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指南:语文教师的学术表达(大教育书系)

教育写作指南:语文教师的学术表达(大教育书系)
作者: 吴欣歆 著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70
折扣购买: 教育写作指南:语文教师的学术表达(大教育书系)
ISBN: 9787570227778

作者简介

吴欣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小学(中职)语文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成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先后获得北京市骨干教师、北京市优秀专家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荣获《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内容简介

前言 2011年,我开始做教师培训工作,工作内容之一是批改教师的作业,作业类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专著提纲等,被我统称为“教学应用类文本”——从事教学工作应该掌握的基本文本类型。为帮助参训教师撰写规范的教学应用类文本,我先后开设了“教学设计的撰写:核心概念与基本流程”“教学案例的撰写”“课例研修报告的撰写”“骨干教师教学特色提炼与表达”“选题与设计:课题申报书的撰写”等课程,采用专题讲座、文本研讨会、工作坊等多种组织形式。开设这类课程,我的优势得天独厚:出身一线,做过15年高中语文教师;硕士、博士的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受过严苛的学术训练;入职至今笔耕不辍,保持了良好的“手感”;自我反思意识强,经历过两次研究方式和写作范式的自主性强制转型。一转眼,这几门课开设了10年,收集并梳理了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具体问题,经历了几个轮次的修改,我计划把讲稿整理成文稿,帮助更多的语文教师从日常教学生活化的表达走向学术化的表达,梳理教学成果,提高职业认同感,更好实现专业发展。 教师为什么要提高学术表达的能力? 首先,学术表达是教师提高专业认知、发展学术逻辑的科学方法。学术表达的基础是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学术表达是教师对学科本体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实践性呈现,是教师借助学术逻辑分析、论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教师从经验、感性的重复性教学行为走向理论、理性的创造性思考,有助于教师对重复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做出创新性回答。 其次,学术表达是沉淀实践成果、实现转化与推广的合理路径。教师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自觉的认识与探索,用学术话语及研究逻辑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公共的专业知识,启发更多教师用批判性反思的态度面对自己熟悉的教学场景,引导创新性问题的提出,在创新性问题的推动下获得对教育教学的新认识,围绕相关问题开展更为深入的讨论与研究。依托学术表达建立跨越时空的发展共同体,能够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学术表达使用公共学科话语解释、论证问题,采用客观理性的方式将教师个体面临的个性化问题置于公共讨论场域,有利于厘清问题,澄明观点,达成共识。 最后,学术表达是教师葆有研究状态、增强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的有效策略。学术表达的前提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探索求真求新求变的创造过程。研究者自觉积累并正确理解学术概念的内涵,在学术框架中系统思考,每一个研究阶段的完成都意味着新成果和新问题的出现。科学请求被超越,研究者超越自身的原有认知,丰富理论积累,开展实践探索。教师应该成为这样的研究者:借助研究对抗专业发展的停滞、延缓、枯竭,拥有生机勃勃的成长状态,葆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姿态。可以说,学术表达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表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主张教师努力发表学术成果,让学术表达成为公共空间的集体讨论。“私下的研究在我们看来简直称不上研究。部分原因在于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将研究视为一种共同体活动,而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什么用处” Stenhouse,L. What counts as research?\[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1981(2):103-114.,一方面对别人有用处的研究也会滋养我们未来的研究,这是发表的重要意义之一。另一方面,发表也是对教师专业精神的考量,专业意味着严谨与规范,传递着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呈现出教师对学术规范的尊重与恪守;发表之前的投稿,塑造着教师的学术形象,排版精美的投稿,不仅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能够体现出投稿人的诚意,增加选稿人对作者的信任度。 语文教师进行学术表达要重视教育教学基本原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想。”“理论”源自希腊语,本义是“观看”“欣赏”,词义传递出理论的重要价值——能够让我们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深层肌理,欣赏到世界的理性之美,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认识和把握世界。教师学术表达的逻辑起点是原生态的教学经验和基于经验的直观感受,用理论观点去审视这些经验和感受,将生动丰富的教育教学现象置于理论系统中提炼、概括、分析、阐释,形成基于事实提炼观点、用观点解释现象的逻辑循环,原生态的经验与感受就有了思辨的意味、理性的力量。 新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而且是“知识创新者”,要求教师在重复出现的问题中发现新问题,对重复出现的问题做出创新性的解答;追问教育教学的本质性问题,探索解决课程教学变革过程中涌现的新问题;洞悉教育教学经验蕴含的普遍道理和基本原理,寻找相应的理论并深入思考与探究。要达成这样的目标,要成长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语文教师,学术表达应该受到重视。 按照语文教师的工作要求和发表教学成果的类型,本书分为教学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报告、教学论文五章,每章均明确基本概念、讨论一般要求、提供优秀样例,以便教师系统学习和对比参照。我个人认为教学文本解读和教学案例是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两种学术表达体式,前者标志着语文教师的学术视野,后者是教师实现“二次发展”、突破“高原期”、成为创造型教师的关键。这也是教学案例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特别受到重视的原因。 “随着教育事业的普及,‘教育’‘教养’‘教学’‘课程’逐渐成为人尽皆知的日常用语,导致日常用语或个人自主规定的语义进入教学中。”檀传宝.教育思想的花园——教育基本理论前沿讲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5.概念使用是语文教师学术表达的关键问题,能够准确使用概念,用清晰的概念提高公共表达的有效性,可视为学术表达的第一步。让我们从关注概念的使用,区别生活概念、学术概念,厘清概念的学术语义和日常语义开始,探索提高学术表达能力的路径。 吴欣歆 2022年元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