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落日(见证德国军队的最后时刻)

帝国落日(见证德国军队的最后时刻)
作者: [德] 阿尔贝特·凯塞林
出版社: 文化发展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24
折扣购买: 帝国落日(见证德国军队的最后时刻)
ISBN: 9787514229264

作者简介

阿尔贝特·凯塞林(1885—1960),德国两次大战的经历者,最具领导力的将领之一。在横跨两次世界大战的军事生涯中,丰富的经验和学识,使凯塞林成为了当时德国最具指挥能力的将领之一,并跻身仅有27人的钻石橡叶双剑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之列。凯塞林是二次大战德军将领中最受欢迎的一位,其对手盟军也给他取了个\"微笑的阿尔贝特\"的绰号。

内容简介

古人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希特勒却不理会这句至理名言。或许他对外交谈判寄予厚望,即便如此,我们军人却难以理解为什么战争还没到大局已定的时候就开始遣散一些陆军部队。可以推测,希特勒死活不愿同英国兵刀相见,也无意将战火东引,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如果背后有一支虎狼之师砺兵以待,外交谈判将更主动。 然而,德国空军阵容还不齐整。最糟糕的是,飞机、高炮及其炮弹的生产能力直到 1941 年 10 月初才达到最大,哪怕前期几场战役已经暴露出替补不足的问题,也显示出德国空军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众所周知,飞机生产欲速不达,想要提高产量,发展新机型,前期准备非一朝一夕。到最后,时间一天天流逝,一切风平浪静,我们前线指挥官都摸不透希特勒打算如何与英方和谈,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休整部队,迎接艰巨的渡海空战。 由于关注重心转到英伦三岛,我向基本专职于这行的第 9 航空师请教了很多经验。走访部队、同优秀的克勒师长交流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具备飞行知识和丰富想象力的前海军官兵也被网罗了进来,一个恰当的水手网正在该师编织成型。这批前海军航空兵的任务除了观察整个英格兰东海岸船运交通,还有掩护航海线上和港口通道的布雷作业、对盟军舰船发动高空轰炸和鱼雷袭击。鱼雷机向来对海军言听计从,这不难理解的,因为海航也属于海军事务,只不过它的指挥权从不在海军。无论如何,德国空军从没开发过与飞机性能相适应的鱼雷,令指挥殊为不便。其实我们在1940年确实提议过,在快速灵活的飞机上安装一种能在高速飞行状态下投弹的鱼雷,不过那时应该加大对海军施压。另一方面,任谁看到鱼雷机飞行员投弹都会肃然起敬,飞行员们驾驶着老式飞机(包括 He 111),奋不顾身地在低空闯过暴风骤雨般的防空火力,朝战舰投下鱼雷,再从舷侧撤离。 我们的布雷作业更成熟,水雷同样由海军研发。任何武器早晚要被淘汰和替代,空投水雷自然也不例外。料想敌人也会以不断更新扫雷技术来针锋相对。所以一旦某种水雷被攻克,我们立即制造出下一代产品,同样能让无数船葬身大海或者封堵水道,直到这种水雷也失效,如此周而复始。我军从磁性水雷升级到声响水雷便是这种较量的产物。 不管接下来是何政治动向,空军总司令部授权了在比利时、荷兰设立行政军区,与此同时,空中侦察和监视哨范围得到扩大,一个严密的通讯信号网也组织了起来。一旦这些先进的地区司令部全面建成,我们就更有底气应对铁定会从大不列颠岛杀来的轰炸机大军。 直到 7 月中旬,对英空战的备战命令下达,这些地面组织工作的重要意义才真正体现出来。我亲自侦察了英吉利海峡沿岸,但视野时常为麦穗高耸的麦田所阻。行政军区司令部及附属的劳工营做到了让每座机场在 8 月前都可入驻,还为大规模空袭储备了充足的弹药和燃油。而各高炮中队和航空信号中队有更宽松的时间安营扎寨,他们只需赶在首次作战任务前进驻机场即可。 我们还在忙不迭地制定完善计划时,侦察机已经开始对英吉利海峡和最近的英国港口的船运开展武装侦察,其中一部分任务由第 8 航空军、第 9 航空师及芬克上校的第 2 轰炸机联队圆满完成,另有相当大一部分交由奥斯特坎普的战斗机、攻击机承担。这段时期,我们充其量只能骚扰进出英国的船只。更重要的是,轰炸机部队应该通过这些任务进行热身,形成一套袭船战原理。 英国军工厂不时遭到我方轰炸,其中尤以设在雷丁的维克斯· 阿姆斯特朗飞机厂为主,但空袭不曾针对城市—形成对比的是英国空军的手段,对汉诺威、多特蒙德等德国城市的轰炸甚是突出。不过,敌人的惠灵顿轰炸机飞入德国占领区后往往损失惨重,以至于被迫消停了一阵,倒是英国的战斗机依旧打得兴致盎然。 1940 年 7 月 19 日,我在柏林国会大厦聆听了希特勒演讲。所有典礼仪式之中,我晋升为元帅一事最令人释怀。听到希特勒向英国伸出橄榄枝,我们相信他是认真的,为此还盘算了英国接受的可能性 . 当时我不知道很多陆军军官视空军元帅们的晋升为浪得虚名,但时至今日我依然坚信,西线战役结束后,如果希特勒从没考虑过和平,那我们谁也不可能晋升元帅。 我拥有陆军和空军服役经历,战争后期同时统领过空军航空队和陆军集团军群,自认对于两大军种的指挥官之职都深谙其道。倘若一切唯战绩至上,那么空军无疑在战略和战术层面都为陆战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海军的战略也指引着空军战略,两军一旦出现技术问题,后果都比陆军的问题严重。毋庸置疑,空战对知识和计划的专业性要求更高,虽然两者不在同一层次,但制定空战计划不会比陆战计划简单。同样确切无疑的是,如果涉及到陆战或海战战场,空战指挥官需要全面了解、深入理解三军的基本概念。 元帅的资格无问出身、军种,事实胜于雄辩。不过我给所有空军元帅提一条建议:不要做片面的技术专家,而要学会从三军的角度思考问题、领导全局。 ☆ 从华沙到莫斯科,从敦刻尔克到伦敦,从马耳他到罗马,二战战场全景式回忆。 ☆ 从陆军炮兵到空军缔造者,从抗登陆作战到山地阻滞战,从参谋长到统帅,后勤、财政、基建、外交和国际法——德国元帅四十年军旅生涯的经验教训与人生体悟。 ☆ 用新的视角揭示历史巨变背后决策的方式、理由和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