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研究的新拓展和新突破(吴宓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吴宓研究的新拓展和新突破(吴宓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 王本朝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吴宓研究的新拓展和新突破(吴宓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ISBN: 9787510890529

作者简介

王本朝,文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1990年至今,在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和西南大学文学院工作。1993年破格提为副教授,1998年评聘为教授。现为西南大学人文学部部长,二级教授,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出版学术著作7部,主编教材、著作8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等刊物全文转载40多篇,被学术研究界评论和引用800多篇次。 占如默,西南大学文学院教师,在读博士。主讲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国学概要、宋词专题、经典诵读等课程,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青年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培育项目“《吴宓留美笔记》手稿整理与研究”,与人合作出版专(编)著7部,在《文献》《现代中文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

内容简介

一、吴宓的诗歌创作概况 吴宓早年的愿望是学化工或新闻出版,后来留美投身在著名的新人文主义领袖白璧德教授门下,选择的是文学研究。吴宓早年也有过文学创作的想法,还一直构思着一部自传体小说,但终未动笔,他写得最多的还是旧体诗。吴宓一生历经晚清、民国、人民共和国,从少年英才,到《学衡》主编,从名教授到逐渐被边缘化,由政治争取的对象到成为批判的人物,一生坎坷,毁誉褒贬。吴宓在民国时期出版过诗集,解放后发表过的诗文多为一些勉为其难的应景之作。虽然外在写作的空间受到政治运动的挤压,加之解放后白话文学占了主流,吴宓的文言诗在很多场合也显得不合时宜,但吴宓依然保持着写诗的习惯。如果说解放前吴宓的文学活动更多是朝向社会,想以诗名自诩,那么解放后吴宓的诗歌写作更多转向了自身,是自我言说,诗歌也就成了吴宓在特定时代抒发情感、结交诗友、评判时事的最重要的方式。解放后吴宓的诗歌主要散见于报纸、日记、友人的书札和自己整理的部分文稿中。根据创作动机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赋赠酬答、抒怀自慰、纪事议政三大类。 1.赋赠酬答:“同深换世哀” 李白豪言:“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杜甫也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诗与酒曾是古典文人的重要精神寄托。在解放后相当一段时期,人被高度组织化,人与人之间的私人交往有限,但吴宓和一些诗友依然保持着传统士人的交游方式,常以诗酒唱和,以诗酒自况,用诗歌互通款曲,表达彼此的挂念之情。友朋赋赠,是吴宓在解放后诗歌创作的动机之一。在这些赋赠酬答的诗歌中,写给陈寅恪的较多,也最能见出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境,体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殊的情感及交流方式。 吴宓与陈寅恪是在哈佛求学时的故交,二人前后交往五十余载,书信不断,诗词赠答甚多。解放后,陈寅恪客寓南方的中山大学,吴宓偏居西南重庆北碚的西南师范学院。地偏途远,两人之间主要通过书信联系。吴宓评价解放后的陈寅恪是壁立千仞之态度,不降志,不辱身。在祝陈寅恪六十寿辰的诗中,称他是“文化神州系一身”。在感怀文化溃败的同时,也不乏惺惺相惜之意。即便在“文革”的艰难岁月,吴宓还多次梦见自己与陈寅恪联句。“文革”中受尽批斗折磨的吴宓,居然梦到的是陈寅恪诵释其新诗句“隆冬乍见三枝雁”,可见牵挂念想之深。 陈寅恪坚守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与解放后的政治运动难免有所抵牾,吴宓非常担心友人的生活。《怀寅恪》作于1952年12月28日,日记中记载:“未晓,梦与陈寅恪兄联句。醒而遗忘,乃作诗一首。”诗中说:“两载绝音问,翻愁信息来。高名群鬼瞰,劲节万枝摧。空有结邻约,同深换世哀。昆池呜咽水,祗敬观堂才。”前两句表思念牵挂之苦;三四句赞友人“高名”“劲节”,也有对可能因之而招祸的担心;五六句真切道出身处社会大变革,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悲哀,“同深换世哀”一句,可谓感同身受;最后借对王国维的怀念,既赞陈寅恪之才,联系当年王国维临终的文化托命,又有相互劝勉之意。 1959年7月29日,吴宓接到陈寅恪诗函,其中有七绝和七律各三首,陈寅恪看似写闲情娱事,但吴宓看出了其中寓含的正意,认为是陈寅恪的人格、精神、怀抱,以及近年的处境与一生大节的体现,可以作为后来者写史和知人论世的材料。这年的9月6日,吴宓于风雨晨晓中写成《寄答陈寅恪兄诗》三首,当日写寄给陈寅恪。其中有“回思真有泪如泉”的切切思念,也有对“过眼沧桑记梦痕”的身世感叹,更有对“文教中华付逝流”的黯然神伤。在这些看似朋友间的问候闲作中,正可见出彼此的趣味和性情,以及字里行间相濡以沫的情谊,也给了彼此坚守文化信念的激励。 吴宓先生学贯中西,文博古今,是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当年留美“哈佛三杰”之一,清华国学院创办者,1942年就已经是英国文学“部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翻译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教育家、诗人、红学家和国学大师。 本书运用新发掘资料,从新的视角,对吴宓的生平交游、思想观念及教育实践等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敞明去蔽,进一步确证吴宓会通中西、传承文明的博雅人生及其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