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变迁及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
\"王佳,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金融学院副院长,讲师 \"
内容简介
\"1.2? 逻辑框架 本书从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现象出发,在文献综述奠定理论基础以及界定 相关概念后,首先,描述和总结了 1980—2015 年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现状与 特征。其次,从综合视角出发,选择影响一国储蓄投资缺口的内部因素— 政府财政结余率、人均收入、人口结构、金融发展程度,以及其他重要因 素—贸易开放度、人均国土面积、货币国际化、经济自由度、国际竞争力、 内陆国家、石油价格等,对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进行相关性分析。再次,根据 数据的可得性和模型的稳健性,选择影响一国储蓄投资缺口的内在因素以及 其他重要因素,搜集尽可能多的国家样本,基于横截面数据,对 2015 年全 球 111 个国家(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在横截面数据实证研究后,本书增加 汇率与经济增长率等周期性因素,基于面板数据,对 1990—2015 年全球 84 个国家(地区)经常账户失衡进行实证检验。接下来,本书对持续性失衡国 家(地区)进行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包括对美国、欧元区内部、中国的 经常账户失衡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并讨论了日本、俄罗斯、英国、澳 大利亚经常账户的持续性失衡。最后,本书针对内在因素、人口结构、人均 收入、贸易开放和金融发展、汇率、收入不确定等因素,对全球经常账户 失衡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书还讨论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球经 济增长和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问题,并对未来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走势进行了 展望。 1.3? 主要内容 除第 1 章外,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本书的第 2 章是文献综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本部分从传统的经常账户收 支理论、经常账户跨期均衡分析法、跨期均衡视角下的储蓄 - 投资缺口、逐 步丰富的经常账户决定因素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在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做出总结与评述。 第 3 章是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变迁。本部分首先对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规 模维度、离散维度进行历史数据描述和分析;其次从国别(地区)视角出 发,描述了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中国、日本及亚洲新兴经济体,欧洲的 英国、欧元区成员国、俄罗斯,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拉丁美洲的墨 西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和智利,非洲的埃及、南 非、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安哥拉等国,中东产油国沙特阿拉伯、伊 朗、科威特、阿联酋的经常账户失衡;最后对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特征进行 总结。 第 4 章是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根据现有文献找到影响 经常账户失衡的 12 项重要因素,对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进行统计描述和数据验 证,发现这些因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单变量解释 能力非常有限。大多数的内陆国家发生了经常账户赤字。在 2007 年石油价格 高位时期,13 个 OPEC 成员国都发生了经常账户顺差;在 2015 年石油价格低 位时期,大多数 OPEC 成员国发生了经常账户赤字。 第 5 章是基于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影响因素实证研 究。首先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模型的稳健性,选择影响一国储蓄 - 投资缺口 的内在因素以及其他重要因素,搜集尽可能多的国家样本,在讨论多重共线 性问题后,基于横截面数据,对 2015 年全球 111 个国家(地区)经常账户失 衡进行实证研究。其次,增加汇率与经济增长率等周期性因素,基于面板数 据,对 1990—2015 年全球 84 个国家(地区)经常账户失衡进行实证检验。研 究发现,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人口 抚养比、人口性别比、金融发展程度、贸易开放度和 OPEC 成员国的横截面数 据和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不一致。可能的解释是:首先,面板数据包含 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两个维度,引入了经济增长率、汇率等周期性因 素,由于这些周期性因素的作用,横截面数据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不 一致。其次,这些因素的作用还受到居民储蓄动机、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 在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时间长度内,这些因素的作用可能会更加显著。此外, 贸易开放度和 OPEC 成员国的影响与样本时间长度、国际原油价格等因素有 关。政府财政结余率的横截面数据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具有一致性,都对一国经常账户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说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加剧 一国经常账户赤字。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显著改善了一国经常账户。实际有效 汇率的上升显著恶化了一国经常账户。 第 6 章是基于持续性失衡国家(地区)的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文章结合持续性失衡国家(地区)的特征,观察解释变量的相 关系数矩阵,尝试解决多重共线性后,对美国、欧元区内部、中国的经常 账户失衡进行时间序列检验,发现面板数据的一些确定性结论并不适用于 持续性失衡国家(地区);对于不同的国家(地区),导致经常账户失衡的 主要原因并不相同。巨额的财政赤字、相对人均收入和金融发展程度的上 升是美国经常账户持续性逆差的重要原因。财政赤字率差异、名义汇率和 本国通货膨胀的不对称效应是欧元区内部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原因;人口 性别比和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显著改善了中国的经常账户。相较于这些非汇 率因素,汇率因素对中国、美国经常账户的作用并不显著。本书讨论了日 本、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的经常账户失衡,认为日本老年人的高就业 率是其人口老龄化与经常账户顺差并存的重要原因。丰裕的自然资源,尤 其是矿产出口是俄罗斯经常账户顺差的主要来源。发达的服务业和服务项 目顺差缓解了英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初次收入项目逆差是澳大利亚经常账 户赤字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说明,治理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要结合本国 (地区)的特点与国情,不能照搬理论,采取固定模式,从而避免“头痛 医头,脚痛医脚”的盲目调整措施。 第 7、8、9、10、11、12 章是关于内部因素、人口结构、人均收入、 贸易开放和金融发展、汇率、收入不确定等因素对经常账户和贸易失衡影 响的研究。从储蓄投资视角出发,财政结余率、人口抚养比和经济增长率 是影响一国经常账户的内在因素。人口性别比和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也对 一国经常账户产生显著影响。人均收入和经常账户的关系是“倒 U 形”,显 著影响了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发展程度对一国经常账户 具有显著的正向、负向作用。这些研究发现,一国内部因素是影响一国经 常账户的关键因素,缓解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各国要努力缩小储蓄 - 投资 缺口,同时将汇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面对收入不确定冲击时,要重视 正向、负向不确定性对一国经常账户的作用,进而将经常账户失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第 13 章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通 过回顾 1990—2019 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发现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危机 等外部冲击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暂时的。根据各国的统计数据,阐述疫 情背景下各国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剖析宏观经济 政策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联系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和外部失衡理论对现阶段的 宏观经济政策做出进一步思考。 第 14 章是全球经常账户失衡未来走势展望。首先,在疫情冲击下,世 界经济复苏疲软,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规模可能会小幅扩大,但是不会迅速 上升。其次,阐述了逆全球化回潮的背景和现实。结合拜登执政、英国脱 欧等事件,对美国、英国和欧盟、中国经常账户失衡走势进行了展望,分 析这些事件对全球经常账户失衡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本书认为,拜登推 行的增税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或将扩大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英国脱欧 后,不再享有欧盟单一市场的关税优惠政策,与欧盟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 将按照 WTO(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条件进行,这一变化将会在很大程 度上冲击英国对欧盟的出口;欧盟大多数国家未来的经常账户失衡走势面 临不确定性。美国、英国经常账户赤字的扩大可能会增加顺差国家的数量 和扩大失衡规模,影响全球经常账户失衡格局。本书展望了逆全球化背景 下中国经常账户失衡走势,认为疫情会对中国经常账户产生正负两方面的 影响,很多国家可能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或将对中国出口贸易带来负面影 响;各国恢复经济所采取的扩大基础建设投资可能会增加对中国货物与服 务项目的需求;美国退出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贸易协定,或 给中国带来机遇。总的影响还需考察这些正负向因素的综合作用。英国脱 欧对中国经常账户的直接影响有限,但是将会缩窄中国进入欧洲市场的渠 道,影响中欧贸易、投资和谈判过程,不利于开展中欧贸易。在此背景 下,中国在战略上要坚持全球化,坚持开放,积极参与制定全球化治理规 则,在现有的秩序和规则框架下争取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贸易、投 资、监管、金融开放、宏观经济政策等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处理好开放和 保护的关系,积极推进国际经济合作,建立稳定、自由、开放、相互协 作、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常账户失衡逐渐加剧,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规模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在近三十余年来 的高位水平。新冠疫情的爆发冲击了世界经济,中断了原本下行的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规模。学者们对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虽然达成了一些共识,但是在理论对现实的解释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疑惑和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