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陵书社
原售价: 120.00
折扣价: 86.40
折扣购买: 塘路春秋(史志档案中的吴江运河)
ISBN: 9787555422211
清乾隆《吴江县志》记 载:官塘河,自平望北至县 治四十里(按:此当作四十 七里,八斥镇居其中,土人 有“南廿三,北廿四”之说, 谓南至平望廿三里,北至县 廿四里)。《吴江运河志》 云:二塘之水既合(按:二 塘,即土塘、荻塘),北流 至通安桥(在平望镇南), 甚高大,跨踞东西两岸,水 从其下过。循石桥北行,经 长老桥(在平望镇北)。又 七里,至于洪水桥(在平望 镇北)。又三里,而至于盛 墩(即今平望镇胜墩村), 有桥在河西日袅腰。又六里 ,而至于翁泾桥。又四里, 至于八斥之塘南,有桥曰庙 泾,北有桥曰大浦。由大浦 益北可十里许,为白龙桥。 又一里,为彻浦桥。又一里 ,为龚家桥。自此,河折而 西北流。又四里,即甘泉桥 (今称南七星桥)。又北行 ,为三山、定海、万顷、仙 槎四桥。河益折而西。又六 里,而至于三江桥,范蠡乘 舟入三江口,疑即此。盖太 湖之水东注吴淞而人海,实 由于此。 在清道光《平望志》中 ,关于官塘则有如下记述: 北塘,即官塘。唐王仲舒筑 。明万历元年(1573), 平望官塘运河挑深八尺。万 历三十三年(1605),知 县刘时俊修筑石塘,自秀州 县界起,至长洲县界止,共 塘八十八里,内除土塘坚固 不用石者十里,又除有石塘 年久崩坏、量行持砌者九里 ,实修筑塘六十九里,长一 万二千丈,皆用巨石。清朝 雍正中,巡抚尹继善委震泽 知县邓圭动支库银修筑所辖 塘路,自八坼大浦桥起,至 平望镇安德桥止,长三千一 百六十三丈九尺。 土塘,自平望镇安德桥 至浙江嘉兴王江泾,长三十 里。按吴江旧志所记,土塘 与上面所述的官塘、石塘、 古塘,共长八十六里。与现 水利交通运输部门所说的江 南运河东线吴江段41千米大 致相符清乾隆《吴江县志》 记载:土塘河一名南塘,南 自王江泾,北至平望,三十 三里。史鉴《运河志》云: 吴江县运河之源有二,一从 钱塘诸山发源,下流为西湖 ,东出北关,又北逾仁和( 今浙江杭州)及嘉兴之崇德 (1958年并人桐乡)、桐 乡、秀水诸县,至于王江泾 。而县中运河起于此河之西 为石塘,有桥日闻店桥,内 有市镇,盖秀水、吴江之民 襟居焉。桥之下,众水奔凑 ,东人于河,自南徂北十里 而至于市径。又八九里而至 合路(指盛泽镇黄家溪村) ,折而西流。又一二里,而 于黎泾(今属黎里镇黎阳村 ),而四里至南六里皆有桥 ,临塘西南受穆溪之水而人 于河溪之源。又出其东南, 日睡龙湾(相传宋高宗曾到 此,故名)。河由六里桥而 西。又四五里,而至于百星 桥。又西至于下河桥,折而 北流数百步,为平望镇。 清道光《平望志》中则 把土塘称作南塘,与称作北 塘的官塘相对应:南塘,即 土塘。唐元和五年(810) ,苏州刺史王仲舒始筑松江 堤。宋天圣初,苏州大水, 八月诏转运使徐爽、江淮发 运使赵贺督治之。闰九月, 敕入内供奉官张永和相度, 自市泾以北、赤门以南筑石 堤九十里,爽又奏开江营兵 一千二百人兼修塘岸,南至 嘉兴百余里。明正统十年( 1445),巡抚周忱议修石 塘,其土塘三十里间亦以石 固之,费出于官,但日役千 夫而已。成化二年(1466 ),知府邢宥再修之,因委 任非人,水道多废,不能如 旧日之固。清康熙十三年( 1674),巡抚马祜、布政 使慕天颜、分守道方国栋、 知县金国柱捐俸倡修,土塘 里民输银六千两,增益以石 ,因水势冲激,究不能固。 雍正中,准督理江淮水利郎 中鄂礼条奏,修筑苏常府属 塘路,巡抚尹继善委官督修 ,知县陈兆翱支库银修所辖 塘路:北自元和县界起,至 大浦桥震泽县界止;南自平 望镇安德桥起,至秀水县王 江泾界止。共长七千七百四 十一丈,阔一丈二尺,高六 尺、七尺不等。 P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