懋堂序跋
作者简介
王小盾,男。1951年生。温州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982 年、1985 年分別获得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师从王运熙先生、任半塘先生。1993 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4 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其学术具有博大与精深相兼的特点,在中国早期艺术与符号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敦煌文学研究、东亚汉文献研究领域均进入学术前沿,代表作有《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汉唐音乐文化论集》《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 项、一般项目 1 项、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 1 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3 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4 项、二三等奖多项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全国优秀古籍二等奖等;已出版学术专著 21 部,发表学术论文 185 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刊文 10 篇。
内容简介
“乐”是本书的一个关键词,本书的名称就叫“历代乐论”。前面说到,所谓“乐论”,指的是古今中国人所表达的对音乐的基本认识,也就是对于音乐的议论、分析与阐释。在这里,“乐”是音乐的简称,兼包古代音乐学所说的“音”与“声”。这和《礼记?乐记》的说法有所不同。《礼记?乐记》认为:“乐”是不同于“音”和“声”的。“乐”指配合乐器或仪式的音乐,亦即通于伦理的君子之乐;“音”指成章曲的音乐,亦即通于心识的众庶之乐;“声”指不成曲调的音响, 亦即噪声或仅作用于感官的禽兽之乐。这三者有伦理上的不同。这种三分的观念,几千年来,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音乐分类的基本纲领。比如古代目录学家便把音乐典籍解散,分别归入经部、集部和子部,亦即把经部当作“乐”的部类,把集部当作“音”的部类,把子部当作“声”的部类。而在批评家那里,“乐”通常代指祭祀音乐或雅正之乐,“音”通常代指宫廷燕乐或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声”通常代指民间情歌或繁杂淫秽的音乐。比如所谓“靡靡之音”、“郑卫之声”,尽管都含贬义,但它们分别指的是两个伦理层级的音乐:前者指已经进入宫廷的粗鄙之声,后者则指仍处于乡野的粗鄙之声。 如果说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它的结构表现出来,那么可以说,“乐”“音”“声”三分理论是中国音乐学最重要的理论——它既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事物的基本关系,也表明中国音乐学具有重伦理、重社会功能的特质。以历史眼光看,这种三分理论乃昭示了以下四个事实:(一)自文明产生以来,中国的记录就是以国家意志、王朝权力和主流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二)古代中国人是以礼乐世界为中心,建构起关于音乐的认识的。(三)这个建构过程,就其实践过程而言,是先对万有之“声”进行采择,形成“君子”所享用的“音”;再利用采入音乐机构的、有组织的“音”,来建立神人共享的“乐”。(四)因此,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多样的声音世界,是因为人们的礼乐关注——从中心到周边的辐射——才进入记录者的视野的。 《懋堂序跋》,回顾王小盾及其门下高足学术历程,总览中国音乐文献学、唐宋词曲流变和越南汉籍研究。这些序跋学术含金量丰厚,情感深沉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