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李鸿章传
作者: 梁启超|译者:阮卿
出版社: 化学工业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86
折扣购买: 李鸿章传
ISBN: 9787122273123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清华大学国学院(去世前),教授,梁启超,字卓如、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少年得志,12岁中秀才,15岁中举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出任共和党党魁,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他是西方学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是民智的启蒙者。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不安、急剧变革的时代,能将舆论、政治、学问三者集于一身并能登峰造极者,唯梁一人而已。

内容简介

简而言之,越是古代权臣越多,越到近代权臣越 少,这是什么缘故呢?大概权臣数量的增减变化、势 力的此消彼长与专制制度的发展完善成比例。而中国 政治专制体制的发达,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传统儒 家思想的渗透作用,二是颇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的谋 划。先贤孔子鉴于周朝末年贵族政治的弊端,思虑着 通过一位英明的君主来安定天下局势,因此他在权贵 势力恣肆猖獗之际,著书立说广开教化,一再设法建 立儒家思想体系谋求解决之道。西汉建立后,叔孙通 、公孙弘等人,借儒家思想树立君主权威。汉武帝尊 崇六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化天下,君主与臣属之 间的尊卑关系日益明显,世人也开始意识到权贵弄权 是应该被诟病指责的。此后的两千年间,这一儒家观 念成为了国民教育的核心,宋代学者又对此大加宣扬 ,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思想基础,缙绅名流中严于律己 洁身自好的人,都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一儒 家思想的义理既已深入人心,自然能够消弭这些人的 枭雄气概和跋扈气焰,让他们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约束 下循规蹈矩。比如,蜀汉的诸葛亮,唐朝的郭子仪, 以及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乃至李鸿章,都深受这一 思想的影响。加之历代君主,鉴于朝代兴亡的经验教 训,也一直谋求弥补解决之道,统治方法日益完善周 密,因此贵族独掌大权的现象到汉朝末年几乎消失殆 尽。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J乱对待功臣,都是 给予优厚的俸禄解除其兵权;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 元璋对待功臣,则是以嫌疑定罪,甚至株连九族。虽 然这些做法或宽厚或残忍略有不同,但在削弱权势加 强君权方面如出一辙。到了近代,全国上下采取郡县 制度,废除了土地世袭,使得中央和地方相互牵制, 皇帝则可以手执长鞭如同驱赶牲畜一般统御四方。即 便在朝中为相作宰十年,或是在地方已然成为封疆大 吏,只要皇帝早晨一纸诏书,傍晚你便权力尽释,身 陷囹圄,与普通百姓毫无差别。因此,居显要位置的 重臣没有几个能够善始善终的,唯有自我劝勉以持盈 保泰的做法来保全性命和名声,难道是这些人的品德 修养比古人好吗?实在是情势所迫。 出于以上两个原因,心存野心之人有所顾忌,就 不敢肆无忌惮,天下也因此而稍微稳定了一些。而自 律自爱之人,常心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戒,不 愿置身于惹人猜忌的重要位置,即便在国家大事上, 明知其中的利害得失自己应该勇于担当,却不敢首当 其冲力排众议违抗圣旨。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 钟。满朝官员,都是秉承这种明哲保身的想法,这种 现象非一朝一夕而成,而是由来已久、日渐形成。 到了清朝,又出现一个特别重大的原因。清朝源 于东北的一个部落,壮大崛起,入主中原,以数十万 的外来民族统治了上亿本土居民,他们不可能不心存 你我有别的民族偏见,这是形势使然。自从云南、福 建、广州设立三藩,任命明朝降将为封疆大吏,造成 尾大不掉的形势,清政府竭尽全力平定三藩,才使得 威权归于统一形成中央集权。因此两百年来,只有满 人官员中出过权臣,汉人官员中则没有。比如鳌拜、 和坤、肃顺、端华等人,大致可与前代权臣们相比肩 的,都是满人。除去定鼎中原的开国战事,历数其他 几次重大战役,如平三藩,平准噶尔,平青海,平回 部,平哈萨克布鲁特敖罕巴达克爱乌罕,平西藏廓尔 喀,平大小金川,平苗,平白莲教天理教,平喀什噶 尔,出兵几十次,用的都是八旗兵,任命亲王贝勒或 满族重臣督军。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内阁大臣还是封 疆大吏,汉宫多处于备用的从属位置,对于政事没有 什么发言权。如顺治康熙年间的洪承畴、雍正乾隆年 间的张廷玉,虽然地位尊贵颇具声望,但实际上不过 是弄臣而已。其余百官,更是微不足道。因此咸丰之 前,汉人从来没有担任过将军、宰相这类重要职位( 将帅中偶尔有一两个人,也是出身于八旗中的汉军旗 )。到洪秀全、杨秀清造反之时,赛尚阿、琦善都以 大学士的身份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领八旗精兵远征 ,结果延误战机,使得敌军实力发展壮大,至此才开 始明白八旗兵已然不堪用,而汉人被委以重任的时机 方才来临。因此,金田战役实际上是满汉权力此消彼 长的开端。直到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于湖南、湖北起 兵,成为平定江南的中坚力量,大清朝廷依然任命满 人官文以大学士的身份担任钦差大臣。当时朝廷虽然 不得不倚重汉人,然而又岂能因此就与汉人推心置腹 呢?曾国藩、胡林翼尽力与官文搞好关系,每当有军 中事宜要向朝廷请示汇报,一定会让官文领衔;每次 上报军功,必要推官文为头功;报捷的奏折,也要经 官文认可才上报。这种谦让恭谨固然可敬,可内心的 苦衷也着实可怜啊!读一读《曾文正公全集)),自从 克复金陵(南京)之后,曾国藩一直战战兢兢,如芒刺 在背。以曾国藩深厚的学识修养尚且如此,更何况李 鸿章的自信还不如曾国藩呢?因此我说:李鸿章的地 位,与汉朝的霍光、曹操,明朝的张居正,以及近代 欧洲日本的君主立宪国家的大臣,迥然不同,这是形 势不同所造成的。P23-25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清朝重臣李鸿章的艰难突围!看他如何突破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