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模式为什么看起来更成功
作者简介
纪尧姆·杜瓦尔(Guillaume Duval),法国人,拥有犹太人血统,《选择经济学》杂志(Alternatives economiques)首席作家,曾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驻外工程师在法兰克福的两个德国汽车制造厂工作四年,90年代时在图宾根(Tubingen)从事设备生产。 由于与德国有40多年的密切联系,纪尧姆·杜瓦尔对德国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他将这种认识分享出来,力图帮助缓解法国人对德国的盲目崇拜。作者认为,由于自身的多方面原因,法国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德国的发展模式,德国仿佛给法国指明了一条发展道路。但是,德国的发展不是前任**施罗德的改革所致,而是有着德国社会的自身原因,这些是法国所不具备的。
内容简介
工程师人数增长乏力 无论如何,德国工业发展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那就是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数量难以满足工业增长的 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德国年轻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学习 法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商业等相关专业。德 国工程师协会(Verein der Deutschen Ingenieure ,VDI)曾指出,2011年有6.5万个工程师岗位无法找 到合适人选,这样的缺口从2000年开始迅速扩大。 移民可以在未来填补这个空缺吗?欧洲南部** 所遇到的经济危机引发了这些**的年轻人去德国寻 找工作的浪潮。但是,这似乎无法填补德国经济在科 学和技术方面对人才的需求。由于语言原因,德国很 难用好这些流人的人才。相反,流人美国的人才资源 很好地补偿了美国教育机构的薄弱。这也成为了限制 德国经济继续获得成功的一大阻碍。 总体来说,年轻人数量在德国人口结构中相对较 少,以及德国学生的在校时间明显少于法国学生(德 国7岁-14岁学生的在校时间为6300小时,法国学生的 在校时间为7400小时),学徒制在德国占据重要地位 ,继续接*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却相对偏少,其中原 因当然也包含德国教育公共开支低于法国,虽然德国 老师拿着比法国老师*高的工资。2008年,德国教育 公共开支占**GDP的4.8%,法国为**GDP的6%。 这是两国公共开支的一个重要差距。如果就人均GDP 来说,法国花费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公共开支分别 超出德国13%、30%、21%。这种差距在短期高等教 育(法国**技师教育和技术大学教育)方面达到高 潮,法国超过德国57%。然而,在长期高等教育方面 ,德国却比法国略多。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这种 微薄的集体教育投资与男女不平等、威胁着**未来 的低出生率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到目前为止,这并未 对德国工业竞争力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很难说 这种负面影响在今后不会慢慢表现出来。 考虑到并没有那么多的德国年轻人像法国年轻人 那样继续接*高等教育,如果他们不再继续学徒制的 职业道路,将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但是,德国对工业以及体力劳动工作赋予的社会 价值要远远高于法国。在工会组织力量强大的情况下 ,德国行业组织内部社会关系得到很好地规范,相比 法国*有力地保护了社会*底层员工的权利。另外, 法国年轻人之所以不像德国年轻人那么愿意接*学徒 制,是因为学徒制在法国往往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而 在德国,即使是从*底层做起,学徒在企业内部也有 晋升机会。例如,1995年—2005年担任德国工业巨擘 ——奔驰集团总裁的约尔根·施伦普(Jvrgen Schrempp)就是从机械工程的学徒做起,在奔驰集团 一步一步走上*高领导的位置。这样的经历在法国简 直无法想象。当然,即使在德国,这样的故事也是比 较罕见的。一般情况下,大企业的高层领导都是大学 博士毕业(在德国,获得大学博士学位会自动享有一 种荣誉称呼)。 企业中*高的社会流动性 德国人不像法国人那么幸运,有“大学校”上, 德国企业高层管理者一般都毕业于公立大学,这也让 德国的企业高管*有自主性并*加成熟。在法国,这 种由于出身对后续事业上升的限制,也成为其想要模 仿德国模式的主要阻力之一。德国在**层面代表了 一种很特殊的形式,即使德国的教育系统(包括法国 的教育系统)相比其他**存在*多不平等,但是德 国的社会流动性相比其他**却*高,而且德国各代 人群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相比其他**也得到有效控制 。芬兰和丹麦的这种现象**明显,瑞典、加拿大和 德国类似,而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则很少发生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德国企业里,从*底层做起的 员工一样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除了德国工会强大的 权力之外,德国工业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 是这种企业内部得到晋升的机会。与之相反,在法国 企业中,事业的限制以及以学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 级制度存在,成为法国经济发展*到阻碍的主要因素 。 P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