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

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
作者: 折晓叶 陈婴婴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8.40
折扣购买: 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
ISBN: 9787807683902

作者简介

折晓叶 1981年兰州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84年南开大学法学(社会学)硕士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农村社区发展和城乡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刊物上发表多篇相关论文,著有《村庄的再造——一个“超级村庄”的社会变迁》、《城乡关系演变的制度逻辑和实践过程》(合著)、《乡村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城市在转折点上》等。 陈婴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博士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调查方法、农村社会学研究,出版专著《职业结构与流动》,合著《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变迁调查》《中国百县市国情调查第二批调查点问卷调查:调查报告和资料汇编》等。

内容简介

………… 除了对超级村庄本身进行分类外,我们还在每个案例周边选择了一两个非超级的村庄进行观察比较,用以辨别为什么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有的成了超级村庄,而有的并未出现这样的特征,从而对变迁发生的限制性条件进行说明。 在时隔十年之后,我带着比较研究的视角,又一次回到最初研究的单个案例村,再度对它进行了追踪调研,对发展条件变化之后的村庄合作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单个案例到比较研究,最为困难的是怎样确定可比性。如果把没有可比性的两个案例放在一起,就好比“鸡同鸭讲”,南腔北调,各说各的,互不搭界。可比性首先包括外生条件,比如地区的先期发展基础、政策力度和地方治理水平、外来影响和促发条件等;其次包括村庄内生条件,比如内部条件成熟的程度(影响着村庄发展的渐进过程和水平)、内部动力的强弱(决定着村庄变革的实际程度)、内部乡土资源开发、利用和转换的程度(决定着村庄对外部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和程度)、乡土社会结构有没有弹性或者开放性以及程度的强弱(影响着村庄接纳和融入外来要素的可能性和程度)、社区内聚力的强弱(既决定着村庄摆脱大社会控制的能量,也决定着村庄对大社会开放的程度),等等。 我们并不否认村庄发展过程中存在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地方治理环境和城市现代工业的影响,但是,从超级村庄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村庄内部的条件和因素,并且由于内因的不同,这种发展是分散的,发展的水平和发展的道路在不同地区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关注这些差异,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 从类型比较研究的角度,经过对超级村庄与其周边相对落后村庄的比较,以及对不同类型的超级村庄之间的相互比较,我们发现,就其本质来说,超级村庄的发展是一种内源性发展。 这种比较的工作不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一些概念和命题尚未经过反复的比较、提炼和验证;也不是一种政策性研究,目的不在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或可行性方案。研究旨在描述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而易于受到忽视的那些变化,说明这些变化“为什么”发生,它们所揭示出的新现象“是什么”,未来的变化趋势将会“怎么样”,等等。 当然,个案的扩大化推理是分析性推理,即直接从多个个案的比较上升到一般结论的归纳推理形式,即形成理论的雏形。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质性研究中的田野个案经验,并不是一个自然存在,而是一个在理论视角下加工的案例。田野经验研究就是如何从现实世界的复杂现象中,找出某类在日常生活中重复再现的现象,挖掘其背后稳定的社会机制和“剪不断理还乱”的因果关系及其深 厚的社会根基;同时发现理论的志趣,将微观经验现象变成个案,让它成为一种理论难题,一种在某些理论解释下显得不正常,而必须对现有理论做出某些补充才能解决的难题。 说到这里,寓意明确,就是说即便是田野经验研究,也不能再产生另一个误区,好像只要扎根田野,就能挖出宝贝。殊不知,要想把握对研究问题的洞察力和想象力,确立研究志趣和方向感,还需要借助研究者更高的理论素养,即对经典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只不过,在田野经验研究中,它们是隐藏于研究者背后的、支撑其研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另一种知识底蕴罢了。 ★属于生活书店常销品牌“社会学经典文库”。该系列图书聚焦当代社会现实,关注宏/中/微观层面热点问题,有口皆碑,多次加印。 ★中国本土社会学研究典范之作,此次再版新增5000多字再版前言和万字附录《田野经验中的日常生活逻辑》,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追踪关注,对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 ★超级村庄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别类型,可以说是工业进村之后村庄变迁的一种顶峰状态。经历了优劣分化过程之后,存活下来的超级村庄完成了产业和制度转型,依然在乡村经济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走在当下新的农村现代化道路上回看二十年前超级村庄的实践,是另一种“在这里读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