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管理规划:场所及其意义

文化遗产管理规划:场所及其意义
作者: 肯·泰勒,朱利奥·威尔迪尼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7.20
折扣购买: 文化遗产管理规划:场所及其意义
ISBN: 9787577209135

作者简介

肯·泰勒(Ken Taylor),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文与艺术研究学院遗产与博物馆研究中心荣誉教授,堪培拉大学景观设计专业荣誉教授,泰国艺术大学客座教授。他在国内外发表了多篇关于文化遗产管理和文化景观的文章。他是亚洲的常客,曾在中国、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演讲。 朱利奥·威尔迪尼(Giulio Verdini),意大利费拉拉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专业博士,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准教授,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他定期就中国和南半球可持续城乡遗产管理实践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建议。

内容简介

大卫·洛温塔尔(David Lowenthal,1998:小罗)批判性地指出:“突然之间,遗产似乎无处不在……人们几乎不可能不碰到遗产。每一处遗产都被珍视。”他的观点是说,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误的感觉,即认为遗产本身是好的,就像赞美诗所描述的“美好的遗产”那样(Psalm,16:6)。实际上,任何参观过金边吐斯廉屠杀博物馆(Tuol Sleng Genocide Museum)(参见图 1.2)或奥斯威辛 - 比克瑙纪念博物馆(Auschwitz Birkenhau Memorial Museum)的人都知道,这些地方的遗产远非想象中的美好。相反,它们所呈现的是遗产的黑暗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遗产记载的是那些遭受监禁、酷刑和谋杀等暴行的普通人的故事,以及暴行者的故事,不管那有多么残忍和不光彩。 遗产在当代世界中无处不在,或者说“丰富的遗产及其社会、经济和政治功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Harrison,2013:1),它推动了民族主义、自豪感、冲突感、人们的场所感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兴趣,尤其当遗产并不主要指古代的遗迹和遗址时。同时,无论遗产看似多么普通或平凡,它也关涉此时此地,以及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在这种情形下,遗产深刻地介入人与场所和遗产对象之间的无形关系。此外,遗产不再是朱利安·史密斯(Julian Smith,2015)所称的古物学、纪念物或美学偏见的唯一专家领域,“我们已经认识到,遗产以其多种不同的形式构成了社会中一股有影响力的力量……作为回应,我们看到了遗产研究作为一个明确的研究领域在不断发展”。(S?rensen 和 Carman,2009:3) 实用性:本书作者致力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规划研究,提出理论的同时,例举典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对从事文化遗产研究的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