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7.15
折扣购买: 金殿重楼花间语--温庭筠传(精)
ISBN: 9787563950133
元和七年(812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或许是 为了消除前一年里漫天飞雪留给人间的抑郁氛围,或 许是为了给贫苦之中煎熬的大唐子民一丝憧憬。在日 头温暖的光辉下,田野里青葱的禾苗懒洋洋地吐露着 芬芬,让看到这青翠的路人,都禁不住舒了心。 可日子并没有随着春天的到来渐渐好转,无论是 守着一亩薄田过日子的庄稼汉,还是城墙脚下随人群 讨生活的商贾,过得都是困窘而艰辛的。或许境遇再 差一些,便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在远离帝都长安的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温氏 一族也是如此。虽然祖上大唐开国之臣温彦博由隋幽 州司马,转而为大唐中书令,晋封虞国公,追赠特进 ,赐谥号为恭陪葬昭陵,成就了一个文人的最高辉煌 ,可正如古语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皇族之 余荫尚且不能泽及身后二百年,何况温彦博不过一介 臣子。 失去了富贵根基的温家,不过是普天下平民百姓 之中的一支,若真细细寻其不同于寻常人家之处,倒 也是有的。他们以祖辈为荣,更以此自勉,这一脉的 读书人一直相信,有朝一日他们将追随先人的步伐, 立于朝堂之上,指点江山,笑看风云。 然而情怀并不同于机遇,温彦博逝世后百余年, 温氏再无名臣,他们仿佛随着这个朝堂一起萎靡,甚 至已然能预测到不久后的凋零。 一块方巾,一袭长衫,还有胸中的一片豪情,便 是这个家族为数不多的能传承下去的物件。 并不富足的生活,让宗族谱牒与祠堂显得混乱而 芜杂,清醒与不清醒的后人,在艰辛生活的压迫之下 ,脊梁早已不能撑起一个家族了。祠堂前的草愈发繁 茂了,叫人分不清楚是青苗还是杂草,只能让它这般 茂盛,纵然挡住了厅中牌匾,也好过使人瞧见那斑驳 的砖瓦,平添一分烦恼。 可这些并不重要,至少比起流淌在血液之中的执 着,这是不重要的。巍巍高楼历经百年风霜,终究逃 不过残砖败瓦的命运,可这并不妨碍每一代读书人对 于下一代寄予厚望。 即使他们所效忠的王朝,日薄西山;即使早在数 十年前,一曲马嵬哀歌,唱断了那个万国来朝的大唐 盛世。 人心萧索,世道萧索,整个王朝也跟着萧索下来 。再无策马南山英豪雄辩,再无名典修撰流传于世。 该有的、不该有的,都统统随着雨水进入泥土,成了 令人嫌恶的肮脏之物。 不过,凡事终究是有例外的。如殷商桀纣之暴虐 ,尚有比干剖心以谏;如楚怀王之庸懦,尚有屈原投 江殉国。文人的骨血,应当是一个王朝最后的尊严。 正是为了这样的尊严,为了给这走马灯般频繁更 迭的王权斗争留下一丝清明,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被 族人命名为“岐”。 温岐,族人希望他如岐山之立于苍穹之下,又如 西周之鸣凤,助天下重现一世繁华。这是个被寄予厚 望的孩子,或者说,这是个被例行寄予厚望的孩子。 凤鸣岐山,一鸣而惊天下,他的存在,注定了要为这 个时代抹上另一种颜色。 只是此时,温岐还是一个孩子,顶多是个聪慧一 些的孩子。日后再多的传奇与坎坷,都不是一时间能 够看清的。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的温岐 就是个本本分分的孩子。他整日跟在爹娘身边,听着 父亲讲些逸事旧闻,虽然有时颇为晦涩,他还是乖乖 听着。 故事通常是残酷的,如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 死于首阳山,如司马迁之直言谏上,如梁鸿之东逃海 曲,贤明之臣常常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更有甚 者,为时代所不能容,唯有流落江湖,保全性命。 虽不能完全懂得,温岐却也有几分明了,当如何 为臣,如何为官。他开始体会到这个家族世世代代的 愿望,甚至在他懵懵懂懂的时候,便决定传承这份愿 景。 只是还未等他的父亲一一教全,大唐又一次陷 入风云诡谲之中,天下人都为之忐忑。 安史之乱过去不过五十年,天下一度陷入混乱。 直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太子李纯即位,在各方节 度使混战中不得安生的百姓,才有了喘息了机会。 然而梦碎了,大唐强盛的日子到头了。那个满怀 雄心削藩改制的皇帝,死于后宫之中风云诡谲。举国 的哀思如潮水,在市井、在朝堂,汇成了洪流,却没 能冲掉最后一丝疲敝,还天下一个盛世景象。 许多人,连同温岐的父辈亲族在内,都曾幻想有 朝一日效力于君王殿前,他们将用毕生精力,为这个 皇帝、为这个王朝,重塑辉煌。他们知道,这个兢兢 业业的守成之君,没有玄宗那般风流,也就不会再唱 一曲马嵬哀歌。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般雄心与抱负 ,是天下读书人最痴狂的念想。 可这一切,仅仅是幻想。 元和十五年(820年),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 李纯薨,李恒继承皇位,就是一个笑话。 普天之下,人们都在冷笑。 P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