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哲学/中华文化百科

魏晋南北朝哲学/中华文化百科
作者: 于占涛|主编:卞孝萱
出版社: 辽海
原售价: 21.80
折扣价: 11.50
折扣购买: 魏晋南北朝哲学/中华文化百科
ISBN: 978754511451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名教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魏晋时期引起争论的 一个大问 题。所谓名教包括等级制度、伦常秩序以及礼乐教化 等,是地 主阶级和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原则和必不可少的工具。 魏晋时代 的门阀士族,上至皇帝下到新旧权贵,无不过着荒淫 、放荡和 堕落的生活,他们为了给自己的享乐、纵欲找到理论 根据,便 提出要任其自然,为所欲为,认为这样才符合人的本 性。他们 力图摆脱任何形式的束缚,连虚伪的礼教也不想遵守 了。但是 他们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挖自己的墙角,如果任其 自然发展 下去的话,势必导致对整个封建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 的否定, 瓦解封建统治的基础,如此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引起 了统治阶 级内部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王弼为解决当时名教与 自然的矛 盾,便提出了名教出于自然的观点。一方面,王弼把 名教纳入 了他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哲学体系,认为名教是宇宙万 物的本体 “道”的产物,是有其必然性的。这样,名教就不但 不与自然 相矛盾,相反还如影附形,相辅相承,不可分离。王 弼的这个 观点不但没有降低名教的地位,相反倒抬高了名教的 地位,对 当时那些不拘礼法、各行其事的放纵行为是个有力的 限制。另 一方面,王弼在论述名教和自然的关系时又强调不要 忘了根 本,在他看来,既然名教是由自然派生的,那么自然 就是本, 名教就是末。只讲仁义和刑法,越搞越繁琐,越搞越 形式化, 其结果只能是促使人们追求名教形式,贪图虚名,弄 虚作假, 争权夺利,或者促使人们设法逃避和对抗名教的限制 。这样就 破坏了名法之治,所以只抓名教,并不能治理好国家 。王弼认 为名教是形式,是枝节的东西,所以不应从名教的表 面形式出 发,只有从自然这个根本着眼,把本末统一起来,才 能更好地 发挥名教的作用。 王弼把“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运用于社 会政治还 形成了他“执一统众”、“以寡治多”的思想。在他 看来,整 个宇宙有一个最高的本体,世界万物都因有它而存在 着,那么 同样人类社会也应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由他 来充当万 民的主宰。他认为封建国家的君主官僚制度是由宇宙 的本体 “道”分散出来的,而封建君主统治人民也是由“道 ”决定 的,是“道”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因此老百 姓必须承 认以“一”统众、以“寡”治多的原则,服从这种统 治,这 样天下才能繁而不忧其乱,变而不忧其惑。而在当时 ,王弼所 谓的“寡”只能是少数门阀士族地主,所谓的“一” 就是代 表门阀土族地主利益的国君,因此王弼的这种思想是 为门阀士 族地主奴役人民作论证的。 王弼把“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本体论运用于社 会政治还 使他像老子那样主张“无为而治”。不过他对老子无 为而治中 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的思想有所忽略,而把重点放在了 “人君南 面之术”,即封建君主的统治术上。王弼认为天下之 所以动乱 不已,主要就是因为统治者太有为了,在他看来,统 治者任智 任力不但是徒劳无益的,而且也是相当危险的。因为 统治者用 什么办法来对付老百姓,老百姓也必然以其道还治其 身,弄来 弄去,老百姓反而学得更聪明了,这等于倒持宝剑, 授人以 柄。王弼认为要对百姓实行有效的统治,就必须实行 无为政 治。他说:老百姓为什么不好治理呢?是因为智慧太 多了,老 百姓的智慧多,统治者就得费更多的心思去研究统治 方法,与 其花那么大的工夫去研究统治的方法,不如使百姓愚 昧无知, 像婴儿那样服服帖帖地受人摆布,这样门阀士族地主 阶级即使 毫不费力也可以永远统治下去了。由此可见,王弼的 哲学思想 是日趋腐化的当权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是 为巩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