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弼/大家精要](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1015/22/20211015225737147.jpg)
出版社: 陕西师大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12.60
折扣购买: 王弼/大家精要
ISBN: 9787561388839
武锋,历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独立撰写著作两部,主持省级课题一项。
圣人有情,以性统之 汉魏时期比较流行的是圣人无情论。为什么会这 样认为呢?这是由于圣人法天思想的流行。圣人法天 在儒道思想里都有类似的地方,孔子也讲过“天何言 哉”的话,认为天的运行可以效法,道家讲天道无常 ,对待事物也应保持虚心的态度,所谓“天法道,道 法自然”,天、道、自然可以看作一体。天的运行是 没有喜怒哀乐的,四时推移,寒暑变化,都是自然运 行,没有外力强加给它。圣人法天,也应该像天一样 ,自然做事,用之则行,不用则藏,不以个人喜怒哀 乐加于其中,因此也就显得没有个人情感。圣人法天 于此可以推得圣人无情之结论。所以,汤用彤先生说 :“夫内圣外王,则天行化,用舍行藏,顺乎自然, 赏罚生杀,付之天理。与天地合德,与治道同体,其 动止直天道之自然流行,而无休戚喜怒于其中,故圣 人与自然为一,则纯理任性而无情。圣人以降,则性 外有情,下焉者则纵情而不顺理,上焉者亦只能以情 为理,而未尝无情。”由此,圣人无情说在当时成为 士人通识。名士何晏即主张这个观点,他在《论语集 解》中说:“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渊任道,怒不 过分。迁者移也。怒当其理,不移易也。”凡人喜怒 无常,情感不能自控,颜渊乃贤人,其情感表达合理 ,即以情从理。这里的理就是指人的本性。凡人、贤 人都不是圣人,何晏的言外之意应指圣人无情,无情 才是与本性合一。 王弼主张圣人有情,这个观点与魏晋时期很多名 士的看法都有不同,他的观点有其独特之处。王弼说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圣人 有情,和凡人没有区别,但是圣人又具备神明即智慧 ,可以控制情感,而不让它随意泛滥,在这个方面圣 人能够做得恰到好处。智慧自备则不假外求,看似无 知无欲,而实则明达于心,这就是得之自然的行为。 不但神明得之自然,五情也是本之自然而来(同于人 ,即本来就有的),因此,圣人有情顺理成章,本之 自然即是本之人性。 王弼在《论语释疑》之中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性 情观。《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 远也。”王弼解释道:“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 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流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若 以情近性,故云性其情。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若 逐欲迁,故云远也;若欲而不迁,故曰近。但近性者 正,而即性非正,虽即性非正,而能使之正。譬如近 火者热,而即火非热;虽即火非热,而能使之热。能 使之热者何?气也,热也。能使之正者何?仪也,静 也。又知其有浓薄者。孔子曰:性相近也。若全同也 ,相近之辞不生;若全异也,相近之辞亦不得立。今 云近者,有同有异,取其共是。无善无恶则同也,有 浓有薄则异也,虽异而未相远,故曰近也。”对于这 段文字学者有所争论,此文来源于皇侃《论语集解义 疏》,是皇侃所引用的王弼逸文。有人认为,上述所 有引文都是王弼的论述,也有人认为只有“不性其情 ,焉能久行其正”一语是王弼的思想,后面乃是皇侃 对王弼说法的解释。笔者比较同意后一种意见,即上 述文字只有前面一句是王弼本人的,后面均是皇侃的 发挥。文中所述“此是”一语,显然是对前面话语的 指称,如果是王弼本人的说法,则此语无法落实。前 面一句话,王弼在注释《周易·乾·文言》时也提及 ,他是这样说的:“不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 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利 而正者,必性情也。”其中“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 正”一语和上引《论语释疑》中的话是一致的,这应 该是皇侃从王弼的《周易注》中抽出来的话而用之解 释《论语》里的思想。 P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