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即现实(再版)

幻想即现实(再版)
作者: 曾奇峰|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40.63
折扣购买: 幻想即现实(再版)
ISBN: 9787559661036

作者简介

"曾奇峰,精神科医生,武汉忠德(原中德)心理医院荣誉院长,从事精神分析工作30余年,被誉为“精神分析的播种机”。 “心理医生就是这样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你的手摸不着的心灵上的一切。”"

内容简介

\"亲情与爱情都应该加入友情的品质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大约可以分成三种:亲情、爱情和友情。 亲情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的情感,具有不可超越的“深刻性”,所谓“血浓于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血虽然浓于水,却并不表明在任何时候“浓”一定就比“淡”要好。在无数的亲情中,往往有由于过浓的情感,导致身处其中的人没有了自由,心理受到严重的禁锢与伤害的情况。现代心理学认为,严重的精神疾病,就是在亲情中遭受创伤导致的。 而且,基于血缘的亲情具有不可中断性,这构成了亲人之间可以“肆无忌惮”的前提,意思是:我不管怎样对你都可以,因为不管怎样,都改变不了你我是亲人这一事实。很显然,这种没有边界和规则约束的情感是危险的。 爱情,以及作为爱情的延伸的婚姻,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亲情的“不可中断性”。没有人是为了离婚而结婚的。爱情中的山盟海誓,有合同属性的结婚证上没有注明的有效期限,而婚礼上收到的白头偕老的祝福,却使婚姻蒙上了“永垂不朽”的欺骗性色彩。之后,“为所欲为”就成了一些人在这种关系中的基本准则。当爱情褪色,伤害日深,婚姻“合同”的有效期就被置于讨论的地位,结果不管怎样,情感的品质都要大打折扣。 友情,一开始就比亲情和爱情要平淡一些:它既没有亲情的生物学基础,又没有爱情的生物学加社会学基础,明显“先天不足”。而且,维持它是有条件的,当这些条件不复存在,终止它也比终止亲情和爱情(婚姻)简单得多,“后遗症”显著轻微。相对而言,这是一种很潇洒的情感联结,既可以浓如血,也可以淡如水。在友情中,你可以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你的朋友不会有丝毫不满,他该去就去,该来就会再来。如果这话是对亲人或者情人说的,那你就需要事先做好应付铺天盖地的道德谴责的准备,或者不知来自何处 的“掏心拳”与“封喉掌”。 有人评论弗洛伊德,说他发明的心理治疗,每次五十分钟,总次数也事先约好,是他对世界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因为他设置了一种可以终止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恰当地“压迫”身处其中的人遵守基本的人际规则,并且有成长的紧迫感。这真是高人对高人的理解和评判。 很多科学研究证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高浓度表达,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病率显著增加。人真的是这样一种动物,没有情感,会被“饿”死;情感太多,会被“撑”死;不多不少,才是最好。从这一点来说,亲情与爱情都应该向友情靠拢。 亲情如果具有了友情的品质,就不会浓得让人窒息。这个世界上最让人伤感的事情,莫过于发生在亲情中的这样的哀叹了:我为你呕心沥血,你却还恨我。有这种感觉的人需要明白,正因为你呕心沥血制造了太高的情感表达,所以对方才恨你——他恨你要把他“浓”死! 爱情中也应该加入友谊的品质。如果你想到爱情会褪色,你就自然会想办法维持它起初的颜色;如果你的结婚“合同”上有时间期限,你也会时时想到怎样能续签这个合同。目标一旦确定,相应的言行就不会乱来了。 \" "*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代表作,全新珍藏版面世 曾奇峰老师被誉为“精神分析的播种机”,长期从事国内心理学普及工作,本书是其畅销十年的代表作品,内容扎实,本版以更准确、流畅的文字奉献给读者 *心理学科普入门书,别人怎么对你,是你教会的,教你停止内耗、告别焦虑、重塑内心 这不仅是一本心理学专业治疗记录书,更是非专业人士自我学习的书籍,给中国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开出的一剂曾氏“心灵解药”,真正解决自我、爱情、婚姻、父母、子女问题的心理学读本 *和另一个自己对话,直面人性的幽微 纷纷扰扰的家庭关系,雾里看花的情与爱,越管越糟糕的亲子关系,无法控制的自我,幻想是内心的现实,你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与你有关,与世界无关。 *武志红、伍罡、朱少纯等心理学大咖推荐,众多读者盛赞 武志红老师盛赞:“国内精神分析师们应该做一种工作——讲透常识,并提出些让人性张扬的新常识”; 读者读后开悟:“认真读这本书,你会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用很浅显的语言一针见血的挑明了日常关系中的诟病,整本书看下来颇有拨云见月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