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36种表情
作者简介
杨子葆,法国国立桥梁与道路学院交通工程博士,曾为巴黎公共运输局研发工程师。曾任新竹市副市长、国际合作发展基金秘书长、辅仁大学客座教授等。现为中华航空公司副总经理。著有《看不见的巴黎》、《捷运公共艺术拼图》、《世界经典捷运建筑》、《街道家具与城市美学》、《葡萄酒文化想象》、《微醺之后,味蕾之间》等。
内容简介
城市之塔 人类是群居动物,而城市建立是这群灵长目动物通力合作的最伟大成就之一,城市标示着进步,而城市建筑的节节高升,更是人类进步的具体化象征。 事实上,萌芽于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城市里所谓的“进步史观”(Idea of Progressive History),是由基督宗教的直线史观蜕变而成。在原本基督宗教的史观中,人类行为系经由上帝安排,人无法为自己选定发展的方向,信仰上帝意味着人生不再有东方宗教轮回转世的可能,只能像过河卒子一样拼命往前发展。在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史学家博丹(Jean Bodin,1529—1596)明确提出了进步史观的概念,相信科学知识推动人类前进,促使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推动下,持续发展,现在比过去更进步,未来则必定超越现在。这种观念获得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阐发,培根认为人类历史的进步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而随着科学的进展,人类社会将无止境地进步。另一位法国哲学家佩罗(Charles Perrault,1628—1703)亦与培根持相同论调,认为知识是随着时间演变而递增,新知识必定取代旧知识,往上迭加,愈来愈高。 在进步史观的发展过程中,意大利学者维柯(Giambattista Vico,1668—1744)勾勒出,历史是一个从低级往高级时代发展的进步过程,历经三个阶段:神祇时代、英雄时代和凡人时代,呈现渐进式的螺旋式上升。维柯提出“世界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历史观,对西方进步史观带来巨大影响。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认为理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他以人类历史进步的思想取代上帝主宰人世命运的观念,批判了神学史观,并将历史编纂扩及人类各方面活动,把人类历史当成整体,进行综合和比较的研究。 当知识启蒙为凡人们带来无限发展的膨胀信心,“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心壮志勃勃出现,古老传说里的“巴别塔神话”于是不断上演。 进步史观下的现代巴别塔神话 巴别塔,希伯来文作Migddal Bavel,英文作Tower of Babel,中文有时意译为通天塔,Bavel在希伯来文中有“变乱”之意。据成书约在公元前一四〇〇年的《圣 经?创世记》第十一章记载,古代人类曾联合起来兴建塔顶能直通天际,传扬人类能力之名的高塔。而为了阻止人类的野心计划,上帝施展法力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阻止人类相互之间的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彼此冲突,并各散东西。 《古 兰 经》里亦有类似的故事,埃及法老曾要求臣子哈曼(Haman)建造一座高耸泥塔,让他能爬上天堂与摩西之主见面,但该塔并没有留下名字。 但中国原本不太有高塔的概念。佛塔与佛教一样,起源于古代中国人认定的“西方世界”: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文里并没有“塔”这个字,当梵文Stupa与巴利文Thupo随佛教流传至中土时,曾被音译为“塔婆”、“浮图”、“浮屠”等名,直到隋唐时期,才有“塔”字被创造出来,渐渐成为统一的译名。 有趣的是,汉化之后的佛塔也愈建愈高,明代冯梦龙(1574—1646)《醒世恒言》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名言,正代表佛塔愈建愈高、视炫耀为虔诚,宁可建高塔,不愿救人命的扭曲人心发展趋势。 于是古今中外,东西方城市不顾巴别塔神话的劝告,不约而同地纷纷建造高塔,仿佛接力赛似地较量高塔、纪念碑或摩天大厦的高度。虽然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美国纽约发生恐怖分子挟持飞机,冲撞曾是世界最高大楼的世界贸易中心双塔之自 杀攻击事件,许多有识之士因此认真反省超高层大楼的公共安全议题,但这个世界的高塔与大楼的高度仍不断刷新纪录。 有趣的是,风水轮流转,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台北101 大楼、首尔乐天世界塔、上海中心大厦、东京晴空塔、杜拜哈里发塔,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美名”,就像帽子戏法一样,竟在亚洲国家重要城市中一再变出炫目的魔术花样。 在二十一世纪重新审视发源于西亚的古老巴别塔神话,并对照长期影响人类发展却令人忧虑的“进步史观”,城市,是不是该有一些“另类的”发展模式? 36篇精美散文,36个新鲜视角,发掘不同城市的独特脸孔,从细节肌理探索城市本质。一部为旅人提供城市“另类读法”的漫游指南,一部充满人文精神的“爱城主义”宣言。 ★ 专业达人带你看世界:城市各有样貌与脾气 从饮水泉、路灯到城市雕塑、屋顶、广场、河流……作为长期旅欧的工程师、走遍全球的外交官员,杨子葆兼具实用和审美眼光,绝不放过任何透露城市个性的细枝末节。他带领读者神游世界,细数“街道家具”的渊源与内涵,言说城市的历史与价值,自有形之处深入城市的精神本质。 ★ 轻松便携的漫游指南:城市也是一本可读的书 36篇充满巧思的美文,笔调轻松随意,用平易近人、趣味横生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学会观察人与环境的有趣互动,锻炼对城市肌理的敏锐度和想象力。陆智昌担纲设计,一本轻装便携的口袋漫步指南,为街头寻访提供新鲜视角,并邀请读者随时随地去思考:我们的城市应该具有何种面貌? ★ “爱城主义”者的文化深思:将城市还给人 本书融合了旅行笔记、历史书写、文化批判,是一部关于都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之作。作者将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桑内特的西方理论融入笔下,认为文化才是城市塑造自身的原因,而在对现代城市的解构和质疑间,在关于另类城市实践的展望中,是作者对人类社会更深刻的人文反思。