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的遗产(我害怕生活)

王小波的遗产(我害怕生活)
作者: 李静|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9.80
折扣购买: 王小波的遗产(我害怕生活)
ISBN: 9787532191192

作者简介

李静,剧作家、文学评论家。著有话剧《大先生》《秦国喜剧》《戎夷之衣》,批评集《捕风记》《必须冒犯观众》,随笔集《王小波的遗产》《致你》等。现居北京。

内容简介

? 那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同时也是一个既不庄重又不雅驯、闹腾得天翻地覆的捣蛋鬼的声音。这个声音令我们大笑,因为它幽默、有趣;也令我们流泪,因为那幽默是黑色的,那有趣的背后却盘踞着无边而滞重的无趣。 ? 一个作家以付诸生命的文学实践触及精神的现实,并由此而超越文学的边界,启示人们去建立更富个体意识、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的思想趣味与价值观,这是“王小波热”最主要的内涵。 ? 一个作者亲口招认自己的文学渊源,是一件有损他/她虚荣心的事,也可能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事。无论你们怎么看,我都愿意像王小波在《我的师承》里那样,坦言自己的师承——我的第一位文学老师,就是他。这并不意味着要照搬他的手法,复制他的思想。不。有句老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它揭示了前辈道路的启示性与创作者自身的原创性之间,并行不悖的关系。作家最终要成为他自己,但他需要诚实面对自己的来路和源泉。 ? 在这块难以超越的土地上,王小波偏偏超越在传统的边界之上,彻底摧毁了“智慧”在“道德”面前与生俱来的原罪感,这是他作为杰出作家无比卓异的道德实践。关爱大地的柯希莫男爵升上了天空,热爱智慧的王小波则为年轻的后来者永远开启了智慧和有趣之门。即便他已离去,这扇大门也永不会关闭。 ? 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 —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共同的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有自己,还有别人;除了身边的人,还有整个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这是王小波的话,建议删) ? 如果一个时代、一些人,一到某个日子就自发而非强制地纪念某人,便表明该时代该人群最缺少和需要那个人。人们要通过“纪念”这种仪式化的行为,来强调己之所需与己之当为。如果有一天王小波式的力量不再稀奇,我们自然就不会再纪念你了。 ? 智慧固然重要,但是在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真诚、善良、大爱和勇敢的好心肠却是同样重要的。 ★ 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李静对作家王小波的真挚回忆,回顾与他的珍贵交往——“二十四岁时,我认识了作家王小波;二十六岁时,他倏尔辞世”。从1995年在《中华读书报》实习时李静初次拜访、采访王小波,到1996年在《北京文学》当编辑时向王小波约稿、刊登发表,与这位作家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亲历并见证了他的文学创作,并从中感受到他那“解放性”的笑声和“打破一切”的人生态度。 ★ 带你认识王小波,重读他的小说、他的杂文,回顾他身后学界与文坛对他的不同评价——一位给中国文学带来解放性的笑声的作家,一个特立独行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一个既不庄重又不雅驯、闹腾得天翻地覆的捣蛋鬼的声音,他的“智慧”与“有趣”超越中国文化反智传统的边界,为后来的写作者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文学空间。 ★ 讲述王小波之于作家个人的重要影响、独特意义——李静亲口招认了自己的文学渊源,坦言自己的师承——“我的第一位文学老师,就是他。” “在大的方向上,王小波给我的启示是:有一种想象力,不是由具体的生命经验驱动的,而是由抽象的思想本身驱动的。这里所谓的思想,不是现成的哲学表述,而是作家对自我、时代、世界以及自身文化传统的独特的、整体性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