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全本珍藏)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全本珍藏)
作者: 编者:郝勇
出版社: 江西美术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7.4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全本珍藏)
ISBN: 9787548068938

作者简介

郝勇,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者、践行者,深耕国学和历史学版块,对历史题材尤为擅长,曾编写多部图书作品,深*广大读者的喜爱。

内容简介

假象不辨,真相难明 齐桓公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君主,他使自己的**强盛一时,人民安居乐业,深*后代人的好评。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政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知人善用,尤其是重用管仲,并拜其为相。管仲为齐国的强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有**,齐桓公和管仲正在花园里闲谈。谈到高兴处,齐桓公竟兴高采烈地对管仲说:“丞相,我给你说件事,前几天,我去围场打猎,正当我骑马奔跑时,突然从树丛中跳出一只猛虎。我的马立时就停住了,我也吓得心惊肉跳,心想我不会就这样被老虎吃掉了吧,我还有好多政务没有处理呢。可是你猜后来怎样了?” “大王没有被老虎吃掉,而是安全回来了。”管仲说。 “是啊,可是你一定不会想到那只老虎怎样了。”齐桓公露出一脸神秘的样子。 “难道有人从老虎背后射了一箭,老虎死在大王面前了?”管仲问道。 “不是。”齐桓公*加得意了。 “那就是老虎跑了。”管仲说。 “是啊,那老虎与我的马儿对视了片刻,不知为什么就悄悄地离去了,你说怪不怪啊?我想上天一定是*爱我,让我大难不死,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完成**基业,把齐国建成*强盛的**。这是上天的安排啊!”齐桓公说。 “大王,您当时是不是背对着太阳啊?”管仲问道。 “是啊,这又有什么关系?”齐桓公反问道。 “相传,有一种专门吃老虎的猛兽,叫骏。这种猛兽的样子酷似马。既然您当时背对太阳,老虎就是面向太阳了。阳光刺眼,老虎看不清楚,就把马当成骏了,所以老虎就跑掉了。”管仲分析说。 齐桓公听到这里,刚才的兴奋劲全没了,反而却有些沮丧。心想我还以为这是上天眷顾我呢,谁知被管仲这么一说,根本不是,刚才那得意忘形的样子岂不会让他笑话了?于是心中又泛起些许懊恼。 管仲看出了齐桓公的心思,就说:“大王,您不必懊恼,您应该高兴才对啊,这是上天给您的暗示啊。” “什么暗示?”齐桓公追问道。 “大王,上天是告诉您一个治理**的良策!假象不辨,真相难明啊,正是因为老虎不明马和骏的区别才会悄悄溜走。自然界是这样,您处理政务也是如此啊!”管仲说。 齐桓公沉思片刻,深有体会地说:“的确如此,我不会再相信什么上天眷顾,而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把齐国治理好啊!” 【哲理点拨】不辨真伪,错失良机 生活中存在许许多多的假象,*大部分并不是人为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能否辨明假象,往往是成为通向事业成功的关键之路。 故事中的老虎不辨马和骏,从而错失了一顿美餐,而管仲却能以此引申到治理**,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如何才能辨别真伪?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是重要前提。只有如此,才能在关键时刻,识破假象,取得成功。否则只能像那只老虎一样,白白错过一个好机会啊! 金壶妙计,难救亡政 春秋战国时期,纪国因为朝**败,民不聊生,人心涣散,*终被强大的齐国所灭。齐国灭纪以后,齐国国王励精图治,吸取纪国亡政的经验教训,采取一系列笼络人心的政策,使齐国出现了一段繁荣的时期。 一*,齐景公由宰相晏婴等大臣陪同到纪地视察,纪国的一位旧臣为了讨得齐景公欢心,以求得一官半职,就拿着偶然得到的一把金壶送给齐景公。齐景公拿着这把金光闪闪的金壶很是喜欢。这把金壶不仅做工精美,壶身上还雕刻着各种花纹,而且据说它还是纪国国君**的宝贝。 齐景公把金壶拿在手中,仔细把玩。当他打开壶盖的时候,发现里面竟然有两个竹简。他打开其中一个竹简,只见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不要吃翻转过来的鱼;而另一个竹简上则写着:不要骑走不快的马。齐景公低头沉吟片刻,对晏婴说:“我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不要吃翻转过来的鱼是要告诫大臣不要贪财, 而不要骑走不快的马是要告诫国王不要任用不能干事的人,对吧?”晏婴说:“大王说得很对,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个治理**的良策啊!如果我们齐国的每一个大臣都能够真正做到这两点,那么我们齐国必将长盛不衰啊!”齐景公点头表示赞许,于是又问:“既然纪国有这么好的治理**的方法,怎么还是**了呢?”晏婴说:“大王,好办法是用来治理**的,纪国的人把它装进金壶里, 却不知道拿它来治理**,所谓金壶妙计,难救亡政啊。” 【哲理点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遇到问题却没有解决的办法,是很难把事情办好的。反之,如果遇到问题,虽然有解决的办法却不能具体实施,同样不能把事情办好。 纪国有那么好的治理**的办法,却把它装在金壶里,不加理睬,*终亡了国。假设纪国面临困境的时候,能够采用金壶中的妙计,那结果如何就不好说了。 当今,处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丰厚的知识积累,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来。如果满腹经纶,却无法用于实践,等于没有知识,自然也不会取得成功。 外行有语,内行无言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医生,他周游列国,四处行医,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病人,被誉为“神医”。 秦国的秦武王此时正为头上长的一颗毒瘤而伤心。虽然他调集了全国的名医,也吃了不少药,医生们使出浑身解数,还是不能治好秦武王的病。秦武王很是郁闷,没想到自己正当不惑之年,国事初稳,人民生活*益好转,眼看祖国*渐强盛,自己就要建功立业的时候,却因为一颗毒瘤将要失去生命。他心里很是不服,于是就召集大臣们遍访名医,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为他医好毒瘤。 这天,名医扁鹊被请到了秦国。此时,秦武王已经深居内宫,即使接见大臣也是隔着一层薄纱,他怕大臣们见到自己头上的毒瘤而害怕,*不敢照镜子, 怕见到自己的丑模样。当他听到扁鹊来时,心中跃起一丝兴奋之情,马上命人将扁鹊请进后宫。扁鹊仔细看了看秦武王头上的毒瘤,询问了他的*常起居和得病时的情况,然后对秦武王说:“大王,根据我的判断,这是个毒瘤,当前只有把他割除,才能保住您的性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明天我就来,给您做手术。” 秦武王听到割去毒瘤就能保住性命,不禁高兴起来。可转念一想,割去毒瘤,我这变形的脸还能不能恢复以前的容貌啊。想我一国之君,本来相貌堂堂,不能因此而变成丑八怪吧,于是就问扁鹊:“先生,割去毒瘤,我这张脸还能恢复以前的容貌吗?”扁鹊答:“大王放心,只要您听我的安排,按时服药,不动气,脸还会恢复原状。”秦武王又想,该不会有生命危险吧。扁鹊见秦武王有顾虑,就说:“大王,请您放心,我曾经治愈过像您一样的病人,那人的毒瘤比您的还要大,而今活得好好的!”秦武王这才放下心,请扁鹊回去准备手术用具,准备明天手术。 扁鹊走后,大臣们议论开了,秦国这么大的一个**,那么多的名医,都医不好大王的病,扁鹊真的能行?大家都在担心扁鹊的医术是否真有那么高超。此时,有人对秦武王说:“大王,您的瘤子长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割不好会把眼睛弄瞎,把耳朵弄聋啊,您要三思啊。”很多大臣都随声附和。秦武王也经不住大臣们的劝说,打算放弃手术。 第二天,扁鹊来了,秦武王就对他说了大臣们的意见,并拒*做手术。扁鹊说:“大王,您是个开明的君主,知道不能让外行推翻内行人的意见。治病也是这样,你同内行人商量好的事情,却让外行推翻了它,后果不堪设想啊!” 【哲理点拨】放眼于长远利益 许多时候,外行人能推翻内行人的意见,这主要是因为外行*贴近决策者眼前的利益,他们明明不懂,还要装作很在行,为决策者分析眼前的利害关系,以致*终左右决策者的决断,就像故事中的秦武王和大臣们。殊不知,眼前的利害得失,并不代表长久,只有解决根本问题才符合长远利益。 当我们处理问题时,要正确对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牺牲眼前利益,获得长远利益才是值得的。同时还要虚心接*内行人的意见,不要为外行人看似真心的意见所左右。 管仲辨忠奸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他被齐桓公任命为相后,进行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霸主。齐桓公对管仲十分尊敬。 管仲病危时,齐桓公亲自去看望他,见管仲病情很严重,恐怕没有好转的希望了,齐桓公不禁悲伤起来。心想管仲一去,自己就像失去左臂右膀一样,齐国没了管仲还有谁能辅佐自己理政啊,真不想让自己的**再度陷入战火岁月, 于是不禁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管仲劝齐桓公不要悲伤,说:“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我也不能***啊!”齐桓公握着管仲的手,两眼含着泪说:“您生病了,有什么话要嘱咐我吗?”管仲回答说:“我希望主公能够远离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这一伙人。”齐桓公不解,心想这些人平时对自己都是毕恭毕敬,为什么要远离他们呢?于是问:“当初我身处险境,无米无粮,是易牙亲手煮了他儿子的肉来孝敬我,使我免*饥饿之苦,这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儿子啊!这难道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管仲说:“虎毒不食子,老虎都不会吃自己的孩子,*不要说人了,天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子女的,他对自己的儿子都这么残忍,又怎么能对您好呢?他这样做无非是想讨好您,达到他不可告啊。” 齐桓公被管仲的分析折服了,又继续问道:“竖刁不惜阉割自己来侍奉我, 这可是一般人难以承*的痛苦啊,这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自己的身体,这又有何值得怀疑呢?”管仲说:“世间之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会爱惜您呢?他这样做不过是想赢得您的信任,整*陪在您的左右,对您阿谀奉承,使您成为不听忠言的昏君啊!”齐桓公听到这里,着实出了一身冷汗,没想到自己一时疏忽,险些就成为昏君了。于是又问:“常之巫能够占卜人的生死,为我治病,难道也不能信任吗?”管仲答:“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大王不相信天命固守本分,而是依靠常之巫,想***,他必然会利用您胡作非为啊!自古就没有***的仙丹,他所谓的灵丹妙药说不定是***,他是在害您啊!”齐桓公又问:“卫公子启方侍候我都十五年了,也没回家看过自己的父母,就连父亲去世,他都没有回去奔丧,这样的人难道对我还不够忠心吗?”管仲说:“天地间没有不爱自己父母的,卫公子对待自己的父亲尚且如此,又怎会真心对待您呢?” 齐桓公觉得管仲说得有理,想了一下说:“您请放心,您的话我都记住了, 我会按照您的意思去办的。”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就立刻把这四个人都赶走了。 【哲理点拨】擦亮眼睛选知己 管仲看问题深刻透彻,能够看出小人往往装出一副忠诚的面孔,阿谀奉承投齐桓公所好,目的无非就是讨好他,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由此可见,判断一个人对自己是否真心诚意,是否值得深交,不仅要看他对你怎样,还要看他*常的言行举止。如果他只会一味地向人谄媚,缺乏仁义道德,此人就不值得深交,而那些能够真心为你提意见的人才是可靠的。 玉器和瓦罐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会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泄露出去,这使大臣们经过仔细思考和讨论后订出的周密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 却又不好向韩昭侯直言。 有**,一位叫堂玺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侯那里去。见了韩昭侯, 堂玺公借机对他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但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摇了摇头说:“不能盛水。”堂玺公又说:“一只瓦罐子,虽然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认为它能盛酒吗?”韩昭侯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可以。” 于是,堂玺公因势利导,继续说:“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在贵人眼中也**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就可以用来装酒,能够体现出它自身的价值;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看起来十分精致,而且价格不菲,但由于它空而无底,连水都不能装,*不用说人们会将陈年佳酿倒进去了。其实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举止至重的国君,应该与大臣同心协力地共谋**进步,如果他经常泄露臣下商讨的**机密,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使他的计划无法实施,他的才干和谋略也就难以施展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每当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计划、方案时,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会在说梦话时把机密泄露出去,误了**大事。 【哲理点拨】虚心接*他人意见 堂玺公开导韩昭侯的方法**聪明,他没有高谈阔论,而是从*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而能够虚心接*意见、不唯我独尊的韩昭侯,也可谓一名明智的***。 不仅古代君王和大臣之间要采取这种做法,现代社会中领导和职员、经理和员工、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应如此,不仅要善于纳谏,而且要虚心接纳下级的建议,从而避免由于个人的失误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子胥奔吴 伍子胥,楚国人,后来逃到吴国,成为吴国大将*。他的父亲伍奢,本是楚平王时太子的老师。后来有人诬告太子谋反,太子被囚,伍奢也因此*到牵连。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楚王定罪后,楚王身边的奸臣就对他说,伍奢有两个儿 子,现在在外地求学,他们年少的时候在楚国就小有名气,不仅十分孝敬伍奢, 而且也很有智慧。现在大王定了他们父亲的罪,将来他们一定会回来报仇的。不如设法把他们召回来,一起杀了,以免后患!楚王听信小人的谗言,放出话说:“只要伍尚(伍子胥的哥哥)、伍子胥两兄弟肯回到楚国,我就赦免你们的父亲。”伍尚听到这个消息后,亦喜亦悲。喜的是父亲有可能被赦免,悲的是楚王的话可能有假,让他们自投罗网。于是伍尚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弟弟伍子胥。伍子胥听后认为这一定是楚王设的计,不能相信。而伍尚则说:“楚王的话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伍子胥说:“那您看目前我们该怎么办呢?”伍尚说:“如果我们明明知道回国能够救父亲而不回去,那是不孝。但是,如果我们都回去,而楚王的话又是假的,是他设计杀害我们,那么父亲被杀,而儿子又无力报仇,那就是没有谋略。”伍子胥问:“大哥,您有什么妙计吗?”伍尚说:“我们只有依照每个人的能力才智进行分工,各自去应对眼前的形势才是明智之举。弟弟, 你才智过人,又善于领兵打仗,我不及你。你还是逃到国外去吧,由我回去陪父亲。”于是,伍尚一个人回到楚国,果然被楚王囚禁了起来。 伍子胥骑着快马,*夜兼程,准备逃往外国,不幸在半路上被楚王派来的使臣追上了。使臣们好言相劝地劝伍子胥回楚,伍子胥不但不听,反而张弓搭箭, 对使臣说:“我父亲已经被判了罪,为什么还要把他儿子召回去杀害呢?”说完,冲着使臣做出射杀的样子,吓得使臣转身就跑。伍子胥终于逃到了吴国。他的父亲和哥哥听说伍子胥已经逃到了吴国,都说:“子胥逃到吴国,那楚国距离**的*子也就不远了。”不久,楚王就处死了伍尚父子。 后来,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整*经武,国势*盛。不久又带兵*入楚都,为父亲和哥哥报了仇。 【哲理点拨】度能任事 每个人在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如果能够合理利用个人能力的差异,使每个人都能尽情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就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伍尚兄弟在父亲的生命*到威胁时,他们一个心怀仁慈,一个智谋过人,于是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既尽了孝道,又为父报了仇。 当我们遇到困难,面临挑战时,也要向伍尚兄弟一样,度能任事,依照每个人的实际特点和能力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宁吃一鲂,不吃一筐 子贼做了鲁国的地方官后,想在这里大干一番,便下定决心,要好好治理自己所管辖的地方。但是苦于身边没有一位贤士相助,自己总感到力不从心,便到处打听名人贤士,他要亲自拜访,以求治理良策。 **,手下人告诉子贼说此地有个名叫阳昼的打鱼人,平时很有思想,是个有识之士。子贼得知后就身着平民的衣服,带着钓鱼的用具,由手下带路去河边寻找阳昼。来到河边,只见阳昼头戴斗笠,身背水壶,身旁放着鱼篓,双手紧握渔竿,正在聚精会神地钓鱼。子贼轻声走到阳昼身边,先作一揖,恭敬地说:“您好,我是此地的地方官。**特来向您讨教。”阳昼瞟了一眼子贼,说:“我只不过是个渔夫,有什么可教给你的呢?”然后继续目视前方,专心钓鱼。子贼说:“我听百姓和手下人说,您是个很有头脑的聪明人,您能否教我些治理此地的好办法,我很想把这里治理好,为民谋利啊。”阳昼说:“看来你是个好官,心怀大志。但我只是个老百姓,不懂得治国之道,你若想听,我只有一个钓鱼的好办法,可以告诉你。”子贼很高兴,说:“那好啊,钓鱼的办法也行,您说说看。”阳昼说:“经常钓鱼的人都知道,坐在河边钓鱼,有一种名叫阳桥的鱼会很快来咬钩,用不了多久就能钓到一大筐。”刚说到这,就见鱼线晃动,有鱼咬钩,阳昼迅速扬起渔竿,钓上一条鱼。他并不把鱼放在鱼篓内,而是继续说:“大人请看,这就是阳桥,您看它肉少,骨大,吃起来味道也不好,钓鱼的人都不愿意要它。”说着就把它仍进了水里,继续放饵钓鱼。“还有一种鱼叫鲂,又肥又香,**好吃。只是,这种鱼不易上钩,半天也钓不到一条。不过, 人们宁吃一条鲂,也不愿吃一筐阳桥啊。” 子贼恍然大悟,说:“宁吃一鲂,不吃一筐。其中的道理深刻,您是告诉我做事要抓重点,为百姓办事可多可少,只要把百姓*关心和*喜欢的事办好,就会得到拥护和支持了。” 【哲理点拨】主次不分,事倍功半 哲学上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分。只有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事情才容易解决。找不到主要矛盾,即使费再多的力,也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先找出事情的主要症结,着力解决它,主要矛盾解决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如果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 惊弓落雁 *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神射手,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甚至水中游的,他都能一箭射落,因而*嬴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各国的箭手也都纷纷来到魏国向*嬴求教或者挑战,*嬴的箭术当然无人能敌。魏国国王对*嬴喜爱备至,不仅赐给他金银珠宝、田地房屋,而且还经常请*嬴到王宫饮酒、外出打猎。 国王是个打猎迷。这天,国王打算去野外打猎,邀*嬴同去。天气晴好,国王的心情*好,他策马扬鞭,好不快活,不一会儿就到了狩猎地点。他和*嬴说好,一人带一队士兵,看哪个队打的猎物多,时间就从即刻开始到*落时分止。*嬴欣然同意。说完国王身背弓箭,迅速冲入树林,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嬴则从另一条路冲入,丝毫也不示弱。 时间过得真快,很快太阳就要落山了。*嬴的猎物不少,有鹿、兔子、鸟, 还有野猪等,手下士兵高高兴兴地背着猎物准备出林去见国王。再看国王这边, 猎物也不少,国王心想**肯定不会输给*嬴了。两队人马来到集合处,国王命人分别查验双方猎物数量,结果打了个平手。国王不服气,一定要分个胜负出来。*嬴知道国王想赢点面子,于是就说自己甘愿认输。国王不从,非要再比试一下。这时,一队大雁由南向北飞过,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过了一会,正当国王和*嬴商量如何再分胜负时,一只孤雁从远处飞来,它叫声凄惨,飞得也很慢,显然是跟不上队伍了。*嬴于是对魏王说:“大王,您看这只大雁,我可以不用箭就把它射下来。”魏王不相信,说:“不用箭?怎么可能,如果你能不用箭就把它射下来,**的狩猎比赛就算你赢。”只见*嬴从身后取下长弓,等那只孤雁飞临上空,他便拉弓,做出射箭的姿势,只听得弓弦“嘣”的一声响,大雁也应声落地。魏王顿时傻了眼,奇怪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没有用箭,大雁怎么就落下来了呢?”*嬴笑笑说:“大王,这只雁飞得很慢,说明它*过重伤。”说着,指着大雁尚未痊愈的伤口给魏王看。“它叫声悲哀,说明它长时间失群。伤未愈且惊魂未定,猛听到强弓的声音,便吓得跌落了下来。”听了*嬴的话,魏王对他**服输,从此也*加佩服*嬴了。 【哲理点拨】精益求精,孜孜不倦 *嬴不用箭,只用弓弦发出的声音就使大雁落地,原因很简单,因为大雁*伤未愈,又脱离了队伍,否则是不会被弓弦声吓落的。这就是*嬴的高明所在, 他能发现并很好地利用这一点。 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不但要认真、刻苦地学习知识,还要具有孜孜不倦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的境界。 侯嬴巧难信陵君 信陵君,战国时魏国贵族,以礼贤下士著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侯嬴,战国时魏国的隐士,后来被信陵君迎为上宾。 信陵君虽具有礼贤下士的胸怀,但是却并不为人所知。而侯嬴在未投到信陵君府上时,只不过是个给富贵人家看门的门夫。但是他智慧过人,极有谋略。信陵君听说后,打算请侯嬴到自己府上做谋士。于是就派人去请侯嬴,谁知侯嬴不但不感激,而且还提出要信陵君亲自为他驾车,亲自把他接过去才行。来人气得火冒三丈,于是,气冲冲地回去禀报信陵君。没想到,信陵君听到这话后,反而欣然同意了。 于是,信陵君为侯嬴驾车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人们感到很好奇,都来看信陵君为侯嬴驾车,信陵君的随从们则在心里暗骂侯嬴。信陵君来到侯嬴看门的地方,恭恭敬敬地给侯嬴作揖,请他上车。侯嬴也不客气,大模大样地坐上车。待侯嬴坐稳,信陵君问:“先生,您可坐好了?”侯嬴点点头。于是信陵君驾车前行,俨然一副车夫的样子。当马车驶到集市时,侯嬴突然说:“停车,我要去拜见一个朋友,你在这里等我!”信陵君就把马勒住,搀扶侯嬴下车。侯嬴慢条斯理地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回来。信陵君毫不在意,仍旧耐心地在车上等。集市上的人都过来看热闹,都说侯嬴太过分了。侯嬴其实正在不远处和朋友喝茶聊天,朋友几次催他该走了,别让信陵君生气,可是侯嬴就是不走。等到太阳快要落山了,侯嬴见信陵君脸色始终没有变,才向朋友告辞登上了车。 到了信陵君家中,已是吃饭的时间了。信陵君命人准备上好的酒菜,并请了许多有名望的宾客,给侯嬴接风。信陵君请侯嬴坐在上座,亲自为他斟酒,并一一向宾客介绍侯嬴,客人们都感到很惊讶。酒喝得正畅,信陵君站起来向侯嬴敬酒。侯嬴对信陵君说:“**我也够难为您的了,我只是个看门的,而公子却亲自驾车来接我,我为了成就您的爱士之名,所以故意让您在集市上等了那么久,以此来观察您的态度,可是您始终很恭敬。而市场上的人都骂我是小人,视您为君子。”这下在座的宾客们才明白侯嬴的用意,他是在为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好名声做宣传啊。酒宴结束后,侯嬴便成为了信陵君府上的贵宾。 【哲理点拨】双赢之道 侯嬴谋略过人,信陵君欲请其做自己的谋士,作为一个低贱的门夫,能得到贵族的赏识,侯嬴应当深感荣幸,并欣然前往。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精心设计出一道道难题,似在刁难信陵君,实在扩大信陵君的知名度。此举不仅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胸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而且又在未来的领导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可谓一举两得,实现了双赢。 ◎本书特色: ★本书涵盖神话、寓言、民间、历史、人物五大主题,共收录200多个中国古代经典哲理故事,妙语连珠,妙语连珠,分析独到,发人深省。 ★本书故事短而巧,语言凝练,立意深远。同时,每个故事后配以简练的哲理,让读者欣赏、领悟之余,或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达到明智、益心的作用。 ◎阅读本书,你将收获: ★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出的哲理和智慧,让你*益终身。 ★参透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大智慧,自己在生活中少走些弯路,少付出些代价。 ★诵读国学,了解历史,提升自我修养,升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改变你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收获内心的从容、优雅、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