见到她,可是现在,此时此刻,我突然痛切地感到 ,以后我再也看不到这个和我休戚与共、至亲至爱的 人了。 我站在轮船的尾部,看着她站在码头上;她一只 手在胸前画着十字,另一只手——用旧头巾的一角— —在擦拭自己的脸,在擦她那双对人们充满挚爱光辉 的乌黑的眼睛。 就这样,我来到了这有一半鞑靼人居住的城市, 住在一座平房的一个狭小的房间里①(①高尔基到喀 山后,起初就住在市郊叶夫列伊诺夫家,他在这里住 了大约两个星朗的样子。)。这座房子不大,孤零零 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在一条狭窄而贫穷的街道的 尽头,房子有一面墙冲着一片火灾的废墟。废墟上杂 草丛生,密密麻麻,有苦艾、牛蒡和团酸模;接骨木 树丛里有一大堆坍塌的瓦砾,下面有一个很大的地窖 ,里面有许多无家可归的野狗,它们生在这里,也死 在这里。这个地窖给我的印象很深,它是我所上过的 大学中的一个。 叶夫列伊诺夫一家人——母亲和两个儿子——靠 微薄的抚恤金生活。(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