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砖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

中国古代砖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
作者: 李楠
出版社: 中国商业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00
折扣购买: 中国古代砖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
ISBN: 978750448546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红烧土也许是古陶器和古砖瓦产品发展的最初基 础。例如在大多数已发 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发现有红烧土或红烧土块, 如: 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距今7000—9000 年前),发现有一些红 烧土块。 内蒙古发现了两座公元前6200一前5400年的房址 。在距今8000年的 “兴隆洼文化”时期的兴隆洼遗址,发现了人类原始 居住场所原貌的房址。在 房址居住面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先民使用过且 保存完好的遗物,内部 发现有堆积的红烧土块,壁面、地面均被烧成红褐色 和黑褐色且十分坚硬, 室内有大量红烧土块。 据武汉地区考古发掘证明,武昌洪山放鹰台遗址 出土了大量稻壳烧土和 红烧土房屋遗迹,时间在距今6000—8000年前的新石 器时代早、中期。远在 距今7000—8000年以前,在武汉地区生活的人们,不 仅进行渔猎活动,而且 已开始种植水稻,并采用了红烧土来改善居住条件。 庙底沟遗址(距今4800—5900年)类型的房子,在 王湾、庙底沟等遗址 发现十多座,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的方形建筑。出现 用挖槽法筑墙,并用红 烧土块和砾石铺垫。居住面涂抹草泥土,晚期使用石 灰抹墙。 仅在屈家岭遗址(距今4600—5000年)一处,在面 积约500平方米的范 围内,就发现大量掺有稻谷壳和稻草的红烧土,总量 约达200立方米,有的 地方稻壳和稻草密结成层,其数量是十分巨大的。 在西藏昌都镇东南约12公里的澜沧江西岸的卡若 遗址中发现红烧土和石 墙房屋,面积一般在10~30平方米之间,最大的一座 近70平方米。放射性 碳素测定其年代为距今4000—5000年。遗址分早、晚 两期,其红烧土房屋, 分圆底、半地穴、地面房屋三种。 上述发掘的遗址实例均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 将经过烧烤后的黏土—— 红烧土块用在了建筑上。此时这类红烧土块可以认为 是“烧结砖”发展过程中 的“萌发”状态。在建筑上使用红烧土是我国古代历 史上独有的特征,也是我 国史前先民聪明才智的发挥与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 ,先民们对这类红烧土块, 从早先的利用而变成了专门的加工制作,形成了有一 定用途的制品。 在20世纪的70__90年代,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证 明,我国史前先民对 红烧土的利用逐步变成了专门的加工制造,形成了一 种专门的制品—— “砖”。例如:安徽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 ,有一个高于地面约5米 的土堆,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蚌器 、红烧土块建筑遗存以 及动物骨骼、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 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 画符号(达600多种)和泥塑艺术品。经过专业仪器的 检测,证实了这些出 土文物距今已有7300年的历史。在蚌埠市工作的安徽 考古所负责双墩遗址发 掘的阚绪杭研究员介绍说:“的确在双墩遗址发现了 大量的红烧土块,有大有 小,有的还特别大,最大块的尺寸有20多厘米,厚度 约13~14厘米,估计 形成温度在900℃左右,因此推测肯定与建筑有关。 但至今在双墩遗址还未发 现陶窑,无法确定该红烧土块是专门加固用于建筑的 ,还是烧陶等出现的红 烧土。”“双墩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被正 式提出,这是三十多位来 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 者,在实地考察安徽蚌 埠双墩遗址,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后得出的结论 。 考古发现,早在6400多年前,母系氏族时期的西 安半坡先民就采用横火 膛窑和竖火膛窑烧制盛水、煮饭等六类日用陶器,就 掌握了制陶的基本热学 知识,为以后制造烧结黏土砖、瓦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考古界所称的“红烧土块”,Y5是中 国烧结砖最早的“雏 形”,亦为烧结砖之“元祖”。特别是安徽含山凌家 滩遗址发掘出的大块鲜红 的陶块和用黏土由人工摔打烧制而成的红烧土块;湖 南澧县城头山原始社会 城址出土大约4600年前烧成的、被日本学者称为世界 上最古老的“砖”,可 谓为中国最早的“烧结砖”。 从以上考古发现的实物可知:我国烧结砖出现的 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 代的早期,距今应有7000多年历史。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