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4.40
折扣购买: 徐克勤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ISBN: 9787030506030
华仁民,男,1946年1月生于上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花岗岩火山岩及成矿理论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第九届政协委员。 1962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68~1978年在青海从事地质工作,1978年成为徐克勤的研究生,1981年起在南京大学任教,1997~2001年担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曾兼任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工作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黄金协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组长、Resource Geolog),名誉编委、《高校地质学报》常务副主编、《矿床地质》副主编等。主持10多项重要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1997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徐庚山病故后,徐克勤经人介绍到巢县县城里的 明强小学读高小。1922年春,徐克勤进入明强小学, 这时他已经是15岁的大男孩了。 明强小学是当时巢县的一所新式学堂,位于巢县 县城中心的卧牛山旁边。卧牛山是巢县的地标性山体 ,传说暴君夏桀在亡国后被放逐到这里,最终饿死而 葬于巢县卧牛山。 在明强小学,学生除了学习国语外,还要学习数 学、英文、历史、地理等当时所谓的新式课程。念惯 了“四书”“五经”的徐克勤对这些新式课程很感兴 趣,学习热情也更为高涨。和同班同学相比,徐克勤 不仅年龄较大,心智较为成熟,而且因已经熟读了古 书,基础更扎实,因此学习也更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 在明强小学读书期间,徐克勤结识了几位小朋友 ,并逐渐由同学关系发展成为莫逆之交。后来,这几 个人虽然小学毕业后离开巢县,上中学、考大学,各 奔前程,但是仍旧不忘发小之情,经常利用寒暑假等 时间聚在一起。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内有军阀混战 ,外遭列强欺凌,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徐克勤这几 个热血少年,虽然尚未步入社会,但除了放学后一起 打闹嬉戏外,徐克勤他们也经常一起议论天下大事, 畅抒理想抱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为祖国的富强做出 贡献。徐克勤因为自己英文成绩好,所以一心想学习 外交,将来做个外交官,为自己的国家争光。但是他 的朋友们都不以为然,认为他基本上是一个敏于行而 讷于言的人,而且又是直肠子的性格,胸无城府,不 会纵横捭阖,所以不适合做外交官。徐克勤觉得他们 的话十分中肯,于是便放弃了做外交官的“理想”。 而因为自己生性好动,又十分热爱大自然,所以最终 选择了地质学。 在这些同学少年中,最值得一提的有李元庆、鲍 觉民、刘光晋三个人。 李元庆(1907—1975)与徐克勤同岁,后来考取中 央大学法律系,专修国际法,徐克勤曾赠言于李元庆 共勉:“我攻读自然科学,志在为振兴国家科学事业 ,你研习法律,当为国家在世界上谋求法律地位。” 大学毕业后,李元庆未在南京谋职,而是回到家乡在 巢县中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他毅然投笔从戎,入 伍参军,并被委任为陆军步兵学校教官。在抗日战争 胜利后的1946年2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军事法 庭,审判侵华日军战犯。因为李元庆在中央大学所学 的专业是国际法,因此被任命为军事法庭的法官,领 上校衔,会同其他三名法官一起协助少将衔的审判长 石美瑜审判“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谷寿夫。在法 庭上,通晓国际法的李元庆根据国际公认的《海牙陆 战规例》和《战时俘虏待遇公约》规定,厉声反驳谷 寿夫的狡辩,指出侵华日军对放下武器或丧失战斗能 力的中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大肆进行杀戮的 罪行根本不是“执行‘天皇的命令’”和“履行‘军 人的天职’”,而是赤裸裸的屠杀。李元庆义正辞严 的批驳使得谷寿夫不得不低头认罪。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李元庆曾担任过国民党政权的官职,所以一度处 境困难。徐克勤不忘友情,还曾接济过李元庆,逢年 过节都会寄钱给他。 另一位同学鲍觉民(1909—1994),1929年考人中 央大学地理系,1933年毕业后即受聘于南开大学。 193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1940年获 经济地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教 授。1947年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经济系主任、经 济研究所所长、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还曾经担任大 洋洲经济研究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人文 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人文地理》杂志主编等 。鲍觉民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地理学家,也是一位具有 国际声望的人文地理学家。徐克勤和鲍觉民同为学者 ,且专业相近,所以虽然不在一地工作,但仍一直保 持密切联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徐克勤等人的小伙伴刘光晋。刘 光晋生于1914年,虽然比徐克勤他们小了几岁,但是 却喜欢和他们一起玩耍,而徐克勤他们也接受了刘光 晋成为他们的玩伴,并且随着逐渐长大而成为好朋友 。刘光晋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经在国民党部队炮兵服役 ,新中国成立后进人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最后在中 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图书馆工作至退休。 刘光晋是巢县县城人,平时住在他的伯父刘景皋 家,而刘景皋家就在明强小学附近的北门大街69号。 当年所谓的“北门大街”,其实也就是一条用青石板 铺成的狭窄的路。刘景皋家门前有一块用于打场晒谷 的空地,邻里都称之为“刘家大场”。这里是小孩子 们聚集玩耍的好地方。 刘光晋也经常带着在学校寄宿的徐克勤等人到他 的伯父家去玩。伯父刘景皋当时是巢县的一名盐务稽 查人员,专门缉查私盐,属于政府工作人员,家境较 为殷实。刘景皋有3个儿子和3个女儿,加上长期居住 在他家的侄子刘光晋,可谓人丁兴旺,家里颇为热闹 。徐克勤通过刘光晋认识了刘景皋一家人。其中,刘 景皋的大女儿刘光蕙和二女儿刘光淑后来先后成为徐 克勤的妻子。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