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精华版)(4册)

全唐诗(精华版)(4册)
作者: 编者:(清)彭定求|责编:晏藜
出版社: 陕西人民
原售价: 498.00
折扣价: 293.82
折扣购买: 全唐诗(精华版)(4册)
ISBN: 9787224142754

作者简介

陈书良 出身江南读书世家,二级教授,武汉大学魏晋隋唐文学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曾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学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省政府文史馆馆员,省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成绩显著,被誉为“六朝人物”。学术上服膺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治学方法,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古籍整理书籍80余种,多次获奖,包括古籍整理“伯鸿书香奖”。 周柳燕 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湖南工商大学教授,在高校任教36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系中国商业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成果具有拓展文学史研究空间和填补空白的意义。曾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出版专著、合著19部,出版古籍整理书籍10部,发表论文30余篇。

内容简介

太宗皇帝 帝姓李氏,讳世民;神尧次子,聪明英武。贞观之治,庶几成康,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而锐情经术,初建秦邸,即开文学馆,召名儒十八人为学士。既即位,殿左置弘文馆,悉引内学士,番宿更休。听朝之间,则与讨论典籍,杂以文咏。或日昃夜艾,未尝少怠。诗笔草隶,卓越前古。至于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在位二十四年,谥曰文。集四十卷,《馆阁书目》;诗一卷,六十九首。今编诗一卷。 1 饮马长城窟行[1]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2]。瀚海百重波[3],阴山千里雪[4]。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5],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6]。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7]。 绝漠干戈戢[8],车徒振原隰[9]。都尉反龙堆[10],将军旋马邑[11]。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12]。荒裔一戎衣[13],灵台凯歌入[14]。 注释: [1]饮马长城窟行:一作《饮马行》,汉乐府曲名,属《相和歌辞·瑟调曲》。古词言征戍之客,至于长城而饮其马,妇人思念其勤劳,故作是曲。见《乐府诗集》卷三八。?[2]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唐西州交河郡交河县有交河,出县北天山。西州贞元七年没于吐蕃。见《元和郡县图志》卷四〇。?[3]瀚海:大沙漠。?[4]阴山:在今内蒙古西部。?[5]悠悠:旗帜迎风飘动的样子。《诗·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pèi)旌。”?[6]朔吹:北风。边声:边地的悲凉之声。李陵《答苏武书》:“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7]羌笛:乐器名,原出古羌族,故名。金钲(zhēng):古时军中用的打击乐器,用铜制成,有柄,形似钟而狭长。?[8]戢(jí)收敛、收藏。?[9]原隰(xí)平坦低湿之地。?[10]都尉:武官名。反:同“返”。龙堆:即白龙堆,今名库姆塔格沙漠,在新疆罗布泊与甘肃敦煌玉门关之间。?[11]马邑:今山西朔县一带。西汉韩安国曾率兵三十万在此伏击匈奴。见《史记·匈奴传》。?[12]纪石:记载军功于石碑以垂后世。永元元年(89),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见《后汉书·和帝纪》。?[13]荒裔:边疆。《后汉书·杜笃传》:“信威于征伐,展武于荒裔。”一戎衣:谓一穿战袍。《尚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14]灵台:周文王时代的天文台,故址在今陕西户县境内。诗中用以代指京城。灵:《御定全唐诗》原校注(以下简称全诗校):“一作云。”云台:汉宫中之高台,在南宫中。后汉永平中,明帝追念功臣,画邓禹等二十八将像于其上。见《后汉书》卷二二。 高宗皇帝 帝讳治,文皇第九子,始封晋王,贞观十七年,立为皇太子。在位三十四年,谥曰天皇大帝。集八十六卷,今失传,存诗八首。 2 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1] 停轩观福殿[2],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3],花盖接云飞。 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合彩,定水迥分晖[4]。 萧然登十地[5],自得会三归[6]。 注释: [1]《御定全唐诗》原注(以下简称全诗注):“时帝为太子,题诗帖之于户,见《奘法师传》。旧作太宗诗,误。”慈恩寺:在今陕西西安市南郊,有塔,即大雁塔。贞观二十二年(648)十二月二十四日,高宗在东宫,为文德皇后立寺,故以慈恩为名。《奘法师传》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奘法师,即玄奘(602?—?664),俗姓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十三岁出家。贞观三年(629)西行求法,至天竺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受学。后游历天竺各地,与当地僧众辩论,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极大声誉。历十七年始携经还长安,相继住弘福寺、大慈恩寺,译经籍一千三百余卷,又撰有《大唐西域记》。事见《续高僧传》卷四、卷五本传,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2]福殿:佛殿,意思是佛法庇护之所。?[3]法轮:佛家认为佛之说法能摧破众生恶业,如轮王之轮宝能辗平山岳岩石,故有法轮之称。?[4]定水:澄静之水。喻禅定之心。?[5]十地:佛家语。地者能生功德之义,其阶级有十,故曰十地。十地说法不一,大乘菩萨之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见《华严经·十地品》。?[6]三归:佛家语,也称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即佛所说经典)、皈依僧。 中宗皇帝 帝讳显,高宗第七子。始封周王,仪凤二年,徙封英王,改名哲,永隆元年,立为皇太子。及即位,太后临朝称制,废帝为庐陵王,神龙元年,复辟。在位六年,谥曰孝和。帝于景龙中,置修文馆学士,盛引词学之臣,从侍游宴。春幸梨园,并渭水祓除,则赐细柳圈辟恶;夏宴蒲萄园,赐朱樱;秋登慈恩浮图,献菊花酒称寿;冬幸新丰,历白鹿观,上骊山,赐浴汤池,给香粉兰泽,从行给翔麟马,品官黄衣各一。帝有所感,即赋诗,学士皆属和焉。集四十卷,失传。今存诗及联句诗七首。 2 幸秦始皇陵[1]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余[2]。政烦方改篆[3],愚俗乃焚书[4]。 阿房久已灭[5],阁道遂成墟[6]。欲厌东南气[7],翻伤掩鲍车[8]。 注释: [1]《御定全唐诗》题下注(以下简称全诗题下注):“景龙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唐诗纪事》卷九“李适”条同。秦始皇陵:在西安市临潼区东。?[2]骊邑:在今西安市临潼区,秦置。汉高祖七年徙丰民于此,改名新丰。?[3]改篆:相传秦相李斯将籀文简化为秦篆,即小篆。?[4]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于三十三年(前214)下令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书外,焚毁民间所藏的《诗》《书》和百家书等。后又坑杀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史称“焚书坑儒”。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5]阿房:秦宫殿名。《三辅黄图》卷一:“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故址在今陕西长安西。?[6]阁道:复道,楼阁之间以木架空的通道。《史记·秦始皇本纪》:“阿房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7]“欲厌”句:《晋书·元帝纪》:“始秦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厌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8]掩鲍车:秦始皇出巡,死于沙丘,李斯等秘不发丧,载归途中,以一石鲍鱼置车上,以掩尸臭。见《史记·秦始皇本纪》。鲍鱼,咸鱼。 睿宗皇帝 帝讳旦,高宗第八子,中宗母弟,封相王。景龙四年,即皇帝位。帝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在位三年,谥曰大圣贞皇帝。诗一首。 2 石淙[1] 奇峰嶾嶙箕山北[2],秀崿岧峣嵩镇南[3]。 地首地肺何曾拟[4],天目天台倍觉惭[5]。 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 □愿紫宸居得一[6],永欣丹扆御通三[7]。 注释: [1]全诗题下注:“相王时作。”按:久视元年(700)五月,武则天游石淙,赋诗并撰序。本篇乃奉和之作也。?[2]嶾嶙(yǐn?lín)形容山势高峻。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传说是许由隐居之处。相传尧欲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便逃到箕山之下、颍水之阳隐居。事见《吕氏春秋·求人》。?[3]岧峣(tiáo?yáo)形容山势高峻。嵩镇:即中岳嵩山。古称一方的主山为镇。?[4]地首:指昆仑山。《初学记》卷五引《河图》:“昆仑之山为地首。”地肺:山名。终南山、商山、句曲山等皆一名地肺山。?[5]天目:山名,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北,山有两峰,峰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6]得一:比喻得道纯正。《老子》三十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全诗校:“第七句缺一字。”?[7]丹扆:即即丹屏,借指君王。扆:古代的一种屏风。 明皇帝 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为临淄郡王,景云元年,进封平王,立为皇太子。英武多能,开元之际,励精政事,海内殷盛,旁求宏硕,讲道艺文,贞观之风,一朝复振。在位四十七年,谥曰明。诗一卷。 3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1]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2]。地犹鄹氏邑[3],宅即鲁王宫[4]。 叹凤嗟身否[5],伤麟怨道穷[6]。今看两楹奠[7],当与梦时同。 注释: [1]邹鲁:皆春秋古国名,在今山东曲阜一带。孔子故宅在此。据两《唐书·玄宗纪》,诗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十六日玄宗东封泰山后幸孔子宅时。?[2]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论语·宪问》:“丘何为是栖栖者与?”?[3]鄹(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4]鲁王宫:《汉书·鲁恭王余传》载,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5]叹凤:《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否(pǐ):不顺利。?[6]伤麟:《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7]两楹奠:《礼记·檀弓上》:“子曰:‘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盖寝疾七日而殁。” 肃宗皇帝 帝讳亨,明皇第三子。初名嗣升,封陕王,开元十五年,更名浚,徙封忠王。二十三年,又更名玙,明年,立为皇太子。二十八年,又更名绍,天宝三载,乃更名亨。明皇幸蜀,即位于灵武。聪明强记,属词典丽。在位七年,谥曰宣。诗四首。 4 赐梨李泌与诸王联句[1] 先生年几许,颜色似童儿。颍王[2]。 夜抱九仙骨[3],朝披一品衣。信王[4]。 不食千钟粟,唯餐两颗梨。益王[5]。 天生此间气[6],助我化无为。帝。 注释: [1]全诗题下注引《邺侯外传》云:“肃宗尝夜坐,召颍、信、益三王,同就地炉食,以泌多绝粒,帝自烧二梨赐之。颍王固求,不与;请三弟共乞一颗,亦不与,别命他果赐之。王曰:‘先生恩渥如此,臣等请联句,以为他日故事。’”按:所引及联句诗俱见《太平广记》卷三八。李泌:见卷一〇九小传。?[2]颍王(718?—?783):名璬(jiǎo),玄宗第十三子。开元十三年(725)封颍王。安史乱起,出任剑南节度大使。传在《旧唐书》卷一○七、《新唐书》卷八二。?[3]九仙:道家将太清境的仙人分为九等: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合称九仙。说见《云笈七签》卷三。?[4]信王:名瑝,玄宗第二十三子。开元十三年封信王,二十三年授开府仪同三司。传在《旧唐书》卷一○七。?[5]益王:史志失载。?[6]间气:《太平御览》卷三○六引《春秋演孔图》:“正气为帝,间气为臣。” 德宗皇帝 帝讳适,代宗长子。初封奉节郡王,乾元元年,进封鲁王;八月,徙封雍王;广德二年,立为皇太子。善属文,尤长于篇什,每与学士言诗于浴堂殿,夜分不寐。三令节,御制诗敕群臣赓和,品第优劣,四方贡艺者,帝多亲试,或有乖谬,浓点笔抹之;称旨即翘足朗吟,诧宰相此朕门生,无不服帝之藻鉴焉。在位二十五年,谥曰孝文。集不传,今存诗十五首。 4 九日绝句[1] 禁苑秋来爽气多,昆明风动起沧波[2]。 中流箫鼓诚堪赏,讵假横汾发棹歌[3]。 注释: [1]据《旧唐书·德宗纪》,《册府元龟》卷四○、卷一一○,诗当作于贞元十三年(797)九月九日。?[2]昆明:池名,在长安。?[3]讵:岂。横汾:汉武帝祠汾阴后土,于汾河上宴群臣,作《秋风辞》,中云:“泛楼舡兮济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见《文选》卷四五。后以“横汾”称颂皇帝或其作品。汾:汾河,在山西。 文宗皇帝 帝讳昂,穆宗第二子。初名涵,封江王,宝历二年,即位。恭俭儒雅,听政之暇,博通群籍,顾谓左右曰: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每试进士,亲裁题目。及所司进所试,披览吟咏,终日忘倦。延学士于内庭,讨论经义。好制五言,古调清峻。常欲置诗博士,李珏言:“今翰林学士皆能文词,且古今篇什,足可怡悦圣情。”乃止。又尝与宰相论诗之工拙,郑覃曰:“诗之工者,无若三百篇,皆国人作之以刺美时政,王者采之以观风俗。后代词人,华而不实,无补于事。”帝甚重其言。在位十三年,谥曰昭献。今存诗七首。 4 题程修己竹障[1] 良工运精思,巧极似有神。 临窗忽睹繁阴合,再盼真假殊未分[2]。 注释: [1]全诗题下注:“修己,冀州人。学周昉画,尝画竹障于文思殿,帝赐以诗,朝士皆奉诏继和。”按:此摘自《唐朝名画录》。程修己(805?—?863):字景立。宝历中明经擢第。文宗时为集贤殿直院官,大中初为翰林待诏,任宫廷画家近四十年。精于山水、竹石、花鸟、人物等,首冠于时。事见温宪《程修己墓志铭》及《唐朝名画录》。?[2]全诗校:“后二句一作‘临窗时乍睹,繁阴合再明’。” 1.读懂中国诗词之美,从《全唐诗》开始。《全唐诗》作为迄今为止为完备的唐诗总集,自出版以来,300余年长盛不衰,受众广泛,不仅是众多文章大家的案头书,从其脱胎而来的《唐诗三百首》更成为稚子学童的国学启蒙书。 2.名家选编,既全且精,点面结合,既展现唐诗的发展概貌,又将唐诗中的精华尽数选出。国学大师陈书良、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资深学者周柳燕历时多年精心选编,囊括《御定全唐诗》收录的全部作者2555人,令读者对唐诗概貌一览无余;然后从其中精选4809首优秀作品,占全部唐诗的1\10,以期让唐诗精华尽收读者眼底。 3.底本可靠,校注严谨,引证丰富,正本清源,给读者奉上一套更接近“真相”的《全唐诗》。本书以地道扬州诗局本及四库全书本《御定全唐诗》为底本,同时,陈书良与周柳燕两位作为资深唐诗研究者,针对诗名、字词错讹存疑,作者姓名存疑,诗作张冠李戴等底本存在的情况,在引用大量前人对唐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严加考证,给出专业独到见解,给读者奉上一套更接近“真相”的《全唐诗》。 4.360度无死角解构每一首唐诗,降低理解难度,丰富文史知识,令每一首唐诗的诗意展露无疑。作者小传、创作背景、字词释义、用典出处、生僻字注音……读透唐诗所需的各种知识无所不包。真正做到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以诗证史,以诗证史”。 5.版式既尊古又创新,简体横排,前有凡例,后有索引。既按《全唐诗》原有诗作体例、顺序排版,标明诗作所在卷次,又依照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做简体横排。各个板块均用不同字体、字号体现,不串行,不费眼。 6.内附49幅精美高清传世名画,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名画均匀分布于四册书中,以传世名画来营造唐诗意境,描摹盛唐气象,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7.全四册,近3000页,体量巨大,装帧精美,裸书脊锁线胶订,可180度自由翻转,让阅读更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