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泪:世界钻石争夺史

血、汗、泪:世界钻石争夺史
作者: (葡)蒂尔·瓦内斯特|责编:温晓芳|译者:欧阳凤
出版社: 中译
原售价: 85.00
折扣价: 50.20
折扣购买: 血、汗、泪:世界钻石争夺史
ISBN: 9787500172772

作者简介

蒂尔·瓦内斯特(Tijl Vanneste) 新里斯本大学葡萄牙国际关系研究所(IPRI)研究员,曾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讲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名誉副研究员、安特卫普巴西钻石展览顾问,以及牛津布鲁克斯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研究助理。著有《全球贸易和商业网络:十八世纪钻石商人》一书。

内容简介

不难想象,文章的作者威廉·克鲁克斯(William Crookes)为何如此青睐钻石从天而降的想法。相比于源自地球幽深、泥泞的地下,源于星空,更符合这一珍贵宝石所承载的光辉形象。纵观历史,人们一直在精心构建钻石的璀璨形象,他们讲述那些握在巨富之手的知名大钻石的故事,挖掘西方的那些东方学家对异域秘境中钻石矿藏的幻想。这种意象在 20 世纪的广告中臻至顶峰,它们不仅将钻石与魅力关联在一起,而且将其与代表婚姻和忠贞的浪漫理想联系起来。这种现代品牌宣传令钻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这也是现代钻石产量大幅增加后所需的必然举措。 有些人认为,钻石,这一众人眼中的“宝石之王”的大获成功是人为推动的,是为了迎合那些企图控制钻石的人而策划的;其成功无关于也不源于这类宝石的内在品质。与那些更多彩、更独特的宝石不同,大部分钻石看起来都差不多,通常是无色的,切割后的样式也大同小异——现代的圆形明亮式(参见图 3)。然而,戴比尔斯公司虽然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控制着钻石的生产和贸易,并向世界成功出售了巨量的这种无色小宝石,但钻石珍贵异常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不过,起初人们对钻石的欣赏并不是因为它的美丽。一颗未经切割的钻石原石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但它非常坚硬,这种坚硬的特性再加上它们在古代的稀有性,使得欧洲人和亚洲人都将钻石原石用作护身符,为佩戴者提供“神力”保护。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中世纪期间,钻石的这种象征性用途在欧洲几乎消失了,中世纪的珠宝工匠对钻石的评价远远低于其他宝石,比如红宝石和祖母绿。而有一种钻石的用途延续了下来,就是将其用于医疗,用钻石首饰来抵御疾病。正如 1691 年的《伦敦药典》(Pharmacopoeia Londinensis)所指出的:“钻石是所有宝石中最坚硬的。从来都不能内服,只能将其作为戒指等饰物佩戴。据说它能消除恐惧、忧郁,并能令心脏变得强大。”然而在那时,与钻石作为精美装饰物的用法相比,其医药用途已经微不足道了。随着切割技术不断发展,人们最终发明了明亮式切割法,赋予了钻石在光线反射下令人称道的熠熠光辉;当光线穿过钻石的多个切面(即切割后的抛光表面)产生偏转时,人们将看到它闪烁的诱人光彩。事实上,消费者们开始日益相信,钻石可以令心脏变得强大,不是作为药物,而是作为可以永久存在的美丽事物。 贪婪的欲望、无情的剥削、残酷的战争,一颗钻石沾满了无数人的鲜血,化为资本主义欲望的实体。如果你曾被电影《血钻》震撼,那这本书也一定能震撼你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