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

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
作者: 包祖晓
出版社: 华夏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80
折扣购买: 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
ISBN: 9787508092539

作者简介

包祖晓,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浙江省台州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长期从事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擅长运用禅学理念和方法治疗各类神经症及心身疾病,著有《精神疾病诊治心悟》《抑郁症诊治心悟》《焦虑症诊治心悟》(待出版)。在国内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 和浙江省科技成果各1项、国家科技二等奖1项、 科技一等奖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三等奖1项、台州市科技三等奖1项及国家发明专利1项。先后主持或参加各级科研项目共12项。

内容简介

在现代通俗的健康定义中有两条标准是“心理健 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也就是说,健康的前提条 件包含“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以及 “能良好地适应相应的社会”,否则,就有可能成为 “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甚至 “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了。 如果从功能社会/社会必要性的角度看,这无疑 是正确的。健康/正常人首先得能够按照那个特定社 会的要求去工作,不仅如此,他还得能够参与社会的 再生产,即能够组建供养一个家庭。但是,如果从个 人存在的价值/存在性角度看,上述的观点就未必正 确,也就是说,“健康的人不一定没有焦虑”、“健 康的人不一定社会适应良好”。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希 ·弗洛姆所提出:“健康或常态就是有一个最适合个 人成长和幸福的环境。” 这是因为,“适应”一词在我们的社会里通常被 当作是一味顺从、丧失个人自身“存在性”的代名词 。从存在主义角度看,如果一个个体能充分地面对个 人自身的“存在”,即使他可能因此变得比以前更不 能适应社会,即使他很可能会产生比以前更多的有意 识的焦虑(正常的关于“存在性”焦虑),他也是个 健康/正常人。 因此,从个人“存在性”角度看,一个所谓“没 有焦虑”、“社会适应良好”的正常人远没有一个所 谓人类价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患者来得健 康。前者以放弃“自我”的“存在”来成为别人期望 的样子,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由全部丧失。而精神 疾病/心理障碍患者则可被看作在争夺“自我”的战 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尽管他挽救个人“自我” 的努力并未成功,也未有效地表达出“自我”,却借 助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的症状和遁入虚拟的生活寻求 拯救。 难怪弗里德里希·尼采尖锐地指出:“疯狂罕见 于个人,但对于团体、党派、民族和时代来说则是常 态。”阿瑟·米勒在《尊重她的痛苦——但也有爱》 中论述道。 人类永恒的挣扎是:以某种方式感知到自己与邪 恶共谋,成为一种不能忍受的恐惧。用全然无知的受 害者眼光,或者用全然邪恶的暴力发动者眼光来看这 个世界则让人安心得多。不论付出任何代价,都不要 干扰我们的无知。但是,所有国度中,最无知的地方 在哪里呢?不就是疯人院吗……无知的完美境界,其 实就是疯狂。 作为精神/心理卫生科医生,作者每当在媒体上 看到杀人犯、经济犯罪、贪官、性丑闻及所谓的“精 英”们犯罪时就会感到超级郁闷。他们事发前风风光 光,被视为完全正常,相比之下,自己天天接触的那 些被认为“不健康/不正常”的来访者倒显得挺美好 :上瘾者很讲面子,痴呆者很单纯,抑郁者让人动容 ,精神分裂者有一颗敏感的心,躁狂者让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