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野生猫科动物(精)

世界野生猫科动物(精)
作者: (澳)卢克·亨特|译者:猫盟|绘画:(英)普丽西拉·巴雷特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世界野生猫科动物(精)
ISBN: 9787571002404

作者简介

卢克·亨特 澳大利亚生物学家,野生猫科动物保护领域的领军人物,猫科动物保护组织(Panthera)的主席。他不仅致力于世界各地野生猫科动物的实地研究项目,还关注猫科动物种群的发展和栖息地的保护。 他撰写了大量关于野生猫科动物及其保护的文章,并在《斯莱特》、《赫芬顿邮报》和《国家地理》等科学杂志和流行媒体上发表了170多篇文章。截止至2015年,他出版了7本关于猫科动物的书籍。 普瑞西拉·巴雷特 世界顶尖的野生动物艺术家,为本书绘制了精美手绘图。 猫盟 一家专注于科学保护中国本土野生猫科动物的公益保护组织。由生态爱好者和科学家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猫科动物保护现状评估和在地保护经验最丰富的民间团队。

内容简介

当我们抚摸着趴在沙发上打呼噜的 猫咪时,很少有人会想到,我们的祖先和 它们的祖先曾经在这个星球上争夺过主导 权——我们的祖先曾经是它们祖先的猎物。大约3000万年前,第一只真正的“猫”——始猫出现在欧洲的森林里。这意味着猫科动物正式从食肉动物中“脱 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的物种。又过了约1000万年,始猫逐渐分化成两个类群。 其中一个类群发展成剑齿虎家族,我 们的祖先在大约 1 万年前还能看到这些长得很“凶”的猫科动物。史上体型最大的猫科物种就出自剑齿虎家族,其体重几乎 是今天老虎的两倍。遗憾的是我们现在 看不到这些长相奇异的“剑齿猫”了。另一个类群则逐渐演化成我们现在 熟知的各种“猫”:虎、狮、豹、猎豹、美洲狮……还有家猫。其实猫亚科最早的成员——基奥豹很早就出现了,但 它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默默无 闻”——或许是“剑齿亲戚”压制了它。直到约 1000 万年前,猫亚科的物种才开 始“繁荣发展”,足迹遍布亚非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由于出色的捕猎能力和很 强的环境适应性,它们逐渐成为陆地上 最成功的捕猎者类群之一。 今天,40种野生猫科动物遍布除南极洲、澳大利亚之外的大陆。它们的足迹覆盖范围令人惊讶:从海边沙滩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寒山岭,几乎所有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有猫科动物的存在。在印度孙德尔本斯的红树林里,孟加拉虎在小岛间泅渡,海水完全不会影响它们捕猎;从这里往内陆进发,一直 到不丹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马拉雅山垭口,虎依然出现在白雪皑皑的山路上。同时,这种强大的适应性体现在不同的猫科动物身上:在东南亚的雨林里,云豹可以在树上捕捉猴子,它们的 身体比猴子更加灵敏;非洲的猎豹进化 出了世界上最快的奔跑速度,使其能在 平坦的荒漠草原捕捉羚羊;薮猫可以用它那大得不甚协调的耳朵来寻觅草丛中 鼠类的踪迹;而雪豹则用一身灰白色的 毛皮使自己隐身在高原石山里…… 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猫科动物逐渐 形成斑点猫和条纹猫两大花色类型,典型的如豹和虎。这些绚丽的斑纹加上为捕猎 而生的匀称身体,使猫科动物成为了最美 丽的兽类物种。但也正是因为它们的美丽和食肉的天性,在人类占据了竞争上风之后,猫科动物逐渐走向了没落。时至今日,曾 经统治过几块大陆的大型猫科动物已经所剩无几:非洲的狮子仅存2万只左右,而在未来20年内其数量可能还会下降一半;野生美洲豹的数量比狮子更少,而且它们已 经失去了近2/3的栖息地;8个虎亚种中已经有3个灭绝,剩下的几千只虎残存在亚洲的一些森林里,其中有很大部分依然走在消失的路上。中小型猫科动物的情况也类似,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因为栖息地减少而身处困境,其中某些已经濒临灭绝。 作为食物链的顶级物种,野生猫科动物的消失实际上意味着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最终 将给地球上所有的物种带来什么,我们现在并不确定。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些充满魅力的荒野之猫,那么地球一定将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丰富多彩的星球。 而这些,正是我们翻译这本书的初衷:为了不让最坏的事情发生,为了一个可实现的美好明天。了解世界野生猫 科动物,参与到它们的保护事业中,维 护生态之美,给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一个 更美好的未来! 猫盟 荒漠猫 中文别名:草猫,漠猫 英 文 名:Chinese Mountain Cat 英文别名:Chinese Steppe Cat,Chinese Desert Cat 拉丁学名:Felis bieti(Milne-Edwards,1892年) 演化和分类 荒漠猫与野猫关系密切,基于2007年的一个小样本的遗传分析,荒漠猫被重新归类为野猫的一个亚种:Felissilvestrisbieti。然而这个分类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分析验证。有传闻称荒漠猫还会与家猫杂交。 描述 荒漠猫体型比家猫大,四肢略长。冬季毛色为淡黄灰色;夏季毛色变深,呈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为淡棕色或黄白色。它被当地人称为“草猫”,就是因为它的毛色黯淡无光,如枯草一般。荒漠猫的体貌特征并不明显,除了浅黑色的脊中线外,四肢、体侧和颈背常有浅色条纹和斑点,夏季毛短时尤为明显。尾巴的毛浓密,有3~6个明显的黑环,尖部通常为黑色,个别个体的尾尖为白色。脸颊和额头处有淡棕色的条纹,耳尖处有一簇短毛,长度在2~2.5厘米。 相似种:最相近的物种是野猫,或者体型较大的家猫。在使用望远镜远距离观察时,它的外形和猞猁很像,是健壮的沙色或姜黄色的小兽。荒漠猫的分布范围和兔狲有部分重合,而当地人称兔狲为“山猫”(或类似的称呼),这可能会误导研究人员。 分布和栖息地 已知的荒漠猫种群仅分布在中国的青海省、四川省和甘肃省,位于青藏高原崎岖的东北部边缘。中国其他地区的记录不明,大多数记录源于市场上的皮毛交易。荒漠猫栖息在海拔2500~50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灌木丛和森林边缘。它们也可能出现在山地森林和沙漠,但还未被证实。 食性 至今为止,研究人员几乎从未在野外研究过荒漠猫。仅有的一份食性研究显示,小型啮齿动物和兔类,如田鼠、鼹鼠、仓鼠和鼠兔等,构成了荒漠猫90%的食物来源。喜马拉雅旱獭、高原兔和托氏兔在荒漠猫的活动范围内也很常见,大概也是它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包括鸠鸽、雉鹑和其他雉类在内的鸟类也是荒漠猫的猎物之一,尤其在冬天,它们甚至可能会袭击家禽。据报道,荒漠猫可以听到藏在地下3~5厘米深的鼢鼠的动静,并迅速把它们挖出来。在冬天,同样的技巧也适用于捕捉活跃在雪下隧道的小型啮齿动物。据观察,荒漠猫主要在夜间和黄昏活动。 社会习性 荒漠猫很可能是独居动物,但很少有人能够明确这一点。鉴于它们偏好的栖息地多为开阔的空间,避难需求也许是决定其空间格局的关键因素。它们会在石穴里、树根下、茂密的灌木丛中或旱獭和獾的洞穴中休息。目前还没有关于荒漠猫家域面积和密度的信息。 繁殖和种群统计 少数记录显示荒漠猫是季节性繁殖的动物,繁殖期在寒冷的冬季。雌性荒漠猫经常被观察到在1~3月与雄性共同活动,这段时间可能是它们的繁殖期,5月前后会有2~4只幼崽出生。幼崽在七八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独立活动了。 死亡率:目前没有自然死亡记录。其天敌可能有狼、金雕、家犬等。 寿命:未知。 现状和威胁 由于荒漠猫的分布范围非常局限,自然密度也很低。它们多被牧民猎杀,皮毛被制成帽子一类的传统服饰,或做成小的靠垫罩等。它们很容易因误食投放在洞穴外或栖息地的毒饵而死。尽管皮毛交易多限于国内,但随着猎杀范围的扩大和频率的增加,皮毛市场和村庄里的交易也越来越常见。因为牧民认为小型啮齿类动物会和家畜抢食牧草,所以在当地牧区普遍存在大规模毒杀啮齿类和兔类动物的现象。虽然20世纪70年代后期青海省已经明令禁止大规模毒鼠行为,但在小范围地区内一直持续着毒药灭鼠活动。毒药的使用已对荒漠猫的生存造成严重威胁,一方面减少了它们的食物数量,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它们二次中毒。此外,皮毛猎人也会故意下毒猎杀荒漠猫。 1.一本书了解地球上几乎所有种类的大猫。 2.研究大猫们的家族史,深挖不同猫科动物之间的关(八)联(卦)。 3.400余张珍贵野外影像记录,世界顶尖野生动物艺术家的百余张手绘图,好似神秘的大猫小猫就在眼前! 因为了解所以更热爱、更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