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真实(傅佩荣谈老子)(精)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傅教授积累四十余年在中西哲学方面的训练,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卓越成就。其学术论著贯通古今中西,结构严谨,创见迭出,是当代华人世界公认的一流国学研究专家。 傅教授是央视《百家讲坛》、凤凰卫视《国学天空》的嘉宾主持,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并获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学特优奖、台湾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优通识课程。其作品曾获台湾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 傅教授著作甚丰,出版《哲学与人生》《易经与人生》《推开哲学的门》《心灵的旅程》等图书逾百种。
内容简介
上篇 绪论 我们都知道,老子创发的思想称为“道家”。对 于道家和儒家,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不论提到哪一 个,大家都认为一定很有道理,这是两千多年来形成 的文化熏陶。不过,对于一些年轻的朋友,我建议还 是先学儒家。 适合学道家的三种人 以前的人认为,有三种人适合学道家。第一种是 年纪很大的人,因为有了一定的阅历,可以说是饱经 风霜、见多识广,对许多事情或许能了解得比较全面 。反观年轻人,他们往往只能窥见事情的一部分,看 见开头,却看不见结束,流于片面。 第二种是非常失意的人。失意的人年纪不一定很 大,但是非常倒霉,一路吃瘪,做什么事都不顺。失 意的人总处于逆境,长期下来,倒也可以得到许多体 会。 第三种是非常聪明的人。中国历代的作家,从较 早的秦汉时期,到后来的唐、宋,许多文人都非常喜 欢道家的思想,他们所用的语汇或寓言表现出来的生 命情调,跟崇尚儒家的文人截然不同。 最明显的就是这些文人和大自然亲切的互动,在 儒家方面就很少见。像苏东坡在《前赤壁赋》提到: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 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显然就是道 家对大自然的欣赏,可以说是敞开心灵与大自然沟通 ,不像儒家主要界定在人的社会中。 道家与儒家的分工合作 不过,儒家也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比如怎么样隐 居、怎么样游山玩水,这不只是老人的专利,像青壮 一辈也懂得如何规划。但如果大家都走道家的路,这 个社会交给谁来担当呢?谁来承上启下?由此观之, 对社会的功用来说,儒家和道家就有点分工合作的意 味了。 然而,今天这个时代,每个人同时都有两种深刻 的需求:一方面,从小接受社会教育而成长,受到家 庭、学校的各种教导和照顾,希望自己能够社会化, 在学校里尽量学习社会的一切规则,以便将来进入社 会后可以就业,然后循规蹈矩;另一方面,进入社会 之后,逐渐希望活出自己的特色,否则总感觉自己好 像只是一颗小小螺丝钉,在社会的大机器里,多一个 我或少一个我,都不会有什么差别。一想到这里,就 觉得自己的生命失落了。 一个人如果喜欢不受约束,自由选择他的生活方 式,就这一点而言,显然比较倾向道家。而儒家就是 要我们在社会上尽好自己的责任,所以儒家有一种责 任感,压力比较大。比如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明知道他的理想不能实现,却还是努力去做,这 是很伟大、很悲壮的情怀。如果长此以往,有时候难 免觉得“何必如此辛苦呢”?白天上班已经够劳累了 ,回家后还要延续白天的工作,为什么不能松懈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