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作者: 熊哲宏
出版社: 中国法制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ISBN: 9787509363973

作者简介

熊哲宏,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潜心研究精神分析学、皮亚杰学派以及认知科学多年,成绩斐然,著有《皮亚杰哲学导论》《皮亚杰理论与康德先天范畴体系研究》 《认知科学导论》 《智慧的发生――皮亚杰学派心理学》 等哲学和心理学学术著作。 近年来致力于普及心理学知识,醉心于心理学通俗读物的撰写,笔耕不辍。著有《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走近西方心理学大师丛书》《心理学大师的爱情与爱情心理学》《心理学大师的失误启示录》《你不知晓的20世纪最杰出心理学家》《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来自咨询与治疗大师的启示》等心理学畅销图书,深受读者欢迎。

内容简介

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先驱、德国心理物理学的创始 人费希纳,被弗洛伊德誉为“一个具有深刻洞察力的 研究者”,并公开承认:“对于费希纳的观点,我向 来是赞同的,而且在许多重要问题的看法上曾追随过 这位思想家。”首先,弗洛伊德接受了费希纳“心理 类似于冰山”的比喻。费希纳认为,对于心理这座冰 山来说,它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藏在水面之下,在这里 有一些观察不到的力量对它发生作用。其次,接受了 费希纳的“精神定位”的概念。弗洛伊德写道:“伟 大的费希纳在一次关于梦这个题目的简短讨论中,提 出一种说法,认为梦中的活动景象与觉醒时刻的观念 生活有所不同。这是唯一能够说明睡梦生活的特征的 假说。这句话向我们表示的是‘精神定位’的概念。 ”这一概念直接启发弗洛伊德避免在解剖学定位的意 义上理解“精神装置”。再次,费希纳的“寻求稳定 性倾向”原则导致了弗洛伊德的恒定原则。费希纳曾 认为,只要意识的冲动始终同愉快和不愉快保持着某 种联系,那么愉快和不愉快与稳定和不稳定的状态之 间就存在着一种心理物理学的关系,每一种产生于意 识阈限以上的心理物理运动,当它接近完全的稳定性 并超出一定的限度后,就会相应地产生出愉快,而当 它背离了完全的稳定性并超出一定限度后,就会相应 地产生出不愉快。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两种限度称作愉 快和不愉快的“质的阈限”。弗洛伊德由此得到启发 而提出恒定原则:不愉快与兴奋量的增加相一致,而 愉快则与兴奋量的减少相一致。 在讨论莱布尼茨和费希纳对弗洛伊德影响的时候 ,应该注意,他们关于无意识的思想倾向于纯粹的描 述,即是说,是在描述的意义上使用无意识概念。他 们认为有些观念为人所意识,另一些则不在意识中或 称作无意识的。在他们看来,根本无所谓无意识这一 心理领域。当意识到一个观念时,它仅仅是作为脑痕 迹在生理意义上存在,而不是心理意义上的存在。弗 洛伊德真正追随的是赫尔巴特和哈特曼作为一个心理 领域的无意识,而把莱布尼茨和费希纳的无意识规定 为“前意识”。 赫尔巴特的“意识阈”概念实际上肇始了无意识 学说。他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控制的 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限, 这些界限便为意识阈。”赫尔巴特对无意识学说的最 大贡献也许是他孕育了压抑的概念,从而为弗洛伊德 的动力意义上的无意识奠定了基础。赫尔巴特认为, 为了使一个观念上升到意识,它必须和现存于意识中 的其他观念适合与一致。那些不一致的观念不能在意 识中同时存在,而那些不相干的观念则被排斥在意识 之外而变成“被抑制的观念”。被抑制的观念存在于 意识的阈限之下。他还认为,许多观念之间存在着冲 突,它们为了在意识中得到表现而进行积极的斗争。 这样,由于他有了“被抑制的观念”这一概念,他的 无意识就成为一个心理领域。不被意识到的观念储存 于此并从这里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因此,就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来说,以赫尔巴特的影响最为 直接和具有实质性。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观点也是弗洛伊德承 认的他的思想来源,他们主要在本能问题上是弗洛伊 德的先驱。弗洛伊德写道:“精神分析在很大程度上 与叔本华的哲学见解相似,叔本华不仅强调情感的支 配作用和性的极端重要性,他甚至还意识到压抑机制 ,但是,这并不能说是因为我熟悉了他的学说。我是 一直到晚年,才拜读了叔本华的大作的。”弗洛伊德 承认的与叔本华的相似之处主要有:第一,性欲的极 端重要性。弗洛伊德说:“早在很多年以前,哲学家 叔本华就已阐明了人类活动如何受性冲动的影响。” 在叔本华看来,性欲是一种最激烈的情欲,是欲望中 之欲望,是一切欲望的汇集,是“生存意志”的核心 ;甚至人类也可说是性欲的化身。正如牙齿、食道、 肠子就是客体化了的饥饿一样,生殖器就是“客体化 了的性欲”。叔本华还进一步认为,我们没有或很少 意识到的一个领域会有助于我们忘却和扬弃“自我” ,并找到某种幸福和解脱。这就是“性爱”或性欲甚 至性行为。“在性爱中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某种普遍 的东西(即与我们的经验毫不相干的东西),即叔本 华所说的‘种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所特 有的,而不是个体的人所特有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更新 的本能)引诱我们个体的利己主义,哄骗它采用粗暴 手段以达到满足,而这种种族意义归根到底却是冷静 地不顾及我们的。当我们认为,我们个人没有异性这 个特殊伙伴是完全不能继续生存,和与异性的性结合 能使我们最终实现生命之梦的时候,我们却没有想到 会出现一个新人,或者更一般地说,意志在另一个现 象中重又得到了客体化,以把它的混沌的欲求继续了 下去。”显然,叔本华关于意志在性行为中被客体化 的思想,与弗洛伊德的对象力比多和自恋力比多观点 是极为相似的。P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