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从东方到西方(汤因比环球游记)(精)/汤因比著作集
ISBN: 9787208129788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oseph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二十世纪智者”。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一生游历甚广,曾两度访华,非常推崇中国文化。著述颇丰,代表作为《历史研究》(12卷,1934—1961),其历史理论和全景式的文明史叙述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重访香港 没错,又到这里了,二十七年前在我脑海里烙下 最初印记的奇景仙境。当我迈步踏上甲板时,太阳一 跃而出,玩偶匣似的出现在东面的地平线上方,并旋 即照亮了令我记忆犹新,由众多岛屿、陆岬和海峡组 成的迷宫,以及从北面的视野中拔地而起的华南大陆 群山。那般雄奇的天际线,甚至比“艾薇”龙卷风外 围巨浪滔天的波峰更加参差嶙峋。 在政治舞台上,一个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里 ,这些地区充满了喧嚣与动荡。1929年我经过香港的 时候,这里已经在英国人手中持续执掌了八十七年, 而中国其余各地刚在国民党统治下重新得到统一。从 彼时到当下,这期间日本征服者来了又去,广东省的 群山业已正式染红,垮台的港英政权又已重新确立。 然而,展现在眼前的风景,看似对人类的变化反复毫 无知觉。在我看来,政治色彩的变化并没有在实物上 留下任何印记。 我尚未得出这个结论呢,而我们的船已经悄然穿 过通往海港的东入口;一张望拐角处,便明白我显然 是弄错了。在最高峰和九龙群山之间的露天圆形剧场 ,政治戏剧已经行之有效地通过将人口增加两倍、进 而使得建筑工像海狸一样日夜苦干的办法,将这里改 天换地了。上一回,我在九龙步下码头,走入一座座 纠缠在一起的小山,山上无他,只有零星散布的坟冢 。如今那些丘陵上覆盖着一排排公租屋,大陆部分上 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组成,其中新界是指 九龙界限线以北,至深圳河以南的部分,包括一些岛 屿。迅猛发展的城市绵延不绝,越过界限街界限街 (Boundary Road),九龙半岛一条重要街道,连接深 水埗区与九龙城区。那头一直到新界去,一批又一批 新造的建筑最终在九龙群山的山脚下破土而出,十层 或十五层高的房子,如同人类的白蚁堆。我明白,大 陆上的部分现在是认不出来了,转过头来,港岛也认 不得了。我记得码头边三层楼高的建筑群,带有16世 纪葡萄牙风格的拱廊。今天这些过时的建筑物孑遗矗 立在外表平平、线条简单的美式高楼的阴影下:公寓 房、办公楼群,还有居高临下的银行。中国银行“最 为高高在上”,这话并非引申义,而是原原本本的字 面意思。它有心要高出边上的汇丰银行;这出无声哑 剧以其意味深长的做法,有力地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 战及其后续事件所带来的国际力量平衡的变化。 重访香港后续事件之一,便是大批“背井离乡” 的中国人蜂拥进入这块殖民地,如此巨大的人口涌入 便推动着当地的建筑师上峭壁下大海:比起我上次见 到时,最高峰山脚下与港口海岸线之间狭长的围垦地 带已经拓宽了两三倍。如今,海岸对水域的侵蚀在香 港持续推进,同芝加哥一样迅猛;新造建筑在山脚下 鳞次栉比,原本无可停车,但借由巧妙地设置从山脚 到山顶的层层支撑岩架,还是赢得了立锥之地。 香港的建筑师(其中大多数是华人)已经通过解决 技术问题,展开了各项工作。那些技术问题怕是会让 他们活跃在世界其他大城市的同行们都望而却步。不 过,摆在面前的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已。在位于大 陆上的一座新兴的纺织小镇,我参观了一个现代公寓 街区,该街区是为几个因新建水库而搬迁至此的村庄 兴建的,街区最高点是一座寺庙,供奉着村民的祖先 ,要求必须朝着原先寺庙的方向,正对隔水相望的岛 上那座特定的山峰。如果达不到这一要求,那村民是 不会让步的,香港短缺的供水也就无法增加。寺庙能 对着村民要求的方向而又不给新城规划造成破坏吗? 建筑师们设法做到了既满足城市规划当局又满足村中 风水先生的要求。这是一项体现中国智慧的典型成就 ,也是西方模式下重铸中式生活的典型案例。这就是 香港工业最基本的内容。 日本的过去与未来 “并且倒塌得很大。”浩劫发生十一年之后,这 些出自《圣经》的字句回响在行走于日本的西方游客 耳边。在下注意到的震天动地的大事,并非日本帝国 的陨落,亦非广岛和长崎发生的原子弹爆炸。那些都 是历史事件了。败亡以前,日本帝国气势汹汹地扑入 了中国、菲律宾、印度支那、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 缅甸。在日本国土上投下两枚原子弹的这一举动,掀 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不管是战争习俗的历史,还是人 类命运的历史。然而除此之外,1945年在日本轰然塌 下的另有其物,那便是日本明治时代的意识形态。正 是这一崩塌,至今犹回荡在这片土地上。长崎已经得 以重建,倘若事先有所不知,1956年你根本猜不出 1945年在此曾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日本人民经历了战 前心灵世界的崩溃后,留下的精神真空依然是一片空 白。你不可能察觉不到这一真空的存在,而且不禁还 要猜测会由什么来填补真空。想来可以确信的是,真 空肯定会得到填补,既然大自然痛恨物质上的真空, 同样也痛恨精神上的。 将某种过去的宇宙观一笔勾销,迄今为止,这对 于日本人民而言仍是陌生的经历,因为日本处于汲取 自印度和中国源头的宗教和哲学所组成的旧世界半当 中。直到现在,日本还没怎么受到犹太家族衍生的那 些宗教的影响。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管渗透 到何处,都总是力图要彻底清除原有影响重新来过; 尽管传统宗教仪式和信仰往往总是披上伊斯兰或基督 教的薄薄外衣卷土重来,但西方世界皈依这些不容异 说的犹太系宗教之后,造成的思想传承上的断裂却是 1945年以前的日本和1949年以前的中国从未遭受的。 时至今日,在东亚摆布新艺术、新制度或者新理念一 以贯之的做法,向来不是新陈代谢,而是让新旧并行 不悖。东亚人并不抹去旧事物并在原地上安顿新事物 ,他们总是保留原有的东西,总能为新旧事物找到相 应空间并排摆放起来。 举例来说,设想一下布罗姆斯格罗夫这个地方恰 好位于日本而非英国。在今日英国,布罗姆斯格罗夫 只不过是个地名,别无他物,甚至住在那儿的人都不 会留心这个地名的词源,布罗姆斯格罗夫当今的生活 也完全不会让当地居民联想到其由来。但假如布罗姆 斯格罗夫恰好地处日本,地名中所记录下来的一切仍 然会在今天保持活力。果园会依然矗立于此,在当今 居民眼中依然神圣,以木头材质建成的当地战神布罗 的神社将依然完好无损,和一千四百年前世界宗教此 处指的应为基督教,公元4世纪时盛行于地中海地区 并逐渐传播至全世界,影响人类历史。到来时别无二 致。待到木质逐渐腐朽之际,虔诚的人会逐一更换木 材。当然,如今和这座远古神社比肩而立的,会是中 世纪的基督教教堂——或者更准确点,是中古的佛教 寺院,假如我们要想象布罗姆斯格罗夫被移植于日本 背景之中的话。但寺庙和神社和平相处,友好共存。 把这一世界宗教带到布罗姆斯格罗夫的佛教传教僧人 做梦也不会想要把布罗的果园砍伐殆尽或者打倒当地 神明的形象(如果本来有的话)。他会告诉他的皈依者 ,他们的祖先神明实际上是大乘佛教众多神明中一个 小角色显灵,被提前派来为佛祖开路。古老的本土神 社中的神明,会作为年轻的当地寺庙的荣誉护卫者而 被赐予正式地位;神社的宫司和寺庙的主持彼此间会 有很好的交情。老早以前就心照不宣地达成协议,举 办宗教仪式的财务收入应该五五分成。婚礼在布罗的 神社举办仪式,费用归宫司;葬礼在寺庙举行,费用 归主持。异教和佛教并肩幸福地共同生活。 一百年前,日本人民的领导者决定放弃他们先辈 的闭关政策,毫无保留地全盘采纳现代西方文明实用 的一面,那时候他们尚未准备好放弃他们传统的精神 生活。他们要如何处理这分层沉积的异教(神道教)、 佛教和儒教呢?他们融合儒家伦理道德和神道教仪式 ,形成一种相当人为造作的新混合体,其忠诚奉献的 中心要点就是崇拜天皇。古代仙人神话说日本是“神 国”,永远不受侵犯,命中注定有朝一日会统治世界 ,这些神话都被赋予了官方学说的地位。对所谓的日 本国家命运的崇拜契合了19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 思想倾向,在偷袭珍珠港之后的那一两年时间里,这 些政治神话当中哪怕是最荒唐夸张的部分,也似乎正 逐步成真。因此当军事时运急转直下之后,最终一败 涂地的结局给在世的日本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强烈 震动。神话被事实驳倒了。日本武装强人激怒了比他 更强的人,并且终究向其低头认输。天皇本人告诉他 的国民,自己并不是神。不出多少时日,整个精神世 界便化作云烟。取而代之的会是什么新的精神愿景呢 ?这是日本人如今仍在努力解决的心灵问题。P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